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章与传播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25 0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8-9-27 19:20 编辑

 
 文章与传播的思考


  我自己认为是文章爱好者,因此对文章和传播很有兴趣。写这篇文章,想探究一下文字与文章写作与传播(出版)的历程,以揣度其发展的趋势。


  文章是言语的记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类先是发明了文字,而后才用文字组织文章。文字的产生,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即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历程。文字的出现虽然算不得艰难,但是组织成文章后的传播(出版),却经历了几度重大创新的历程。


  文字本身只是符号。某个符号能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认可,便是文字。因此世界上有着许多不同的文字。中国象形文字历史最为久远,而且经过历代人们的完善,用起来得心应手。用中国文字组织成的文章,意义完美,能够如实地记录下写作者的心声。


  最初人们使用文字只是记事,而记在什么地方颇费了周折。初期记事与“葫芦瓢划账”差不多,用有色东西划在某个载体上,但是,无法长期保存。稍后,人们发现蚌壳、龟板做载体比较好,于是,便在这些东西上刻画。那当然是挺费事的,要用力用心。其后,青铜器出现了,人们在青铜器上铭刻需要记录的内容,这样,出现了铭文。“铭,就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样只能将铭刻的内容记录下来,无法广泛传播。


  当时人们以为,刻上的文字,便可以永远保存了。对于重要的事件,不惜花费许多工本,进行铭刻。这样的铭刻,由于耗费工本巨大,是不能将所需要的内容都详细地刻上的。再后来,人们发现用竹片、木片做载体,用毛笔蘸上墨水,在上面写文字,很方便,可以将要记录的事,写成详细的文章来。于是出现了“竹简”、“木简”,再将它们用绳子连接起来,这就是“册书”,于是世界上便有了“书”的称谓。从此“写”更替了“铭刻”。写比刻容易得多,因此,竹简、木简写成的册书,在我国历史漫长,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可是,还没有出版的事,要想传播,只有手抄。


  蚕丝、麻棉织品出现后,有钱的人便用这些织品做载体书写文章。但是这些东西都很昂贵,无法普及,因此,帛书在世上存量很少。


  到了东汉,蔡伦(?-121年)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推广了造纸技术,渐渐地,人们用纸做载体写文章了。纸比竹简、木简既方便又便宜,于是,真正的纸质书问世了。这时候人们想到了快捷的传播方法:用毛笔将文章写在模板上,由专门的匠人雕刻出来,每一页一个模板,一本书有多少页面,就得刻多少模板来;在模板上涂上墨水,像现代“盖大印”一样,“印刷”所需要的书。“印刷、出版”自此诞生,精美的纸质印刷书出现了。但是,雕刻模板,不仅工程巨大,资金耗费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因此出版的书籍只能是凤毛麟角。


  到了北宋,毕昇(约970年-1051年) 将雕版印刷进行改进,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的技术是将每个字做成一个胶泥字,用人工排版。人工排字既费工夫,也需要相当技术。


  毕昇的活字印刷,经过历代改进,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是“万变不离其宗”,出版书籍虽然比雕版容易,但普通人要出版自己的书,也还很难。这种技术一直延续到了电脑广泛应用之时才被淘汰。


  蔡伦造纸和毕昇活字印刷,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在世界发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九百多年后的197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1937——2006)在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时,开创性地研制成功了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使印刷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印刷品只要编辑好电子版面,“用激光照排”发送到电子印刷系统,就可以方便地进行印刷了,而且不会出现人工排版的错误,使印刷技术达到了理想的境界。这又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近代印刷技术的重大贡献。


  由于印刷术的现代化,书籍出版再也不是太难的事了。如今个人想将自己的作品印刷成纸质书籍,印数不大,花费资金不会太多,速度也很快。但是,要想在世界上广泛销售,那概不是个人的事,而是要涉及到出版界和出版物推销商了,则又是一个领域的问题。


  网络的普及,让电子版的书籍和文化资讯形成了铺天盖地之势,文章、书籍在网络上运行非常便捷,人们阅读文章,也很容易。现在人们已经处在“阅读资讯”目不暇接的地步,没有功夫阅读纸质印刷品,使纸质出版界和书籍发行商进入了前所没有的困境。出版业是一个悠久的行业,具有专门的在业人员和销售渠道,他们从本身利益出发,把持着出版大权,用“书号”垄断着书籍出版,并且规定,没有书号则不允许销售。因此,普通人要通过出版界销售书籍,还必须多花费一定数额的“书号”资金。


  随着现代网络与电子版的文章、文化资讯的普及,个人文章要想“风行天下”将不是很难的事。加上众多读者有着丰富的网络资讯,纸质印刷品要想走出滞销的困境,前途非常迷茫。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优化,销售纸质印刷品的困境,将会越发严重。


  网络电子版文章,明显是文章出版历程中又一次革新,将会取代绝大部分纸质出版物。


  然而,人的思想是随着环境变化的;环境是根据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常常是,在新的技术形成初期,普通人的意识总是落后一步。纸质读物历史悠久,在人们的生活意识里具有“统治地位”,留恋的人仍然不少,所以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纸质读物是以物卖钱,因此能给作者以报酬;而网络文章阅读容易,作者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于是,文章作者还是把能在纸质读物上发表的文章,当做幸事。


