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30|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2018 书】 以书为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29 17: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书为粮
                                                                                               作者:随玉

  饿,是留在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

  家里贫瘠的四亩田养不起七八张嘴,为了活命,老妈舔着那张老脸满世界寻找吃食,把大舅家用来喂猪喂鸡的玉米粉儿、杂粮袋子搜刮回来。二十多公里的路,她硬是一摇一晃地挑回来了,扁担从左边肩膀换到右边肩膀。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她心里始终是欢喜的。这个冷春有底气了,孩子们不至于饿饭。

  吃的有了,又去搜刮穿的。孩子长得太快,往年的裤子早已盖不住小腿了,一个一个露着干瘦黝黑的小腿儿,冷得直流鼻涕。表哥表姐的旧衣服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家搬,然后扯过我们,一件儿一件儿地比划。从袋里掏出的有皱巴巴的花衬衫、袖子破了、浑身露着棉花的小袄儿,甚至有自己车的软塌塌的花布胸罩……她掏出胸罩的时候,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她的女孩儿才八九岁呢。在那一堆宝贝里,我意外发现了几本书,郑渊洁的童话:《舒克和贝塔》,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课外书。不知道老妈开了哪门子窍,除了吃穿之外还搜回来这些奢侈的精神食粮。

  至今我仍记得那本书的封面。一个小人儿——或者小动物,戴了一顶帽子,手里拿着一把枪,身上到处开着花儿。我不识字,第一眼看到他就想着:原来他也和我一样穿了开花的棉袄,长大之后才懂得,那是被子弹打出的洞,以一种夸张的漫画手法画成了棉花。

  我翻看着那本书,觉得非常神奇,逮住大哥就让他给我讲讲里边的故事,不过他只顾着玩,往往不耐烦理我。二年级的时候我认得了许多字,就不稀得找他给我翻译了,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从同学那里搜了一本又一本郑渊洁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等等,虽然是童话,我却把它当成了真实的事,郑渊洁描绘的世界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喜欢冒险类大概也有看郑渊洁书的功劳,读到凡尔纳的时候一发不可收拾,搜了他的书一本一本地啃,他的幽默睿智、丰富的地理知识常令我惊叹,逢人就给推荐他的书,吃饭的时候不看几眼都觉得饭菜无味。此是后话了。

  五年级的时候,我还从同学那里抱回了一堆郑渊洁的书,直至看了郑渊洁的新作品后就没再继续下去了。他的新作品中透着一股子成名后的傲气,当中还有“露阴癖”类的词,于是彻底放弃。十来岁的姑娘早已懂得羞耻,觉得这个词很流氓,直到看了贾平凹才觉得郑渊洁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就那么把我们平时左三层右三层藏着掖着的东西亮堂堂地摆在明面上,比“露阴癖”更让人难以接受。大概人们总不肯面对丑陋的现实吧,看了贾平凹总觉得自己在裸奔,身体和灵魂都是。

  我知道阁楼上有一麻袋老爸的书,他曾在一个晴天拎到院里晒来,多是红皮封面的。有一天我架起梯子老鼠一样爬阁楼上去了。坐在摇摇晃晃的阁楼上,从袋里掏出砖头一样厚的《毛主席语录》,我当然不看这种书,看不懂,更喜欢带着趣味故事的“野史”。这次的收获挺大,得了一本《刘伯温》和中下两册《水浒传》,之后《水浒传》就成了主旋律,一遍一遍地看。叔叔借去《水浒传》的上册一直不还,为此我念叨了很久,逼着老爸去找他要回来,老爸脸薄,没去,我童年时期就一直看着这部残缺的小说,不过一点也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

  自从接触文学作品,对书的渴望好像疯了一样,只要是纸片儿的东西就逃不过我的眼睛。同学如果有一本课外书,只要是没看过的都不敢拿到我跟前晃。我耍赖,不给就揪着衣服跟在背后念念有词,就算上厕所也甩不掉。我从家境略富裕的同学那里“粘”到了一些《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少男少女》之类的书,《故事会》更是课桌底下从没断过的东西,稍大一点,又从亲戚那里搜到零零碎碎的八九十年代的杂志,多是乡土文学,有的都断成了两截儿,纸片泛黄发软,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接好,宝贝一样细细阅读,并且珍藏了起来,没书看的时候再拿出来翻翻。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喜欢“牛栏作家”的。虽然小时候也常饿饭,但那些经历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前辈们的经历仍让我震惊,后来看的国内一多半的作品都是关于这方面,一有空就逮住有年纪的老人讲他们的经历,求证书中的事实。

