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5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野的馈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3 0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野宽厚的怀抱,不仅生长慷慨的麦子、玉米、黄豆、小豆、高梁等养活人的庄稼,还生长无私的白菜、青菜、萝卜、黄瓜、扁豆、蒜苗、茄子、韭菜、西红柿等调配饭食的菜肴。然而,隐身杂草或是藏匿在沟沟坎坎的草中,有些却有着比昂贵的海鲜更受欢迎的礼遇。这就是不混同于庄稼和杂草的野菜,成了乡野留给平淡生活的一些无私的馈赠。

    “野菜”是它的称谓,一个“野”字,给它烙上了土气的印痕;一个“菜”字,它的境遇才比恣肆蔓延的草好些。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它们无一例外是灰头土脸的模样:身上的衣着,全是单调的绿色,缺少了丰富,缺少了多彩,而且浮尘落满腰身。它们都有不嗜张扬的脾性:如果选择一块田地,就安安静静的生长着,阳光照过来回报以微笑,雨雪压下来低头迎迓,大风刮过来忍耐坚持,直到有人把它从草丛里摘出来带回家烹制成可口的菜肴,才能获得别人的夸赞。野菜的命运,就像村庄里成长的尕妹子,成天在生活的风雨里来去,经受了岁月的侵蚀和雕刻,也能长得身段标致、肤色健康,更能出落成方圆百里挑一的“美人”。这不起眼的野菜,虽然生长在贫瘠的乡土上,却能博得城市人的亲睐和疼爱。这也是它的幸运和福祉。

    野菜,它有一个庞大的群体:苜蓿,是其中一员;荠菜,也是其中一员;苦苣、鱼腥草、鸡肠菜,还有城里人更喜欢的乌龙头,它们共同组成了“野菜”的大家族。在乡野的田土上,它们从不刻意选择地域,哪里可以落户,哪里可以安家,它们就在哪里扎根,借助土壤的肥力和养分,把根深深扎进土里,也把能接纳阳光雨露的叶子高高举起,泅渡从幼小到长大的生命历程。苜蓿、荠菜、苦苣、鱼腥草和鸡肠菜,它们在初春刚刚破土而出,嫩绿的芽尖就吸引着关爱的目光,被采摘装进竹篮子带到灶台,被巧妇调配成可口的菜肴。现今,它们被掐回家捆绑成一束束的小把,驮在自行车上闯入县城的街巷,换得或多或少的零花钱。有些野菜,被装修的富丽堂皇的酒店选中,在操作间点缀美化一番,让服务员摆上精美的餐桌,瞬间身价高出十倍百倍,转瞬间成了宾宴的座上客,给那些吃多了油腻食品吃惯了海生鱿鱼的嘴唇,送去了久违的清淡和肠胃的滋润。那时,野菜享受的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礼遇。

    更多时候,乡土上的野菜命运不济,它们大多被不肖一顾,沦落为猪草或是被牛羊的牙齿啃食。还有,如果不幸生在田间,占据了麦子、玉米、黄豆、小豆等庄稼的生存空间,会被铁锄尖利的锋刃发觉,连一句求救的呼喊也来不及发出,就成了无处诉说冤屈的“短命鬼”。然而,在乡亲们的记忆深处,野菜却充当过拯救生灵的圣使。上世纪的60年代,是一段被风雨浸泡在苦海里的往昔。饥饿,这把比屠刀更让人可怕的“字眼”,时刻刺扎着人们原本空洞的肠胃。在没有多余粮食赶走饥饿的日子,乡亲们只有向能够填充肚子的野菜求援。瘦弱的野菜,没有吝惜自己的身体,把自己慷慨地献给需要食物的人们。尽管在锋利的菜刀下被“碎尸”,在缺油少盐的清水里被煎熬,野菜没有丝毫怨言,心甘情愿地步入每个需要抚慰的胃,给他们传送柔弱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念。事实上,在连一棵野菜也找不到的情况下,人们还冒险吞食过马莲根、榆树皮、杨树叶,还有更难以下咽的盐碱土。尽管胃里装满了“东西,好多人还是被饥饿夺掠走了体内的魂魄。幸存下来的人们,对野菜的感情很深,心怀虔诚并时时感恩。爷爷对我讲过野菜的故事,奶奶给我说过野菜的苦涩,父母亲也曾在教育我的事例里,对野菜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在老一辈人眼里,野菜就是救命的“菩萨”啊!

