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6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星光读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4 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星光读者

  晚来谈到纳博科夫一篇《木精灵》,他是一个第一次大战流亡欧洲的作家。当然世界范围内流亡或者流放的作家不算少,比如陀斯托列夫斯基、米兰昆德拉以及胡赛尼等等,都是流亡的作家。那么纳博科夫这篇小说谈的就是流亡在外,对于青年岁月以及俄罗斯一种独特的追溯与感伤。

  首先俄罗斯文学,它有一种属于俄罗斯抒情的优美性,比如《木精灵》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又一次产生了幻觉,好像看到如波似浪的滚滚灵气,高大茂密的枝叶汹涌奔腾,明亮的桦树皮一闪一闪,宛如海浪飞溅,伴着一种连绵不断的悦耳轰鸣……他朝我俯过身来,亲切地盯住我的眼睛。“

  像这种抒情描写,具有非常开阔的气势,一般的文学做不来。这跟俄罗斯广阔的地域、茂密的松林、寒冷的气候以及培养的民族气性有关。

  当然谈到文学,不只是局限这一点,于是又使得我更加广泛地谈一点文学的看法。

  首先很多人可能认为短篇文学要注重叙事,要有具体情节发展的过程,其实这个观念比较片面。真正的文学,它有时是散发的,一定程度上淡化具体情节,将内在的感情以及心灵推出来。像这种文学更接近文学本质。比如纳博科夫《木精灵》,就是很好的文学。另外上个世纪萧红的文学,也是这个特点。就是说它很有一些散文的感觉和特质,这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比如我们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它是采用一样书信体独白的方式来写,你说叙事嘛,它是比较淡化的,但是通篇读完,大体知道整个故事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那么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一个女人很年轻的时候,爱上了外地搬来住在自己隔壁一个作家,而且作家很风流。因为她爱上他,所以就瞄准机会贸然地跟他上床了。他忘了她,她却怀孕生了一个小孩患病死掉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她在孩子死掉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因为他早已忘了她,所以她写的一封信就被称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事实上她应该是他曾经的一个情人,就这么简单。那么这篇小说好就好在它用书信穿插的方式,将女主人公的情感、内心甚至心灵都直接地袒露出来,一步一步感染深透进去,所以这篇小说很好。好在它的心理描写,独白意识,整体情节比较淡化。

  所以谈到小说,尤其这种注重内在散发以及抒情小说,一贯比较难写。当然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多小说是倾向于以情节取胜,像这种小说故事性很强,衔接比较严谨细密。但是这种小说在头脑上更强调聪明机智,就是故意编造的痕迹比较重。因为作者很花心思来组织合理的情节,很要一套刻意表现的头脑,比如美国霍桑有些小说就是这样。

  霍桑有时根据大体的神话线索以及史诗来编造,有些编得很好,严谨细致,故事性很强。这又说到中国鲁迅晚年在《故事新编》里面根据一些神话历史,很编了一些东西。但是他还是很注意自己的内心,散文化文采以及笔调比较强,情节不十分细致罗密,不如美国的霍桑。

  凡是很注意故事情节的小说家,那么他的意识眼光主要落在情节上。有些作家很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么他于故事情节比较淡化,而是想法设法借着情节的流动性,表达一些自我内在丰富的意识以及观点。这其实就是一个眼光向内向外的问题。当然绝对的向外向内是没有的,只是说更加侧向于哪方面。

  另外从人类小说的发展来看,它基本上是一个由外向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早期的小说基本上是向外对人讲述,向外编故事,比如中国以说书演变而来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以及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等,总体注重情节编造,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大部分是这样。后来向内发展,就更加注重心理分析,然后由心理分析又延伸到意识层面。因为越来越向内,主观意识自然就越来越强,外在客观就越来越弱化。

  关于小说的写法,尤其是短篇小说的写法,我也有一点个人看法。我认为中国近代短篇小说的写法,从结构上看,大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单纯的线性发展,还是一种就是大笼络。关于大笼络这种形式,在民国那一代作家做得比较好。比如鲁迅写《祝福》以及《阿Q正传》这些短篇,大家读完后,仿佛鲁迅写了祥林嫂以及阿Q一生的感觉。这么短的篇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它的笔法上很有一种大笼络的气象,所以包含就多。另外作家对于自己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能够大笼络呢?主要是作者离小说中的人物远高,看得全面,而不是一味局限在局部与细节上,这样才会高度描画囊括出来。又比如民国柔石写小说,写一个妇人坐在船头,似清晰似模糊,然后东说一下,西说一点,思绪感觉游荡得很开很远,说一些很有意味的话,船开了几乎也就完了。

  关于这种大笼络的写法,几乎集中在民国那一代作家,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民国那一代作家很有一些旧学基础,散文功底。大家知道我们传统的散文,整体上很会大笼络,架构文理非常宽,如果不这样的话,散文是没有骨构气象。所以鲁迅写小说,他是将传统散文的文理功底融合了小说来写,写到了一个极致的高峰。接下来就说线性发展的小说,这在西方最常见,或者说西方早期基本上遵循这条道路。关于这个线性发展的小说理解起来非常简单,就是情节一步步往前推,比如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说完话,接下来要去哪里,场景一步步变,人物逐次出场替换,情节渐渐往前推。尤其当下网络上一些长篇小说,基本上是这个套路,它是一个具体时间与空间顺序的结合,即使有穿插打乱的部分,整体是向前的。当然大笼络里也暗含这种线性,也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但是意识眼光发散得宽,荡得比较开,总体笼络得住。至于线性就比较单一具体,比较窄,它是一步步具体向前推,笔调荡开的成分比较少,写得相对老实,更加严谨细致。

