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7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征文14号]在尘世边上,看着自己如何做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0 0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3年的一个雪天,在一个名叫净土寺的寺院,住持给了我一个法号:真嘉;还给我办了一个贴有我照片的皈依证。跪拜了师傅之后,我回身瞻仰大殿里的诸佛和菩萨,心里有一些淡淡的崇高,更有一种深刻的无奈、苍凉和悲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必须遵守佛家戒律,在家修行。

  这一年,我有公职,但我病着。我之所以归顺佛门,自然有现世的私心。我不否认,其时,我是脆弱的。但接下来的两年多,我一边到处寻医治病,一边在尘世奔走谋生。关于自己是佛家弟子的事,只在夜深人静时候偶尔想起。我心空茫,无所依托。

  这样的迷茫与困顿持续了很长一段时光。2007年初,我来到一位信奉佛教的企业家朋友的办公室。他说,你到我公司上班吧,我这里有佛堂、也有道坛,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修身养性,对你的健康一定有好处。

  我一直没想过,究竟是职业改变了我的信仰,还是信仰改变了我的职业。在这家资产近100亿人民币的集团公司,我对诸佛的认识由敬畏、景仰到亲切,从情感结构和价值判断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每日清晨和傍晚,我都到佛堂烧香。看着满堂的金身佛像,我的跪拜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宗教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诠释方式之一,任何宗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劝人向善,只是其膜拜的对象有区别。即使在年少轻狂的时候,我对宗教和信教群众都保持着该有的尊重。只是我从来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心甘情愿地跪下来,把自己的高傲放置在俗世的大地上。

  红尘很深,红尘对人心的侵染给我们太多的负累。一路的因,必然导致后来的果。因果轮回、递偿,是佛家的基本教义。

  常言说:头顶三尺有神灵。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同,也没必要简单地否定。我宁愿相信,这至少是人类对自己可能的盲目、自大和狂妄设定的一个诫勉和警示。

  我想说的是,在俗世的边上,一定有我们看不见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即使不是神灵,也是另一个自我,另一种人类精神和价值对自身的审视。我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们预谋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总要和自己协商,一个“我”强烈要求该做,另一个“我”则坚决反对。如此这般的反复之后,我们做了或者没做,并接受做和没做的后果。事实就这样简单,佛心即人心,只要我们时刻关照自己的心灵走向和需求,我们一定是向佛靠近了一步。在这里,佛是善念,是善行,是功德。

  再说在我们公司,老板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佛理,他宣布:谁首先背会《大悲咒》(全名《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就给予300元的奖励。因为我早就熟稔于心,所以我是理所当然的监考官,结果大概有近10人在佛堂背诵《大悲咒》过关,拿到了奖励。再后来,又背诵《心经》,奖励是100元人民币。以至我们老板感叹说,你们自己修行,还要我给你们奖励才行。

  因为自己身体的缘故,我的修行属于公司最认真也最发自内心的,甚至超过专门给佛堂烧香贡果的员工。上班时间专心公司事务,早晚去佛堂上香敬佛。大概一年多时间里,我不仅背诵了《大悲咒》、《心经》、《佛母准提咒》,还在佛堂诵读《地藏菩萨本愿经》近100遍,在一次佛事中,我一口气念了900遍《大悲咒》。

  我们的一切佛事活动是在一个曾在寺院修行的大师指点下进行的,包括礼佛的一些基本礼仪:什么时候敬佛,什么时候跪拜,跪拜方式,敬香数量等等,都有一定的讲究和说法。比如跪拜应该掌心朝上,早晨磕头必须是九个,九五至尊,是对诸佛的敬意;晚上该是二十四个,意指二十四孝,同时跪拜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佛家,烧香是给诸佛和菩萨上饭;念经是人与佛共修,佛借人的称颂而得到加持,人因为诵经而得以净心明智。

  通常我们总认为佛在寺院,事实上,寺院是佛家驿站,并非佛与菩萨久留之地。现在很多寺院出于安全的考虑,已经不再烧香,寺院也就不再是佛的行宫,仅仅是僧人的天堂了。我曾经请教过大师,僧人到底有多少人可以修成所谓正果?对方答曰:僧人是其在几世轮回之后的一个职业,他们礼佛是命定的,但未必能达到多高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僧人烧香、念经,和我们在现实世界拥有特定的职业是一个道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谋生的需要。虽然他们没有家眷,但他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责任。

