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你是一位作家,那么意味着你有充足的文学修养,高水准的表达技巧,和大量追捧你的读者。但如果你是一位中国的文人,才华横溢则是基础,节操高尚更是要求,得势时加官进爵,为国为民,失意便竹杖芒鞋,寄情山水,嬉笑怒骂无妨,大家都是性情中人。 苏东坡除了好饮酒的故事广为流传,对其他食材的雕琢更是不遗余力,除了黄州的猪肉被他成功烧成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他与鲜掉舌头的食材——笋,的故事。笋的前辈竹子,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不仅味美,与文人雅士的调性更是不谋而合。中国文人譬如文与可与郑板桥,不仅画竹,写竹,更爱食竹。大诗人白居易说起竹子,也是“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的馋虫模样。明代作家李渔也曾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个鲜字”,可谓是熟谙美食之道。 中国人吃笋的习惯早在前秦就开始了,宋朝吃笋的风气最是盛行,一度出现了考究的食笋指南——《笋谱》,而不多时,苏轼就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并且留下了“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吃货语录。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肉烧竹。”关于吃笋,苏东坡还有一个趣味小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对好友刘器之说,一起爬山去参拜玉版禅师,结果却骗他去了廉泉寺采笋煮食。刘器之虽有埋怨,但是笋味十分好吃,便问叫什么名字?苏东坡说,这就是“玉版”也。两人遂大笑。 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斯以为苏东坡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