    如今,野菜在众多乡亲们眼里混迹杂草行列。他们的眼里,对野菜缺少了虔敬,缺少了感恩。偶尔,野菜也走上他们的餐桌,充当调节平淡生活的菜肴,给寡淡的日子增添些新鲜的味道。当然,在沉重的历史深处,他们还是能找到野菜对自己先辈做出的贡献。在他们的心田里,野菜在乡野的边边角角,苍翠依然,长势良好,心中充满阳光,生活得富有诗意。为此,在春天扑面而来的日子里,野菜用它细小的叶脉,在我被市井的喧嚣冲淡的记忆里撩拨,把我逐渐减淡的乡情重新喊醒——让我在领教金钱铜臭大潮的冲击之余,不忘田野上迎风舞蹈的野菜,不忘给了我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在乡下的父母……


2#
发表于 2010-3-23 08:48 | 只看该作者
先留个小脚印,稍后细读。
3#
发表于 2010-3-23 08:59 | 只看该作者
对野菜的回顾和展望,细细密密,宛如构织的一幅绣画,这种结实的细腻感让我想起了民间的剪纸刻,在红红的铺陈下,精美的刻刀一笔一笔,刻下隽永、翔实、热烈的画面,而这章字,就有着浓厚的工笔风格。野菜的存在,曾昭示出两种境界,一是贫穷和饥饿,二是丰富生活和调节、佐餐佳品。两种境界,却是天地之别,作者对野菜的丰厚认知也在此呈展出高亮的看点,从而提炼生活中的思考,完善向美观的概念。文字较大程度上充分显示出一股张力和超拔,以重度的笔触渲染生活,甚至提醒生活,感谢生活。主旨和喻意格外鲜活,明朗,如群体绽放着的一簇簇油菜花,在这个春天,温婉、热烈地开放,映入视线,生机倍勃。感于此,当为精华。
4#
发表于 2010-3-23 09:21 | 只看该作者
  在春天扑面而来的日子里,野菜用它细小的叶脉,在我被市井的喧嚣冲淡的记忆里撩拨,把我逐渐减淡的乡情重新喊醒——让我在领教金钱铜臭大潮的冲击之余,不忘田野上迎风舞蹈的野菜,不忘给了我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在乡下的父母……

  好文。
5#
发表于 2010-3-23 09:29 | 只看该作者
厚重、朴实的文字,很是实在耐品。问候,拜读。
6#
发表于 2010-3-23 09:57 | 只看该作者
野菜,如今金贵着,正宗绿色食品.文字真情饱满,自然而叙.学习
7#
发表于 2010-3-23 14:28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因为家里有朋友吃饭,母亲特意从老家赶过来为我烧饭。而在上个星期天,母亲就开始忙碌着,在田野上采摘了很多鲜灵的野菜,有荠菜,野盖菜,枸杞头,菊花脑还有马兰头和豌豆头。正是有了这些野生的菜,大家的胃口大开,连连称道。母亲也很开心。野菜,只在乡野间。曾经素朴的甚至极少的野菜如今却成了香饽饽,成了餐桌上的上等品。尽管写野菜的文章很多,尽管很多的口味一致,但这篇给了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将文本意境提升了,也具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支持精华!
8#
发表于 2010-3-23 14:54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曾经挖过野菜,而且对许多野菜很是熟悉。
那些苦中作乐的日子,只有饥饿的人才能够瞧真正领会野菜的味道。
现的餐桌上不时会有野菜出现,但吃的味道再不是从前记忆里的味道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23 08:59 发表
对野菜的回顾和展望,细细密密,宛如构织的一幅绣画,这种结实的细腻感让我想起了民间的剪纸刻,在红红的铺陈下,精美的刻刀一笔一笔,刻下隽永、翔实、热烈的画面,而这章字,就有着浓厚的工笔风格。野菜的存在,曾 ...
谢谢版主的鼓励与点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6: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叶柄 于 2010-3-23 09:21 发表
  在春天扑面而来的日子里,野菜用它细小的叶脉,在我被市井的喧嚣冲淡的记忆里撩拨,把我逐渐减淡的乡情重新喊醒——让我在领教金钱铜臭大潮的冲击之余,不忘田野上迎风舞蹈的野菜,不忘给了我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在 ...
谢谢,问好陇南朋友。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6: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3-23 09:29 发表
厚重、朴实的文字,很是实在耐品。问候,拜读。

谢谢阅读与点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6: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3-23 09:57 发表
野菜,如今金贵着,正宗绿色食品.文字真情饱满,自然而叙.学习

谢谢阅读!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6: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23 14:28 发表
昨天晚上因为家里有朋友吃饭,母亲特意从老家赶过来为我烧饭。而在上个星期天,母亲就开始忙碌着,在田野上采摘了很多鲜灵的野菜,有荠菜,野盖菜,枸杞头,菊花脑还有马兰头和豌豆头。正是有了这些野生的菜,大家的 ...

谢谢杜版主的鼓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6: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修玲 于 2010-3-23 14:54 发表
小时候曾经挖过野菜,而且对许多野菜很是熟悉。
那些苦中作乐的日子,只有饥饿的人才能够瞧真正领会野菜的味道。
现的餐桌上不时会有野菜出现,但吃的味道再不是从前记忆里的味道了。

谢谢阅读。
15#
发表于 2010-3-23 17: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23 08:59 发表
对野菜的回顾和展望,细细密密,宛如构织的一幅绣画,这种结实的细腻感让我想起了民间的剪纸刻,在红红的铺陈下,精美的刻刀一笔一笔,刻下隽永、翔实、热烈的画面,而这章字,就有着浓厚的工笔风格。野菜的存在,曾 ...



欣赏好文好评,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18:06 , Processed in 0.1081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