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9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以葳蕤的草木安妥灵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6 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9-3-10 08:21 编辑

——青年作家刘丽丽散文集《野草物语》读后记

  “宽阔的河道,泥腥的河床,暖暖的阳光,劳作的乡亲们,沉睡了一个寒冬的春天,就在这人欢马叫的春色里,慢慢地苏醒了过来,揉揉尚在发涩的双眼,打个长长的舒伸,呼吸一口新鲜的口气,然后再吹上一声清脆的口哨。”这是我在早期发在《鲁北晚报》一篇散文《岸上的春天》中的几句。春风吹来,万物复苏,我读着自幼生活、工作在黄河岸边的青年作家刘丽丽的散文新作集《野草物语》,面颊上同样仿佛有宽阔黄河滩中柔柔的春风徐徐滑过,心底便油然而生出一阵阵的舒爽与惬意。

  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从《滨州日报》上读到过一个文友采写刘丽丽的专访文章《享得了寂寞清福,才能写得出上乘美文》,里面提到过二零零六年《滨州日报》在夏季改版时,给滨州籍三位作者开辟了专栏,我和刘丽丽是其中的两位。那时,她的故里风物系列美文散发着故土大地的芬芳,成为《滨州日报》文学副刊一道夺人眼目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赞羡不已。她快递而来的这本《野草物语》,沿袭了她一贯温润绵长的叙事风格,由于不再受报纸文章篇幅的限制,思绪自由发散开来,内涵更丰富了,思想性和艺术性较之以前的那些文章,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可谓是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我们的初次相识,屈指算来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在这个阶段中,我密切地关注着她的成长,欣喜地注视着她的进步。在别人的夸赞和羡慕里,刘丽丽没有陶醉其中,迷失自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创作上的某些不足,在文学创作顺水顺风之时,她决心停下手中的笔,从头再来,重新开始,她深刻意识到,“要想走得高,走得远,必须敢于做人生的减法,建立深厚的自我背景。”

  这本《野草物语》分为《野有蔓草,零露湍兮》《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三辑。单看这三辑的名字,都是脱胎于古老的《诗经》一书,就有些古色古香,古朴典雅,令人顿生好感了。书中的三棱草、苘麻、马齿苋、酒盅花、野葡萄、曲曲菜、蒺藜、牵牛花、苍耳、葵花等等,像是我们与情同手足的发小又相聚在一起,大家一同感怀忆旧,共享乡思乡愁。一株植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老友,它们在天宽地阔的大自然中栉风沐雨,历霜经雪,人们经常把大地上的芸芸众生称作“草民”,“万物皆有性灵”,这些根植大地的草本植物和我们的父老乡亲一样,她在《麦子的分量》中写道:“终于有一天,在两岸闪烁的光影里,他们成熟,以一粒麦子的方式呈现自己”。在刘丽丽悲天悯怀,敏感多情的笔下,月亮和花草植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月光静静地走来,洗礼着俗世的尘埃,慰藉着苦涩的心灵。”当然还有“草民想象中的奢侈,无非是有热汤热饭可以管饱罢了。铺陈在这片土地上的疼痛如此厚重,幸福却又如此简单,像田野深处的艾草一茬茬割而复生。”

  刘丽丽笔下的植物和乡下的人物叠加在一起,他们互相交融,生命的印痕深刻而隐忍。书中的《蒺藜》,写得是姥姥村庄的一个大号叫姜继光的瘸子,身体的残疾在昔日贫困的岁月中已经注定了其悲惨的命运结局。为了阻拦队长的儿子欺负作为“客人”的“我”,四目相接后,“一胖一瘦,两团身影扭打在一起。有咆哮,也有嘶喊,挥动的拳头,拼力支撑的腿,滚倒在地,腾起的沙尘遮蔽了我的视线,分不清滑落的泪水是因为迷了眼还是因为恐惧。”吃了败仗丢了人的坏孩子,“用一把花生或者几粒弹子,轻易织就了一张网,把瘸子覆盖其中,无法逃脱。”天生就具备“恶意和恶毒”等劣根性的孩子,捉弄起一个瘸子来,轻易而举,得心应手,瘸子最终只能在老师“不念书,可惜了”的惋惜中辍学放羊。从此“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他把自己变成了一颗蒺藜,隐身于田野,随时随地向着来犯之敌张开身上的刺。”他有过短暂婚姻,却在夜间“蹲在门边,或者蜷缩进厨房,像一直流浪的动物。四肢抱紧,向内收缩自己来取暖。”他斜倚在村庄外一棵树下死后,被村里的老人们冠以“罪受完了,享福去了。”话题沉重,读来令人心里生发出一种发堵、发疼的感觉。