  关于乡土文学,印象最深的一篇中篇小说好像叫《那年那月那日那人》——也有可能我记错了,后来怎样也找不到这篇小说——内容讲述的是:一次大旱,村子里的人都逃荒去了,止剩下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守着一棵仅存的玉米,还有一条陪伴着他的老狗。火热的太阳好像要把地面晒化了,他哆哆嗦嗦地拿着称,爬到山尖,又下到洼地里去称阳光的重量,他说阳光也有重量(阳光有重量,这句话一直刻在心里许多年)。他与恶狼对侍,捉成群的老鼠充饥,什么吃的也找不到的时候,他躺在了那株玉米旁边,让自己成为它最后的养份来源。等村民回来的时候,发现那株玉米把根须穿过老人的脑袋,深深扎进泥土里。剥开苞衣,里面有十几粒成熟的玉米粒儿,这些玉米粒儿后来成了唯一的种子,也成了全村人的希望……

  当然,小说多半是虚构的,这样的情节或许现在看来很荒唐,但乡土文学中透出来的人性却是最赤裸裸的,所以一直喜欢乡土,也喜欢写农民,觉得从他们身上最能看到人性的本真。人性中的善和恶,他们从不去掩饰,让人一眼看穿的同时体会真实的残酷,像一记重锤敲在心上,铿锵作响。

  有一次意外借到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晚上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正兴起的时候,从窗栏伸进一只手,“啪”一声把我床头的灯拉灭,我忙说:“妈,你干嘛?”

  老妈听我冷不丁出声,吓了一跳,良久才道:“你还没睡啊?我以为你忘了关灯。几点了还在看书?”

  我一瞅,凌晨三点。

  第一次看书这么入神,外国小说的魅力就从那时候开始吸引我。就像当初不相信老一辈的生活如此艰难一样,我依然不敢相信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越是不相信,越是要去求证,所以后来看的多是外国文学,《悲惨世界》、《雾都孤儿》、《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等,把自己沉浸在书中,完全忘了世间的一切,有时候看得满眼含泪,拳头锤得桌子咚咚响,恨不能把坏人从书中揪出来暴打一顿。

  我迷恋上看书,我妈却对我有戒备了,生怕我看书坏了脑袋,我一在屋里写作业,她就在客厅一连声地叫:“二啊,看那么多书干嘛?出来看电视呀,电视打得好热闹呀!”

  老妈一叫,我就头疼,她总是一整晚这么骚扰我。别的妈巴不得摁着孩子的后脑勺看书呢,我这妈还挺有个性,怕我走火入魔。我这毛病不改,她也拿我没办法,只好随我去了,后来养得我懒散的性格,一头扎在书本里,活也不干,饭菜也不会煮,煎个蛋都能焦掉了。她常看着我叹气,二啊,往后你出去了,谁养活你?我看你得饿死在外头了!

  饿死倒不至于,泡面也可以续命的,吃着馒头就小说,味道杠杠滴!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

  再后来看书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武侠,从店里租了书整夜整夜地看,困了就吃几条酸辣萝卜提提神。古龙和金庸,还有一些大侠都那时候认识的,言情小说也来者不拒,正如三毛所说,偶尔看些言情娱乐也未尝不可,所以晚上下了班就钉在路边书摊上,直到人家收摊了才不好意思地回转去。

  喜欢文字,对纸质的东西都有种偏好,街上发的小广告也可以随手捞一张边走边看的。糖尿病的治法、稻种丰收、招聘广告、铺位出租……这些东西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倒让我想起《康熙王朝》里的姚启圣,这倔强的老头儿软硬不吃,康熙为了降服他,把他关在牢里,命人不许跟他说话,不许给他书看,每天好吃好喝侍候着,把他咋也不咋,就腊着。姚启圣就算再刚强,肚子里的书虫发作也是受不了的,他拖着小牢狱的裤腿哀求:“求求你,给我拿本书吧!哪怕旧年的黄历也好!”