  我们当下写小说的人,这种大笼络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够驾驭做到了。比如令箭写了一篇《四盘菜》,就是一种大笼络的方法,那篇小说虽然比较短小,总体还不错。

  因为传统散文的功底几乎没有了,所以大笼络几乎做不出来,这是当下小说的一个短板。

  另外关于当下散文没落这个事物,我本人曾经讲过,今天再特意补充一下。因为散文的提高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文体的交汇融合,互益生长,同时又可以提高小说内涵的优美性。首先散文要极大地开放。其实写散文就是写文章的意思,有话要好好说,也要自然通畅流利地说,而且放开手脚写。原来浙江南怀瑾先生讲学的时候也说,他说写散文怎么写?其实就是写文章。打个比方我明天有空了,有个朋友请我到浙江玩一趟,东走西走,东看西看。回来的时候,心里很有一点看法以及感想,于是就坐在桌前,泡一杯清茶糊笼笼写一篇文章出来。那么这篇文章是什么呢?就是散文。又比如钱穆先生跑到北大做回演讲,讲完之后,将自己所讲的内容做成一篇讲稿,那么这篇讲稿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散文。

  但是我们当下很多写散文的人,他们总认为散文有什么特殊的语言气质以及格调,手脚束得很紧,结果就很乐意地好像要做成一种什么特殊的样子出来似的,搓盘拼凑往一个不知道什么地方拢,有话不好好说,心性与姿态很不自然,结果弄得散文首先不像文章,同时又非常狭隘逼窄,反正怪怪的,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

  正因为当下散文没落,从而使得小说的写法很失它的一些丰富的内涵与优美性。大家知道小说里面经常有一种称为“闲笔”的笔法,关于这个闲笔其实就是来源于散文功底以及方法。比如我举民国时期鲁迅《祝福》开头一段描写: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像这样开头描写寥寥几句,却又非常浓厚有气氛,这需要非常厚的散文底蕴。那么到了中间又有这样一段内容: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大家看看,这几乎全是一种散文散发意识的议论以及描写,整体烘托的气氛以及格调很有一种笼统而又独特的别味。这就是散文的功劳。

  另外说到民国这一代作家,沈从文是很善于写闲笔,尤其《边城》这篇小说,随意荡开的姿态很有一种月光波动生水草的滋润感,通篇非常灵性优美。比如开头第二段写到: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像这样优美的描写,这篇小说随处可见。当然我们可以说民国那一代作家处于那个时代,总体受现实主义影响很大,很多时候描写的成分居多,甚至有时会有一点冗长沉闷感。正是因为这样看似沉闷,却又深厚的散文意识,使得他们的文学最经得住岁月时光的淘练。

  当然谈这么多,还是要谈到我们当下小说的缺失性。第一就是传统写实的功底不够,第二就是散文笔调以及底蕴不足,使得小说这个事物多技法眼光,笔法太凌乱,整体优美性非常差。

  我认为当下小说突破的路径,大约有两条:第一条就是采用大笼络的方式去写,这又回到前面的路上去了。说白了就是将散文的文理结构,将它的底蕴与小说结合起来写,增加丰富的内涵以及优美性。大家不要小看这种方式,一旦结合好的话,就会呈现不一样的内容形式以及气象。还有一种就是东西融合,将西方意识流、魔幻现实、表现主义、新感觉、新视觉等等,将它与东方的才情结合起来写。

  我们当下大部分报刊杂志上的小说,主要还是现实主义的樊笼,线性发展,最多扩大一点空间或者增加线性时间的曲折性,还是一个套子很呆板,很难有新的表达出来,所以小说的前途很艰难。

  总之小说这个事物整体上确实是没落了,或者说黄金时代确实过了。尤其小说由外向内发展,也几乎穷尽了,矿脉几乎是尽了。即使天才生于当下,也会毫不犹豫地死在这条道路上,这就是未来文学的希望。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8-4 15:23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是真知,还是偏见,先支持一下。
公子最近可能天气太热的原因,总有些话要讲。这是好事。说明书读得多。
任南坡读完书,就躺在石头上晒书,意思是说肚子全是真货。
公子读完书,写一篇感慨,也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8-8-4 15:3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时下小说没落了,这个说法有点过早。
任何时代,文学这条路,都是一条淹没在荒芜中的小路,但是也从未死掉。
时下是物质丰富的时代,引起感觉刺激的外物更多,刺激更强而已,所以感觉上,小说没落了。
因为相对于文字,影视和网络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尤其另一方面当物质忽然极大丰富之后,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没跟上,就一定要出些问题,比如说空虚无助,那么感觉上,文学好像就是没落了。
但是总的来说,能有这样想法,总是好的,因为更多的人认识不到这一点。
在感官刺激大潮涌来之时,更多的人早已被淹没其中,不能自已,甚至一如汉宝德说的那样,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蝇营狗苟地过一生。

点评

对于原文,虽然可以同意的观点很少,但是依然欢迎这样的探讨文论。有一句心里的实话不想说,也不妨说:有利于晚安!  发表于 2018-8-4 20:3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8-8-4 16:4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非常好。
这里我想说点题外话。当我们还在讨论,争论,彷徨迷茫的时候,其实有些人在坚持,在尝试,在努力。不用太操心小说的前途。文学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挣扎过程中的感悟,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感情线索是一致的。只要有这份敏感,有这份真挚,有寂寞的坚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4:47 , Processed in 0.05468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