  我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与《蒺藜》中的瘸子相类似,在我的童年经历中,也真实而确切地存在着。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戏弄、讥讽、欺侮我那位瘸子同学的一幕幕场景,至今还经常在我的面前历历在目,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刘丽丽却有这种非常真诚的自我检讨与反思己往:“我不欺凌弱小,却少有勇气制止邪恶。我总是比受难的人先蓄满了泪水,却没有勇气喊出一声‘住手!’更没有勇气去搀扶起地上的苦主,替他拂去衣衫上的灰尘。”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备是检验一篇文章的“金标准”,自己做了老师以后,又有了这种真诚的反思,在艺术性较强的前提下,这篇散文的思想性自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这也正应验了著名散文作家梅洁女士所说的那句话:“好散文在时间的深处,在心灵的疼处。”因为心怀善念,悲悯苍生,刘丽丽感念生活赐予她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爱与恨,希望与失望,困境与挣扎,幸福与苦难,都让她沉浸、令她流泪。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她更一天天增长着对社会道义、责任的担当,对生存于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与悲悯,对心灵与精神追索的力量。

  我特别欣赏集子中的《酒盅花》这篇。叙说有条不紊,不疾不徐,祖父苦难一生的故事就在刘丽丽笔下慢慢展开:“下雨了,祖父的黄泥小屋笼罩在一团雨雾里,像拱出地面的矮蘑菇。他一辈子盖了三次屋。老宅留给三叔和小叔住,村西的房子给了我们,村北的给了伯父。六十多岁,他的力气只够盖了两间黄泥小屋。”乡下人常说,盖一次房子脱一层皮,生活的重压,困难的磨砺,让祖父这辈子人只能在醉酒后的某一刻,“都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孩子。他不腰疼,不咳嗽,结结实实,浑身还有使不完的劲。”暂时的麻醉与忘却,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因为祖母去世得早,怕年幼的姑姑养不活,祖父在亲戚的劝说下,将她送给远方亲戚抚养,由此而导致了女儿的怨恨。血浓于水的亲情,让酒后的祖父“偶尔抬起头,那胡子上闪烁的光亮已经移进他的眼睛里,成了泪。”文有多么好,心就有多么痛。这些细腻的刻画,精心的描绘,使得这种文字中无处不在的“痛”,传染给每一位感同深受的读者心里。直到结尾,刘丽丽才“言归正传”,照应主题,画龙点睛。她喜欢祖父坟头的酒盅(地黄)花,因而才有了结尾的这句:“祖父会用它来喝酒吗?我希望他能喝一点,这盅酒不苦,是甜的。”

  “在过去穷困的日子里,痛苦长成一团团盘根错节的草,随便牵连到哪里,都是疼痛。”命运多舛,受尽磨难的祖父、外祖父等他们老一辈人,他们的苦与痛,爱与恨,累与难,在刘丽丽的笔下,都是那么力透纸背,总是叫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繁重的农村生活经历,与黄河滩中草木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已成为她深厚的创作底蕴和不竭的创作源泉,她在其《芳香的青草车》中充满深情地写道:“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跟在外祖父的身后,一次次走向田野,去除草,去拔掉菜园中的野菜,去整理西瓜蔓,偌大的黄河滩里,人走进去,很快融入田野,匍匐在土的姿势和一株野草没有什么区别。”哲学家卡夫卡说过,握笔著述,是一种祈祷。刘丽丽早把自己手中的笔,视作农人手中的锄把,像农人那样宠辱不惊地耕耘,做一个真诚的劳动者、赞美者:“平静的一群人,黄河滩哺育了他们,也在消耗着他们。踢踏的脚步消逝于漫漫黄沙之中,天长日久,生命的挣扎便过滤成了一种平静和逆来顺受。他们流汗、流血,上当,受骗,他们也日夜不停地热爱和记录,既接受,也回报,有的甚至成了传奇。”

  十年前,刘丽丽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她以广袤的鲁北大地和宽广的黄河滩涂为背景,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写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在其成长过程中,她注重积累,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她文笔细腻,笔法纯熟,作品感情真挚,很多文章被《人民文学》《散文》《鹿鸣》《岁月》《散文选刊》等纯文学类的高端刊物采用;她与天地为伴,与自然为友,既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更为重要的,她能够在写作中总结、提炼、思考、感悟、升华,实现了一个自我警示、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全过程,其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品,还多次入选过中学生阅读材料。结识刘丽丽的这十年之间,我已经被其博学多才、为人谦逊的处事原则所折服,也为她长期以质取胜、字斟句酌的为文态度所赞叹,她来我们邹平境内采风以后,写就的作品,例如《东尉村的蜀葵》《一条路通向山里》《樱花开时风满袖》等等,都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美文佳作。她不但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教育成绩更是有目共睹:她是滨州市高新区第一个初中语文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教学能手,成为滨州市第二届“三名”工程名师人选,被多家媒体赞誉为“教师作家”。