  佛讲普度:所谓自度度人,自觉觉他。对于俗世的我们来说,佛教倡导的孝敬之心是我们修行的起点。佛家认为,父母是一个人的现世佛,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是没有资格进入佛门的。这一点,正好契合了中国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训诫。

  在现实世界,我们也许一贫如洗,或者家资万贯,这些都是外在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劳动所得,也是一种职业回报。所谓舍得,就是强调该得者得,不该得者不得。

  过去,我们总认为佛道两派是对立的。事实上,佛道是一家。诸佛和菩萨,在道家序列里也有对应的身位。佛家作为外来的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和中国本土的道教趋于融合。区别在于佛教更重视因果轮回,道家则尊崇自然。

  近三年多的打工生涯和修持,我已从心底接受了佛家的清修和自省之礼。一边在尘世主动积极地活着,力尽人子、人夫、人父的义务,也习惯了在夜深人静之时,静坐自省,达成身心的放松。这是一种享受。在疲惫奔走了一天之后,即使在床铺之上入睡之前,你都可以默念着任何一个佛号,慢慢入静,反躬自省。

  人是需要开蒙启智的。佛教对人的最大启迪是它会给你一个松手的理由:凡事不可执著。如果有一天,你觉得你有能力或者你已经能够站在自己身边看自己,站在人类身边看人类的时候,你的慧根就开始生长了。

  我在这家公司做够三年就辞职了,我再一次做回了公家人。临行前,老板说,在我这里,你最大的收获是身体恢复了健康,也有了精神追求。

  三年是短暂的,在这三年的光阴里,我的事业没有给我带来更大的荣耀,但我学会了在尘世边上,看着自己如何做人,这其实是对个体生命的一种审视。

  因为彼此相信缘分,在我提出辞职的时候,老板也没有挽留。我也知道迟早有一天我要回到我原来的轨道,早在一年前,我就请了三尊菩萨,在自己家里设了佛堂。现在,我每天至少敬香一次,三天换水一次,安心做一个市井的修行人。

  鎏金铜胎的菩萨高高在上,慈眉善眼,恍如亲人。

  看着香烟袅袅,直指云天,我心安详。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征文组委会 于 2010-4-20 09:1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4-20 09:4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的切点与构思比较别致,感悟性的随笔特征明晰,清修、反思和自省是为文章的看点所在。

  不足之处是对征文主题旨意扣得不太严密。
3#
发表于 2010-4-20 09: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4-20 09:43 发表
  文章的切点与构思比较别致,感悟性的随笔特征明晰,清修、反思和自省是为文章的看点所在。

  不足之处是对征文主题旨意扣得不太严密。


——————
同意敬一兵老师的观点,文章的笔触还是可观的,感性元素突出,有思想和情愫尖端的提炼和凝聚。主题再明晰和贴切,会更好。
4#
发表于 2010-4-20 11:28 | 只看该作者
参禅悟道,不仅用于个人的修行,也适应于企业管理。有善缘,方能结善果。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站在尘世的边缘,看清凡世的一切,也更能看清自我。

理性的思考与升华给人更多的做人和处事的道理。对于不足,赞同一兵版主的观点!
5#
发表于 2010-4-20 13:02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国度,能如楼主这般将儒释道大义融于自身并形成感悟心得,提高精神乃至职业等诸多方面的境界,可谓意大于哉。赞成一楠老师的点评,不足之处对于“职业”的阐述不够明朗。
6#
发表于 2010-4-20 16:1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是征文,作为放牧心灵的文字有很多可取的心得.
问好!
7#
发表于 2010-4-22 11:34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具有独特的的感悟和魅力,但正如敬版所言,主题旨意不是很符合征文要求。
8#
发表于 2010-4-29 14:29 | 只看该作者
此文虽然没有对职业做明确的阐述,但同样结合职业谈到了自己理性的思考,让我感动。
提!
9#
发表于 2010-4-29 23:14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以对“佛家的清修和自省之礼”获得自我的修为和身心健康,这个体会和表述到位,理念清晰。
缺点大家都说了,不再重复。
10#
发表于 2010-4-30 11:0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老板不一般,问候作者
听说有一家民营企业,经营还可以,就是员工管理有问题
厂里有什么,员工家里就有什么,公安也请了,百般教育,
没有效果,有人给老板出了个注意,请来一尊观世音菩萨
早晚组织礼拜,结果厂里从此路不拾遗,信仰与管理值得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6 21:45 , Processed in 0.1627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