  康熙深知驭人之术,就像孝庄太后的霸气言论:“我不杀人,我只杀他的心!”姚启圣的心被康熙杀得透透的,及至被放出来的时候,他看着康熙脚下的一堆书流口水,眼睛瞪得溜圆。康熙当然知道他想啥,小样儿的心思都在脸上印着呢,于是开恩说,你想看什么书都可以!姚启圣一听这话,激动得直哆嗦,拿起书珍爱地抚了又抚,就像饿了几百年的人终于吃上干粮一样。以书为粮的人大概都有这种感觉,看一本好书,就像吃一桌美味的菜,毛孔从里到外都渗着满足。

  我是个非常怀旧的人,买到的每本书至少都看两遍以上,总是像牛一样反刍。未来的计划,《红楼梦》是每年都要翻翻的,除了它,别的都可。



评分

1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3-29 20:1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重复看一本书。怀旧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有些部分,会随着年龄增长和经历增多才能看懂。
3#
发表于 2018-3-29 20:38 | 只看该作者
怀旧是一个人的秉性。喜欢重复的去读一本书,不单是因为那书有可读的价值,关键一点是因为那书还有故事,值得你去留恋。以书为粮的人精神世界永远是离不开书的,饭可以不吃,但书不能不读。这是一种境界。随玉此篇写得真情实意。为你这爱书的精神点赞!
4#
发表于 2018-3-29 20:40 | 只看该作者
都有过这样的看书爱书经历,所以读来感觉特别亲切
5#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21:42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3-29 20:14
我也喜欢重复看一本书。怀旧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有些部分,会随着年龄增长和经历增多才能看懂。

的确是,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好书是经得起一辈子的推敲的。问好十八。
6#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21:44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3-29 20:38
怀旧是一个人的秉性。喜欢重复的去读一本书,不单是因为那书有可读的价值,关键一点是因为那书还有故事,值 ...

云馨说得好极!每一本书都关乎自己的一段往事和一份不肯舍弃的心情,一次次看只不过是在回味。
问好云馨,春安!
7#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21:44 | 只看该作者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8-3-29 20:40
都有过这样的看书爱书经历,所以读来感觉特别亲切

喜欢看书的人其实都有差不多的心情和经历哈,所以看着别人的文章就如说的是自己。
问好阳光。
8#
发表于 2018-3-29 21:49 | 只看该作者
觉得和楼主很有书缘,您提到的几本书也正是我那个年龄阶段看过的,其中《水浒传》我只有下册,但依然不影响我阅读的兴趣。
9#
发表于 2018-3-29 21:51 | 只看该作者
不读完这篇,无论如何是睡不着觉的。有和你同样的感受啊,这眼睛就有往字儿上盯的习惯,一次去做理疗,栽歪着身子躺在那儿,把墙上贴的医疗宣传在眼里过了不知多少遍随玉写得细腻。
10#
发表于 2018-3-29 22:12 | 只看该作者
啊、啊、啊这都神速出来了,还个个精致。估计俺这懒蛋想起来写时候都没有语言了。
11#
发表于 2018-3-29 22:34 | 只看该作者
经得住看第二遍的书,一定是好书。偶尔,也喜欢重读曾经看过的书。
12#
发表于 2018-3-29 22:36 | 只看该作者
郑渊洁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作家,影响了三代孩子
不过,小广告就算了,一定要看,就每年看看椰树椰汁,那包装比小广告精彩得多了,密密麻麻的,每年一换,一样一样的密密麻麻的。:lol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08:33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8-3-29 21:49
觉得和楼主很有书缘,您提到的几本书也正是我那个年龄阶段看过的,其中《水浒传》我只有下册,但依然不影响 ...

看过老师很多关于红楼的解析,印象深刻,有许多看法也和老师的一样。以前出远门,包里只揣着一本红楼梦就足够了。
爱书的人小时候都有相似的境遇,我那会看书也没什么选择,逮到什么看什么,杂七杂八的,幸好不影响阅读兴趣。
问好老师!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08:37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3-29 21:51
不读完这篇,无论如何是睡不着觉的。有和你同样的感受啊,这眼睛就有往字儿上盯的习惯,一次去做理疗,栽歪 ...

走哪都找字看,这都成为习惯了。我是逮啥看啥,有一次在小书摊上发现一本“奇书”,宣传传销的好处,说谁谁一个月挣了几千万,我蹲那看了好久,一面看一面笑,老板都把我当成了傻子。
安的文有内涵,这是我怎样也追不上的。我看书纯粹是看,不求甚解。
问好安!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08:38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8-3-29 22:12
啊、啊、啊这都神速出来了,还个个精致。估计俺这懒蛋想起来写时候都没有语言了。

草儿不着急,每个人的文笔都有自己的个性,只要用心写就行了。你的文胜在真情实意,这是许多人都赶不上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7 07:18 , Processed in 0.12551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