  刘丽丽曾经说过,世间寂寞的工作很多,笔耕更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对于一个热爱它的人来说,吃得其中苦涩之后,才有资格享受它馈赠的甜美,才能写得出上乘的美文。现实生活中的刘丽丽,素面朝天,谦逊低调,守得寡淡,耐得寂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她就是将文学创作当做了一项孤独的事业,经受住了自己在《芳香的青草车》所写到的“一次次命运的重锤猛击,敲打了狭隘,走向了延展,敲打了清高,让人学会放下身段,接触卑微,向着生命的低处,更低处一点点夯实自己。”她热爱黄河滩中辛勤劳作的乡亲,喜欢黄河滩里恣意生长的植物。时下,植物散文是一个引人注意的面向,写到植物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时候,刘丽丽行文都会更加从容而气壮,厚重而深情,从而显现出了超越个人哀乐的微妙想象力。“太阳晒热了土地,青草气息弥漫开来,那熟悉的气息恍如当年外祖父身上挥之不去的青草味道。”空气中满是草香弥漫,她含情蕴意的字里行间,也始终漫溢着浓浓的草木清香,细细品味起来,使人醒脑醒神,神清气爽。刘丽丽让自己的美文佳作,在这项孤独的事业里变成了生机盎然的《野草物语》,开成了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芬芳满园。

  有人这样说,读书如春雨润花,清渠灌稻,能滋养人的心灵,读书能补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量。正因为刘丽丽懂得,写作是一种滋润和营养,它使我们的生命质量变得越来越坚实,因此她才做到了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带动一批批的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这是她最大的自豪之处。阅读与创作的馈赠,犹如“一场麦地的劳作,让我(刘丽丽)一夕成长”,更让刘丽丽在广阔的视野中清醒地看待世界,崇敬土地,热爱自然,对阳光和生活中的温暖心存感激,草木成就了她的学识,书本成就了她的气度,作为黄河儿女,她,一直在以葳蕤的草木安妥自己的灵魂。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3-6 14:0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吗?真是幸运哦                        
3#
发表于 2019-3-6 14:15 | 只看该作者
范老师的书评写得好,这是原来评论版有目共睹的,能得到您的评介,这位作者也是有福气的。
全文写得细致入微,中规中矩,把一位故乡的散文家的散文集很好地介绍给读者,让我有了一睹其书的愿望!
另:范老师是滨州的吗?我老家是无棣县的,真正的老乡呢,只不过那是我爷爷的故乡,我没去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14:31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9-3-6 14:09
沙发吗?真是幸运哦

你好。我是邹平的。真正的老乡了。和刘老师相识十多年了。她的文章进步很快,让我望尘莫及了
5#
发表于 2019-3-6 14:44 | 只看该作者
范老师的评,一向严谨、工整。非常同意范老师文中介绍的刘老师那句:“要想走得高,走得远,必须敢于做人生的减法,建立深厚的自我背景。”
的确,文字特定的版图,于每个作者,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问候老师。
6#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17:14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3-6 14:44
范老师的评,一向严谨、工整。非常同意范老师文中介绍的刘老师那句:“要想走得高,走得远,必须敢于做人生 ...

感谢鼓励。好久未来,也好久未写作品了。问好您
7#
发表于 2019-3-6 17:26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19-3-6 17:14
感谢鼓励。好久未来,也好久未写作品了。问好您

期待老师常来。老师的评专业。


   .
8#
发表于 2019-3-6 23:0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范老师专业水准的评文。
9#
发表于 2019-3-7 12:09 | 只看该作者
草木是我感兴趣的话题。进来后,被吸引的,却是评。问个好吧。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4:08 | 只看该作者
鲜然 发表于 2019-3-7 12:09
草木是我感兴趣的话题。进来后,被吸引的,却是评。问个好吧。

感谢!又是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季节了
11#
发表于 2019-3-8 14:2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老师佳作,问候老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09:01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珍 发表于 2019-3-8 14:26
学习、欣赏老师佳作,问候老师!

感谢来读。周末愉快!
13#
发表于 2019-3-11 04:51 | 只看该作者
写植物,结合乡村人物来写,也是一个路数。比如刘学刚在今年山东文学第一期上《繁花三题》中的杏花,写的就相当好。有本事的散文作家,总是能够用立体结构,来反映自己笔下的植物,因此读来感觉过瘾。这篇评论,选择重点篇目着重论述,以点带面,也是评论一部书的常用办法。因为一部书稿,不可能面面俱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4#
发表于 2019-3-11 07:41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9-3-11 04:51
写植物,结合乡村人物来写,也是一个路数。比如刘学刚在今年山东文学第一期上《繁花三题》中的杏花,写的就 ...

好久不见大哥来书话评论了么?大哥也是老版主呢。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4:54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3-11 07:41
好久不见大哥来书话评论了么?大哥也是老版主呢。

高老师是资深版主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06:50 , Processed in 0.05305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