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8-27 14:21 编辑
读了《增广》会说话 几年前,校领导由于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后就要学习城市一流学校“先进教学经验”,也要搞搞“经典诵读”,便找我商量,看看要读哪些经典才好。 我的意见很简单,首先自然是古诗词,全国都在搞这个,即使只为了将来升学,多读些,多背些,也是有好处的。其次就是“三百千千”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得了解一些,尤其《三字经》,怎么也得通篇读诵,否则孩子们将来进城念书,人家城里的孩子随口弄出几句“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我们的孩子却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岂不是又输了一阵?除此之外呢?领导要加上成语分类(或接龙),我则说可以加上《增广贤文》。 这位主管领导也是颇有文化的了,否则不会急着向城里学校学习,要搞什么“经典诵读”。可是他却从未听说过《增广贤文》的名字,更不知道其中写的是什么,又有什么背诵的必要。我就向他解释,该书中都是搜集的古代谚语和经典名句,诸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类,读读背背,不但可以明理,还可以让学生引用到作文中,提高写作水平。因为古人有“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之论。领导一听此言,立即决定,就选《增广贤文》。我又表示,原著中有许多旧伦理旧道德之类的东西,已不适合今天的孩子们,还要进行删减才行。于是这项删减工作就落到我头上。 删减《增广贤文》,对我其实算不是什么太繁重的任务,因为对于其内容,我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早在十七八岁的求学时代,初一接触,就十分喜欢,甚至全文抄录,保存至今,对其中的许多名句甚至早已熟读成诵。比如“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深山毕竟藏老虎,大海终须纳细流。”不但简单易懂,而且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更有一些由经典名句改写的句子,比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既含有原句的思想精华,又变得简洁流畅。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读起来、记起来都没有难度,不会增加他们的课业负担。 和那些动辄把大段大段古文拿来给孩子们背诵,提前进行“国学”教育工作者们相比,也许我的目光短浅了一些,但这种理念是和我自己对读书的要求“有趣儿,有味儿,有劲儿”是一贯的。我的青少年时代,曾那么沉迷其中,甚至于全篇抄录。如今,把其中的精华部分推荐给尚读小学的孩子们,让他们提前在这种浅显的韵文中得到一些古典文化的熏陶,难道不比背诵什么枯燥无味、诘屈聱牙的《出师表》《曹刿论战》好一些吗? 曾有同事问:考试又不考,上中学又不学,读这东西有啥用呢?我随手指出其中几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反问:你看这东西有用吗?同事感叹:只凭这几句,看来还是值得一读的。 其实,有用的又岂止是这几句,每每上课之前,有学生坐得东倒西歪,我便一嗓子吼道:“站如……”学生立刻答:“松!”我再叫:“坐如……”学生答:“钟!”转眼之间,一个个就都正襟危坐了。而这些,我只是在学期初随口教了他们一遍,更没有专门要求背诵过。学生们在玩玩笑笑中不但记住了,而且做到了。 与朋友聊天,常常会冒出两句对仗工整、既含有一定哲理又风趣幽默的“金句”。比如有人答应的事却突然要反悔,我就会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有人遇到困难不好解决,也会劝他:“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弄得朋友们都很疑惑:你哪儿弄出来的这些词儿?其实哪是专门“弄”出来的,都不过是《增广贤文》中的成句而已。我向来不善言词,更不善劝人,而这些成句一用,却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真叫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超凡智慧。 每每在电视上看到明星发言,或接受采访,说了老半天,除了一堆“感谢”外,就是一连串的“然后”,甚至连个“首先”“其次”“再次”都不会用,真在心里替他们着急。有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想,他们个个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去读书,以提高一点儿个人修养。但如果抽出时间读读浅显易懂的《增广贤文》,说话时是否会变得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些,更深刻一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