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7-10-19 17:06 编辑
散文的语感
文/王克楠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位写作者对于语言的综合感觉。有触觉,有味觉,有嗅觉,最重要的是对于语言的心灵感觉。语言是奇妙的,不仅是一些字词句,其本身还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有其独立性。谁懈怠了语言,不仅是懈怠了散文,也是懈怠了文学。说到语感,有的朋友会说,现成人们司空见惯的大多数人认作规范的语言,不就是语感的材料么?非也。虽然大家都这么表达,又轻省,又省力,但一个作家的语感是“感”出来的,不是随大流“随”出来的,真正的作家是社会、人生、乃至人与自然相处的感觉器官。面对如此广阔的社会,你如果没有痛楚,没有幸福,就不会产生语感。
语感当然是一种文学天赋。语感好的人能较快地进入人与世界的对话位置,不是被世界牵着鼻子走,而是尝试表达对话的感觉。语感好的人,可以自由而幸福的写作。很多人选一个素材,何时动手写?大家都有过踟躇,无法确定写作的时机:而有经验的作家都会静静地守候语感,语感来了,不仅写的快,而且还质量高,否则就会陷进挤牙膏状态,既苦了自己,也误了读者。在写作实践中,有的人确实感受不出来语言的独特,有的人感受到了,却故意不愿意写出真实的东西,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语感从表面看,似乎是写作者对于语言的感觉,其实,语言对于写作者的熏陶,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现了语感。那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揭示得就是这样的状态。谢有顺先生在《散文的常道》谈论散文的时候,认为散文的后面一定站着一个人。不由想到,这个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当然是一个有语言感的人,真正的语感常常会让一个作家领到世界的深处。语感往往和写作风格有关,读沈从文,无论其取生活场面再残酷,也有一种人情上的超然;读汪曾祺作品,无论其取材再小,也有一种小中见大的涵养;读川端康成的作品,你眼前会出现一幅画面:一只小虫子在月光下蠕动…..而读那些喜欢唬人的作家的作品就不然了,那些貌似强大其实虚弱的口号,那些认为全世界都愚蠢而自有自己聪明的自恋,会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感到恶心。
当然语感不是万能的。许多作家都出现过被语感“忽悠”的状况,感到语感很充足,也写出了相应作品,写出后不仅不敢交给读者,自己读起来也非常不满意,感到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相应水平。换句话讲,就是败笔。为何出现这样的状况?在于作者过于把语言当作工具,而不是当做人与世界相遇的氛围和物质。一个人轻傲慢了语言时,得到 才的就不再是语感,而是情境说明词。试看网络和报刊上的许多“散文”,大多是情境说明词。有的时候,在一个作家的同一篇散文中,某一部分语感很好,另一部分语感则竭蹶獠牙,也就是说同一篇作品风格不一致。怎么办呢,修改为一致的风格即可。修改,决不是一味用减法,有的时候,需要用加法,对于那些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修改来说,修改出来的作品与原创已不在一个层面,这样的修改是具有创新价值的。
有的作者喜欢用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去打量语感,其实语感不是纯主观,也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形而上的东西。语感需要生活深度,生活有了深度,再去表现的时候,即使是一些平常的词汇,也可以重新排列组合为属于自己的语言。好像音乐中的“多来米发梭拉西”七个音节,看起来颇似简单,但可以由作曲家朴成各种风格的动人乐章。语言的本身有质地、硬度、密度,这样特殊的质地看不见、摸不到,锁在物象中,等待作者的觉醒,醒来了,就发现了,这不是写作角度的发现,而是对语言质地的发现和拜访,并且通过心灵发酵使它成为一个独特性的东西。凡是成熟的作家都会有这样幸福的一刻。有的作家时隔多年,还会对自己对自己当年曾经出现的鲜活而深邃的语感,惊喜不已。
语感还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自由的组成新句子,还可以自然形成作品的结构,作家一旦进入语感状态,作家就逐渐消失了自我,一任被语感领着往前走,而作家自己成了语感的代言人。语感当然与一个作家的性格有关,但绝不是像有些评论家简单地划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一个真正的作家是社会的感官,也是一个未定数。如果用现成的框子去框一个作家在不同背景下写出的作品,往往会与一个作家的写作初衷相去甚远,那种因人因事而废文,更是愚蠢得很。
不仅散文需要语感其它文学体裁,如诗歌需要诗歌语感,小说需要小说语感。小说的语感是雕塑型的,诗歌的语感是跳跃性的,散文的语感是流水型的,清清澈澈,明明白白。诗歌有超现实主义诗歌,小说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散文很难超越现实,也魔幻不起来。散文虽然只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体裁,但就在场性和普及度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此,没有语感的散文还是不写,或者少写,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