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凌凌 于 2019-5-29 20:20 编辑
一蓑烟雨任平生
21岁,母亲在他和他的父亲、兄弟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去世;28岁,在他刚刚踏入仕途,准备大干一场,爱妻却永远离开了他;30岁,他的人生引路人,也是他做学问的导师——他的父亲,驾鹤归西;38岁,他被变法新党贬谪;43岁,因“乌台诗案”遭受牢狱之灾,险些丧命;45岁,他被贬黄州一呆就是5年;48岁,痛失爱子;50岁,被贬惠州3年;57岁,第二任妻子去世;到了他63岁的高龄,又被贬到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3年,当时人烟稀少,一片荒凉;66岁时,好不容易被召回,却在返京的路上,上天将他带走,自此化作天上一颗明亮的星,千百年来,让无数人敬仰。
有谁会这样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被贬谪,而且被贬谪的地方,一次比一次遥远,还能坚强、顽强地生活下去,将人生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只有苏轼,是的,就是这位备受后人敬仰的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面对残酷的命运,始终挺直脊梁,笑看得失荣辱,用旷达之心,铸就了自己的千古英明。
他心存永恒的善念,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尽微薄之力,造福一方;用如椽之笔,记录人生,歌唱人生,哪怕是困顿、苦难、屈辱,也能化作诗词之甘怡,让人品味、领悟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和自得其乐的宽广胸襟。
每当阅读《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的时候,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苏轼所经历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苏轼也成了古人,但人间的苦难、人生的各种境遇还继续在这个社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演绎。这首词,虽不能给予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但至少在精神层面,能给我们一些慰藉和支撑,因为,我们需要像苏轼那样面对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是苏轼对被贬黄州以及之前多事之秋的感慨,更像是他被贬黄州之后的谶语,也在无意中,对他一生境遇提前进行了总结。因为被贬黄州不是终点站,而是他恶梦开始的地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穿林打叶”的风雨,“料峭春风”的“萧瑟”,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直伴随他左右,司空见惯。然而,面对所有的苦难,他一直在向自己的内心呐喊:莫听!莫听!不怕!不怕!他始终吟啸高歌,不急不躁,徐徐前行。自己虽然因小人陷害,丢掉了肥马轻裘的富裕生活,但是无官一身轻,面对社会上的风风雨雨,自己竹杖芒鞋,一领蓑衣,也能从容淡定。以前因刚刚被贬的烦恼和苦闷,就好像是酩酊大醉了一场,现在被咋暖还寒的春风吹醒,面对满目沧桑,不应该再醉生梦死了,而是应当直面相迎!
苏轼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但他也是肉体凡身,也有他的寂寞和苦闷。仔细品味这首词,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我们也会察觉到苏轼在彻悟前的困惑:面对挫折、苦难,他也有太多的不解,也会产生心灰意冷、遁入空门、皈依佛僧的思想。在这首词里,除了词前面的小序是实写之外,整首词都是在虚写,在抒情,在议论,在故意给我们制造意象,在向我们展示苏轼的人生经历:“穿林打叶声”,是他被贬谪前后人们对他的各种非难、指责。正因为自己被贬谪,不仅丢掉了官位,也从此与肥马轻裘擦肩。他被沦为政治囚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变成了“白丁”,也只能竹杖芒鞋,粗茶淡饭,到后来甚至沦落到自己在一个东面的坡地种植耕耘,自食其力,养活家人(这也是他取名东坡的由来)。他的内心是痛苦的,或许也参杂了几分后悔,不该得罪权贵,指责当今皇上,无奈和内心的酸楚让人觉得心痛不已。在中国社会,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仕途上做出一番事业,没有一官半职,怎能实现?好了,既然不能“入世”,那就遁隐,去隐藏江湖,与世无争总可以了吧。面对各种非议,既然争之不过,总能有躲避的权力吧,“出世”还不行吗?“回首向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两字,深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影响。退隐江湖,不再管人间的烦心事,也就过上了无风无雨无晴,超然于世外的隐居生活,实现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的理想,何乐而不为呢?
中年以后的苏轼,他经常处在儒、道、释思想的纠葛之中。虽然他时常有旷达的表现,但他的内心是孤独的,旷达的外表难以掩饰其深藏内心的优愤;热闹的下面往往蛰伏着冷寂,欢乐的背后,常常隐藏着苦闷。但是,苏轼隐退了吗?没有,他只是在他极度困惑的时候,产生了隐退的思想,并没有付诸实际,因为他爱这个国家,他爱他的被贬谪之地的子民,他愿意为当地的百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为百姓做出的种种贡献,已被历史所记载,苏堤是最好的确证。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沉重。”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是笔墨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这种魔力使无数中国读书人为他所倾倒、所爱慕,也使无数多情女子由衷地发出“宁愿历尽千千劫,嫁人要嫁苏东坡”的淋漓誓言。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的震动”;“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寻找快乐,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引导快乐,传播快乐。苏轼用这些快乐来规避不幸,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真正的猛士,是中国文人的脊梁,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楷模。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只要心存“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念,做一个乐观向上、心存感恩、放弃小我的人,像古人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所有的营营苟且重新洗牌,一路高歌,向着我们心中的诗和远方挺胸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