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隐秘的火焰 [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3 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隐秘的火焰
马明博


  四月的一天,《散文》杂志编辑刘铁柯老师自天津来。

  晚上,他喝了很多酒,脸红红的,但不醉。他大声说话,我的几个朋友听得眼里都噙着泪,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他在说我。

  在此之前,我与刘铁柯老师只是简单地通过信。1998年,我的散文《北方的河》发表之前,因为语言不够凝炼,刘铁柯老师来了一封信,密密麻麻地写了三四页。

  在信中,他谈了几点意见,让我修改。信末的“于深夜”三个字,让我产生了美丽的想象——一个陌生的人,一个没有见过面的散文编辑,他戴着眼睛,伏在台灯下,写这封信。信至最末,他往窗外望了望,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已经黯淡,只有星辰睁大着眼睛,于是随手写上“于深夜”。写完这封信,他搁下笔,揉了揉酸痛的眼睛,继续看稿。

  虽然我想象不出他的相貌,但他对于编辑事业的爱与尊敬,已经通过这厚厚地信纸传递过来。这种敬业精神,激励我认认真真地修改了稿件,然后寄过去。

  后来,我把一篇题为《父子情深》的文章寄给他。这篇文章叙述了自母亲去世后,我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故事。虽然未能在《散文》发表,但是这篇文章却成为刘铁柯老师来沧州寻我、见我的直接原因。

  那天上午,我接到电话。刘铁柯老师说:“我乘XX次列车到沧州看看你,估计下午五点就到了。”

  五点以前,我赶到火车站出站口,把一张写有“刘铁柯”三字的纸板,举过头顶等候着。不一会儿,出站口挤满了人。眼睛注视着鱼贯而出的旅客。这时,一位身材高大、花白头发的长者朝着我走过来。

  走到我跟前,他脸上满是笑意,问:“小马?”

  我应了声,赶紧接过他肩上的包。我们往站前广场走。我抬手招出租车,刘老师说:“我们去的地方通不通公共汽车?”

  “通。”

  “那就坐公共汽车,你们不要乱花钱。年轻人要学会节约。”

          在公共汽车上,刘铁柯老师对我说:“来沧州,我就是为的看看你。你那篇《父子情深》写得好,让我流泪了。虽然《散文》不用,但是我要来看看你。你受的苦,让我心疼。”说着,他伸出手来,把我的手紧紧握住。

          我确实是个苦孩子。这种苦,是心里的感觉,不是挂在嘴上叫人可怜的。我是“打脱牙,和血吞”的那种人,本性里拒绝着别人的怜悯。但是此刻,我的手静静地呆在他温暖的手掌心里,不愿意抽出来。心里充满被包容的感觉。我一下子想起了我的苦楚。

  正想着,公共汽车停了下来。“到站了,咱们下车。”

          此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往酒店里去,几个朋友正在等我们。

  耳热酒酣之际,有朋友直率地问:“刘老师,您来沧州就是为的看看小马吗?”

          刘铁柯老师说:“不!来的时候,我和家里商量过了,如果小马没有工作、生活困难,只要他好好写作,从今以后,我每月给他三五百块钱的生活费。好好写,他会有前途的;要是因为生活保证不了,不写了,就可惜了。”

          说这话时,他的眼睛直盯着我。

          那一刻的眼神让我终身难忘。

          那一刻的眼神,已经超越了一个老编辑对新作者的关爱,而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无私的关爱。那关爱的眼神,非常像我的父亲。

  几个朋友感动地热泪盈眶,他们劝我:“明博,你喝点酒吧。”

          那时,我不吸烟、不饮酒、吃素。此刻,以茶代酒的我,怎不为他感动,于是端起酒杯,恭恭敬敬地敬了刘铁柯老师三杯酒。

          这三杯酒下肚,我的脸腾地一下子红了,脑袋发蒙,胃里火烧火燎。

          刘铁柯老师看出我不能喝酒,他不再让我喝酒。

          晚上,我们请他住在酒店里。刘铁柯老师问:“小马,你住的地方能容下我吗?”

          我的房子,能住下。刘老师说:“酒店我不住,我想跟你住到一块去,晚上好说说话。”

          恭敬不如从命。

          我们谈了一夜——关于文学,关于人生。一些我不愿、也不能跟我父亲说的话,我都跟刘铁柯老师说了。

          之所以不能、不愿跟父亲说,是我不想给父亲增加心理负担,不想让他为我的事难受。之所以能跟刘铁柯老师说,是因为我的苦恼需要倾诉,我需要跟一位像他这样的阅历深的长辈倾诉。

          说着说着,天快亮了。刘铁柯老师听我说完,长长地透了一口气,他说:“苦难对于人生是有营养的。知道了你不为生活所苦,不为写作所累,我就放心了。好好干吧!”

          第二天,沧州晚报总编辑刘桂茂和我陪同刘铁柯老师看了沧州的铁狮子,并且在茂密的、雪白的梨花丛中,合影留念。

          刘铁柯老师要返回天津了。送他到车站,临上车时,他对我说:“生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不要为了写作抛弃生活;也不要为了生活忘记写作。有困难别忘了找我。”

          轻轻地来,他给一个文学新人带来了关爱、带来了鼓励,也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片昂扬的绿色。

          素昧平生的刘铁柯老师啊,你的真情,怎不让我感动?

  那一年,他62岁,已退休,杂志社人手少,返聘他继续做编辑;我26岁,涉世之初,懵懵懂懂,喜欢读书,爱好写作,心存梦想。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3-11-3 20:22 | 只看该作者
马兄,十分感动!
代向刘铁柯先生致敬!
3#
发表于 2003-11-3 20:46 |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中能遇到这么一位良师,幸哉!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4 10:24 | 只看该作者

献平兄:

好的,一定办到.
刘老师今冬要来北京小住,届时会把他接到家里,呆几天.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1-4 10:25 | 只看该作者

雪飞兄:

你说的对.有时,我不想写作时,想想刘老师的关爱,就不由得自己责备自己两句.
6#
发表于 2003-11-4 10:40 | 只看该作者
初来乍到,来看看:)
7#
 楼主| 发表于 2003-11-4 16:24 | 只看该作者

请纸蝴蝶多批评.

文字是缘。
8#
发表于 2003-11-5 00:14 | 只看该作者
  明博的文章很有感染力。

  “生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不要为了写作抛弃生活;也不要为了生活忘记写作。有困难别忘了找我。”这句话也送给大家,再修改一下,谁有了困难,也别忘记了中财论坛的朋友们  :))
9#
 楼主| 发表于 2003-11-5 15: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巴陵兄.

“生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不要为了写作抛弃生活;也不要为了生活忘记写作。”

刘老师的话基本上成了我写作的指南。
10#
发表于 2003-11-5 15:5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你的文笔,这里很热闹呢~~~~问好!
11#
发表于 2003-11-5 16: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为文,为人。为师,为君
12#
 楼主| 发表于 2003-11-5 20:26 | 只看该作者

yangyizhuo、海月皎皎两位朋友好!

我当继续努力。你们多多支持。
13#
发表于 2003-11-5 23:42 | 只看该作者
有良师若此,人生一大幸事也,羡慕:)
14#
发表于 2003-11-6 09:29 | 只看该作者
很感动!学习了!
15#
发表于 2003-11-6 10:51 | 只看该作者
很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8 11:08 , Processed in 0.05590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