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平_gMTT8 于 2019-6-4 15:41 编辑
读霜儿的《夏日微风》及评 ·小议小说写作千万不能忽视“主题思想”
文 / 小平
读了霜儿的小说《夏日微风》,也认真看了大家的评论,咱的《小议小说写作千万不能忽视“主题思想”》就从评论谈起。
在好评如潮的情况下,有必要谈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尽管读者水平不一,角度不同,但评价一篇小说不外乎 “一看艺术效果,二看思想价值”。艺术给人以美感,有价值的“思想”则给人以启迪。所以我要说以下几点:
1. 细腻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外貌刻画,给读者印象深刻,所以我加艺术分;
2.正因为你侧重了情节描写和人物外貌的刻画,而忽略了人物内心深层次地挖掘和主题反映。所以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主题模糊”。
3.比如: 你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读者什么?你是想写男主角见异思迁吗?你是想写男主角丧失责任感,弃病妻图新欢吗?是想写“可可”艳压群芳,招蝶引蜂吗?是想写中年男人家庭重压之下不堪重负吗?答案是:都有,但你想反映的主题(这个主题实际就是你的写作初衷)不突出。
4.特别是短篇小说,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我看好多情节描写好像与主题无关。
5.别人的写法可以学习,但模仿不能牵强,否则得不赏失。
特别希望霜儿正确对待 赞扬意见和批评建议,扎扎实实提高自己。
对此评论隋玉首先提出不同看法,大意是:不认同第二、三条意见,认为小说不一定写事故,也可以写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不错,小说不一定写事故,但你写小说决不会没有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吧?如果有,那人物的心理变化必须为你的写作“主题”服务,否则就文不达意。
霜儿的回应是:......是感怀,文本的处理上有很多相互不协调的地方,跟写作的初衷没有合拍。但在写作方法上不赞成“主题先行”,觉得文学作品首先是娱乐和陶冶,而不是教化。主题先行会陷入一种为主题而着意虚构的泥沼,会使作品僵硬、模式化。
实际上小说写作的“突出主题” 不等同于主题先行,也不一定要主题先行。这与教化,僵硬,模式化是两回事。一个是写作动机,一个是写作形式,不能同提并论。
看来两位年轻的文学翘楚都误解了(或者是不太重视)我说的“小说写作要突出主题思想”的提法。
哈哈!老哥本想狂一下,可惜没有狂的资本,想引经据典拿大道理吓唬你们一下,又自愧读书太少,一时结巴,说不出花花来。可老哥很自信,因为老哥有自知之明,从来不说大话,不说胡话。所以只好勉为其难,和亲人们拉拉家常,以小比大,因陋就简、就算是勉勉强强谈点自己的看法吧!其实这样也好,能让看到的朋友们或支持,或反对都有收获,也就心安理得了。
为了条理清楚下面逐条解析:
一 . 首先咱们要对“主题思想”的定义有个统一认识。
顾名思义,文学作品的“主题” 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说,你写这篇文章要给读者灌输什么。
“思想” 实际就是精神。小说的主题思想就是这篇小说反应出来的主要精神。比如:
中学生写作文,老师要求先立意,后谋篇,这个“立意”就是在下笔写文章以前,先考虑写什么,这就是“主题思想”,。实际上也就是 霜儿 说的写作初衷;
大学生写论文,导师先要求“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这个“论点”就是主题。
所以说一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不是要写在标语牌,挂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 可以用“故事情节”反映,也可以用“人物活动 ”来反映 ,更可以是“思想精神”。
所以说突出主题并不会破坏文本内容的娱乐和陶冶,也不等同于教化,更不会陷入一种为主题而着意虚构的泥沼使作品僵硬、模式化。也可以说“突出主题”是写作的必然追求,而教化、僵化、模式化是写作的形式弊端,不是一回事。
说句笑话,假若能把一篇文章写得有条有理,有论点有论据,主题明确,理由充分,尽管它模式化、说教化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只不过它不是小说,而是说明文(论文),你把它投放“杂文版块”,说不定槐安、草舍两位版主一时高兴还给咱置高点亮呢!
