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8-27 20:30 编辑
《宋家客厅》买了很久,一直没读。倒是读了一起买的另外三本《行云流水记往》和绿妖的《沉默也会歌唱》,钟立风《短歌集:关于爱、梦境和旅途》。 绿妖,是因为与周云蓬的爱情,想看看那样一个为爱决绝的女子内心隐藏的故事。我始终认为,文字是一个人的心。不管作者承认与否,文字里,始终是有一个他(她)。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谁说,哈姆雷特不是晚年莎士比亚的智慧与哲学? 钟立风,是因为他的歌。
此前读完了木心《文学回忆录》的上下册,很清新的一个人。对,清新,似乎不太恰当,但没有别的词可以讲清他在我心中的感觉。《补遗》也迫不及待的提上日程。遇见,欢喜,便想一路走下去,皓月清歌,拂花漫步。
《文学回忆录》严格来说,是讲义,由木心的学生艺术家陈丹青先生整理。自文字看木心,比较中庸,比较疏离,他的怨,他的恨,都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包括坐牢的经历,都似乎已云淡风轻。连断掉的三根手指,还有未曾面世洋洋洒洒六十万字的《The Prison Notes》也未见其提及。但,偶尔的一笔带过,说到底,依是意难平。
书中的有些话,很是惊鸿,有红楼梦的美,似蒙娜丽莎的微笑。极喜这种感觉。有风的夜晚,浅读一章,简单的惬意,而又若有所思。
从中延伸了两本书,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陌生的经验》,因为喜欢画。还没读。期间断断续续读完了董桥的《小品》两卷。《掌故》三册。董桥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记得他曾经如此评价自己:“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如此真诚待文字的一个人,难怪为文字正名:《文字是肉做的》。读董桥,不论其他,单论疏淡典雅的语言就令我读之迷醉。犹记当年初遇他的《旧时月色》,那些欢喜就像梦里的童年朝颜一朵朵绽放,转身搜罗遍购他的书。一本本阅之,语言深处,如雪夜听梅,卷帘看月。此后,凡董桥的书,出之必买。《掌故》属中华书局出版,书较精致,从书名知内容,无太多惊喜,多一些史实沿革的了解。 近几日开始翻阅《宋家客厅》,初有些沉闷,越到后来才渐入佳境。因为吴兴华延伸了两本书:《瓶水斋诗集》二册、《黄仲则诗选》。书是要一字一行一页读的,买书却是只需动动手指,时常看着书架上那些来不及拆封的书,感叹时间不是海绵里的水。俗世俗物,太多诱惑,与书争抢不让分秒。
有日子只闲读不动脑不动手了。对文字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写字本为趣,倒也任之。一向喜欢干净。随意里的干净,刻意的干净,却也是厌的。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延伸到为人处世,更延伸到文字里。牵牵扯扯我不爱,暧昧纠缠也不喜。逢迎曲意更不会。就喜欢流水清觞,净风朗月。落得无为自在。 老庄在书架上,拿下来,阅几页,再放上去,到底是岁月尚不够深厚,还看不透彻,读了也懵懂也无知。 顺意而已。 闲读之余,顺便矫情了一下
【1】 半壁残垣 一截古巷 一帘清雨,半幅烟云 是戴望舒的诗 吟诵青瓦朱门
似乎梦境 与红尘无关 说好的邂逅 只是也许 遥远得就像永不能抵达的异地他乡
【2】 不是忘记 亦从不曾相负 落锁的唇 寸草不生 锈迹斑斑
情意绵绵 退居 刹那低眉 再抬首 已是天真无邪
结局 早已泄密 来不及想象剧情 修改是一笔天文数字 穷尽一生 也偿付不起
【3】 是一朵未知的花 开在 从未经过的路上
相遇是一首诗 预设字句
也许 一眼万年 也许 永不相见
丽江 那只是一个比喻 唯美的文学修辞 可以深信不疑 也可以 云淡风轻
真真是矫情。有些戏言,连当事者自己可能都已不记得。
人越长越大,圈子越来越小。因为对世事,对人情,更洞若观火。许多事,懒于言语,更不愿争对错。 然,越来越少,却越来越珍惜,因为,未离的,必是心相惜的。书中的埋首,是对人生更清澈简洁的愿景与期许,且从来不会失望。
于是,想起换书之提议。实际是读了柳藏的两篇《哪吒真是李靖的儿子吗?——点读<封神演义>》、《<金瓶梅>中的情义》和淡淡不如风的一篇《当破鞋搞成爱情--赏读<黄金时代>》,偶然兴起。 读书的个人偏好,局限了视野,或者,能拓宽一下?亦或者,单纯为着情谊。 闲聊而已,无关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