  文章出版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网络传播其实比纸质印刷传播更加优越更加方便。这是时代进步强健的步伐,将是无法阻挡的。也就是说,网络文章将是大势所趋。但是,任何事物都必须要有经济作为基础,网络文章的作者报酬难以落实,是新生事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随着这项新技术的成熟,这一问题应该能够得到恰当的解决。


  当然,纸质读物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它是实体,网络和电子版的读物是无法代替的。而就读物性质而论,电子版传输快,保真性能好,阅读方便,存储不需要实体空间,查找比纸质读物容易,因此,它的实应性比纸质读物更具优势,前景将胜过纸质读物。


  如今文章写作大体上已经从纸质、笔写,进入到了电脑输入;文章传播也正在由纸质出版进入到了网络传播。我针对文字从颜色图画到铭刻、到书写、到印刷、再到现在的键盘输入,激光拍照的进步历程,觉得每进一步,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些飞跃,改变了文章书写与传导方式。我们适逢文章书写与传播更新的时代,会对现代文章的输入与传播,由肤浅的认识适应到娴熟的运用。我们适逢文字输入与文章传播技术再次飞跃的时代,电子版文章网络传输和纸质印刷文章的发行,将并驾齐驱,作者和读者会得到新技术更美好的福利。


  2018年9月24日星期一中秋节


  【附】毕昇的活字排版技术,是将每个字做成一个胶泥字,用火烧硬;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了。印刷时,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页面就“印”出来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以再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9-25 09: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浮白客 于 2018-9-25 11:15 编辑

著书立说,扬名后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古今如此。我更喜欢中国的《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国外的《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这类的“出版”,把自己的生存经验留给后人,是比金满盈还宝贵的财富。初衷只是家族的兴旺,若每个家族都能如此传承,不愁国家昌盛。
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1:04 | 只看该作者
浮白客 发表于 2018-9-25 09:28
著书立说,扬名后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古今如此。我更喜欢中国的《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国外的 ...

谢谢您阅读本文。文章的作者写出的文章,都想能够传播于世。因为,每个人的文章写出来,都使用了自己的心血,所以文章都会有一定的道理,值得人们阅读与探讨。许多文章还能够对世人有良好的启发与借鉴。所以,文章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谢谢您。
4#
发表于 2018-9-25 20:58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些观点:
时间检验着书籍的含金量;
书籍传播之重在于思想、理念;
当下,纸媒正在被冲击,最浮躁的一部分最先阵亡,即无有多少营养的消遣作品,剩下的有价值的书籍不会消失在市场上。毕竟人脑不是电脑,有些书籍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读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1:15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9-25 20:58
补充一些观点:
时间检验着书籍的含金量;
书籍传播之重在于思想、理念;

谢谢您阅读本文。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与文章、书籍影响巨。,我们现在的人,正逢这方面更新的时候,要与时俱进,思想首先好跟着走。不适应的慢慢适应,做到得心应手,就是时代的跟随者。谢谢您,愿你阅读愉快。
6#
发表于 2018-9-27 11:5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您出于什么原因,有意地避开了甲骨文。与铭文相比,甲骨文更具实用性,传播性。而铭文更多是为了“说明”,而非“记录”。两者的差异很明显。
简椟的使用时间非常久,从先秦,到汉晋。比如三国时,尽管纸早已发现出来,但简书仍大量存在。原因只有一个:纸还是奢侈品,产量很低,否则也不可能因为一篇文章就抄到“洛阳纸贵”。
唐宋雕版的流行也是和纸产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有着直接关系的。
此外,毕昇的泥活字从来没有被推广过,试看《儒林外史》,到明朝时,书籍仍然以雕版印刷和手抄方法流行。一个诗人要让自己的诗被人读到,往往会采取抄写多份,分赠数人的办法。要刻板印刷,是有钱人才可能做到的。近代的活字法是古登堡公司发明推广的。小时候我去过印刷厂,那时候还是一大排一大排的铅活字。
王选发明的是“激光照排”,网上也有说“激光排照”的,但可能是讹误,但怎么也不叫“激光拍照”。王选的发明把活字彻底送进博物馆,被人称为“现代毕昇”,但个人认为,他比毕昇功过百倍,以毕昇比之远远不够。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9:15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8-9-27 11:57
不知道您出于什么原因,有意地避开了甲骨文。与铭文相比,甲骨文更具实用性,传播性。而铭文更多是为了“说 ...

非常欢迎您的辨证。我写的只是大略的历程,如果要仔细叙述,很费周章。这里面说起来内容太多,每一项都是长篇大论。我只是想说,文章与传播是经过了许多人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情况。激光排照,是王选的创造,我写错了,变成了“拍照”,谢谢您的指点。并且谢谢你能够认真研究这篇文章。
8#
发表于 2018-10-2 1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得荣 于 2018-10-2 17:32 编辑

现在才发现河杨老师发文了,来支持一下。我是老榆木。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19:52 | 只看该作者
徐得荣 发表于 2018-10-2 17:31
现在才发现河杨老师发文了,来支持一下。我是老榆木。

谢谢您阅读我的文章。您是大忙人,有空来看我的文章,感到很荣幸。希望您能够对拙文多多指点,谢谢您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17:45 , Processed in 0.06258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