好了,有了在小说写作中对“主题思想”的统一认识,下面才能谈如何“突出主题”。
二 . 主题有衬托才能突出。
大家都知道,画家用“留白”来衬托主题画意。国画以留白手法来衬托淡墨重彩从而突显画面意境。
书法家通常把一个字分成主笔和副笔,主张“主笔”要夸张,“副笔”用来支撑和衬托。以“人”字为例,撇是副笔,捺是主笔。所以“捺”用笔要相对的夸张,要厚重有力。而“撇”就要给予合理地衬托和支撑。
有人说,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够得上共产党员的标准,可正是这一点烘托出了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高大形象,豪取大半个中国,占领北京,撼动了明王朝的统治根基。
为了避免说教嫌疑,咱先不说人,咱以“梅花”为题试想一下:(无论散文或者小说)
假若你的写作主体(写作初衷)是陶冶情操,那就要用迎风傲雪去衬托梅花的艳丽、多姿、幽香醉人;
假如你的写作主体(写作初衷)是励志,那就应该以梅花的艳丽、多姿、幽香醉人去支撑迎风傲雪,吟霜抗寒的风骨。
同样的道理,再看咱们的《夏日微风》。
假如你的写作初衷就是反映一个男人的精神出轨,那你就给他个花天酒地,灯红柳绿来铺垫;
假如你的写作初衷是人生感悟,那么你最好用儿弱,妻病为背景,烘托人到中年的生活艰辛,然后再把大街上偶遇“可可” ,改为学生时期的热恋情人,让他们曾经有过温馨的感情基础,谈及眼下的生活状况,触及痛楚而心酸,应景而情感爆发,......。这样处理会给男主角一个思想变化的理由,给他一个情感爆发的激化点,使其合情合理,才能取得读者的同感,使其形象饱满,文意厚重,耐人回味。
否则,你渲染了妻丑,病重,幼儿无人照管,而男主角在大街上偶遇“可可”,萍水相逢就想入非非,穷追不舍,就显得轻薄甚至病狂,有悖常理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小说写作必须“突出主题”的重要性和相应衬托的必要性。
这就是小说创作中的一句术语:创作的难点在于结构的搭建,小说的价值在于主体思想的反映。这个结构的搭建实际上就是素材的安排,要让你的素材为突出你的写作初衷(主题思想)服务,说白了就这么简单。
三 . 小说可以淡化情节,但不能没有主题。
在小说家族的成员中,近代的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意识流小说均以淡化情节,颠覆传统小说的写法为主要特点。现在咱就以意识流小说为例,来说明“意识流小说”也是有主题的。 “总体看来,意识流小说总是在随心所欲的笼统感慨,但小说中一定会有一条与主题有关的线索贯穿整篇文章。”比如: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邱园记事》,她就是选用了邱园里的一个椭圆形花坛来象征大自然,以一只蜗牛的爬行为物理时间线索,让四组中心人物从旁边走过,“借以传达一个主题:与这个欠和谐的人类世界形成鲜明对照的伍尔夫心中的理想世界”,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 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无论什么题材,无论用什么手法,作者都不可能没有目的,没有初衷,没有动机。退一万步说,即是你的写作就是想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变化的,那你也要给他一个思想变化的理由,变化的背景为铺垫(意识流小说则是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蒙太奇’等手法来完成)。总不能上去就写“日本鬼子进村,见花姑娘就追吧!”(笑话)。实际上这“思想变化”就是主题,理由和背景就是铺垫,就是衬托。
我最近发表的《今夜.倩情.惊梦》就是写一个中年男子思想变化的;《双亭镇》就是反应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传统道德与亲情的经济矛盾的小说。请你们看一看它“突出主题” 是否造成僵硬化,教条化,是否陷入了为主题而刻意虚构的泥沼了? 如有异议,提出来,我们继续以拉家常(重庆方言摆龙门阵)的方法共同讨论,共同提高。
借此机会谢谢隋玉,谢谢霜儿,谢谢读者,谢谢参与评论的朋友们!
写于二零一九年六月(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