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漫谈】说说“给妈……” 应县妈妈经常对自己孩子会说一些“给妈”的话,似乎成了口头禅: 给妈穿上这件裙子。 给妈把这条鸡腿吃了。 给妈把洗脸盆端过来。 给妈快快长大。 给妈好好念书。 给妈当个好学生。 给妈拿个大奖。 给妈考个好大学。 给妈好好跳舞。 给妈好好唱歌。 …… 聪明的妈妈啊,你知道这样说的结果是什么吗? 孩子幼小不懂事,还一时间悟不出妈妈语言的妙处,更不懂得妈妈说这些话是一种爱的真情流露。因此在孩子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妈妈,或者都是给妈妈做,似乎与他本人无关或者关系不大。我们分析一下,“给妈干着,给妈干那”与“给我干着,给我干那”在说话者本人来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对于听者来说,却是异曲同工。 “给我干着,给我干那”,被指使者有愿意不愿意之想法或者相应的行动。那么,“给妈干着,给妈干那”,虽然妈妈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可在孩子心里,依然是为了别人做事。 人与生俱来就有私心,与其活着都是为了给别人干活,为别人做事,那不如不做的好!不做还不用劳心劳力,不做还不用犯错误,不做还不用受到别人的指责。 给妈好好读书!孩子们苦于寒窗之下,受着自由的约束,渐渐才知道原来这是为妈妈学习,因此,懒惰情绪随之产生,逆反心理也开始萌芽。 一旦这种想法扎下了根,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古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苦瓜还是甜瓜,是苦豆还是甜豆,各位妈妈应该明白。 有一家人家的羊跑出去了,妈妈说,儿子,给妈把羊追回来。儿子说,不管,要追你追去。 仔细想想,不能怪孩子。在这个孩子的心里,羊是妈的,凭啥要孩子去追。追羊自然是妈妈的事情了。 你个败家子!妈妈又骂。想想妈妈不该这样骂孩子。在孩子的心里,家是妈妈的,家里的一切都是妈妈的,跟他似乎半毛钱关系没有,咋能说孩子败家呢?无故背上一个罪名,冤不冤啊! 没有了家的概念,这是可怕的定时炸弹啊! 能怪孩子吗?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时每刻受着“给妈”“给妈”的言语熏陶,咋能让孩子建立起家的概念呢? 一切都是妈的,做的一切也都是为妈,而孩子们又有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妈给我拿300元生活费。 妈妈,上个月不是200元,咋这个月就300元了。 孩子:同学过生日。 妈妈:小孩子过啥生日,不给那么多! 孩子:你不给,我就不给你念书。 这一段对话,令人毛骨悚然。花钱多少不说,关键问题是孩子对念书这件事至今还没有认识清楚,认为上学是给妈妈上。 拿我们常人的观点来分析,孩子为妈妈读书就已经算是给面子了,和妈妈要几个钱还不给。正如我们给老板打工,不给工钱谁愿意白干活。 再如,孩子高高兴兴拿着满分的卷子给妈妈看,妈妈高兴地说,这次给妈考好了。 孩子本来想在妈妈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结果“一场欢喜忽悲辛”,成绩还是被妈剥夺了。一盆冷水浇的孩子从顶心凉到了脚底。 孩子的努力得到妈妈的奖励,或者一顿好烦,或者一个喜欢的玩具,或者出去旅游,这种奖励只是一种报酬,并没有在孩子心里建立起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真正概念。 我们知道每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管大事、小事,初衷就是利己,至于利及他人,那是后来的事情。 想想我们的古人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为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去嚼那些生涩难懂的“四书”“五经”呢?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这根利己的指挥棒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只有“仕”了,才有高官坐,骏马骑,锦衣玉食,高楼大厦,前呼后拥,红颜簇拥的享受。由此可见,古人勤奋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冲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来的。当然,而今的读书却另有新意,非同于孔子指挥棒下的错误读书论。 读书是为了孩子,我们家长受苦受累,省吃俭用,把钱花在孩子们的身上,不惜重金培养孩子成龙成凤,倾尽心血为了孩子,可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付出的一切都将是未来的悲哀!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看不到一点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就会不给妈做事。 当孩子真正懂得了“给妈”的真正含义时,恐怕已经迟了。 教育如同盖房,根基扎不稳,扎不牢固,终究也会倒塌。因此从根子抓起,扎根就在于妈妈平日里的一言一行中。 变换一种语气: 穿上这件裙子,你就漂亮了! 把这条鸡腿吃了,你会长高。 把洗脸盆端过来,你好洗脸。 快快长大,你来当这个家。 好好念书,你会有好前途。 当个好学生,是你的骄傲。 拿个大奖多好,说明你有能力。 考个好大学,能深造你自己。 好好跳舞,你会成为舞蹈家。 好好唱歌,你会成为歌手的。 这样孩子就会认为干啥事都是为了自己,妈妈的付出,也会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心存感恩,也就随之而生。 这个家将来就是你的,妈妈暂时替你管管。 这个家就指望你了,你是家的希望! 这样说就增强了孩子家的观念,不会出现诸如不去给妈追羊、不去给妈读书等现象了。 仅以此言,献给辛苦的各位妈妈! 写于2018年7月8日23点5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