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她姓张,父母亲都叫她张姨。中等的个子,脸上化妆并不明显却显得眉目如画,穿着很得体,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说话温和,神态文雅,像个知识分子。
二十七年前,父亲在医院里检查出了肺癌,已是晚期,一时间愁云惨淡的气氛笼罩了全家。这年的春节我从长沙回到了父母居住地广州,在那间到处摆放着药品的客厅里,第一次见到了张姨。
寒暄中得知张姨是父亲近来常去的一家教堂的义工。父亲小时候信奉基督教,不过已很多年没去过教堂了,现在又按时去教堂做礼拜,想必也是身患绝症的情况下的一种安慰和寄托吧。张姨那时看起来大概五十来岁,待人亲切而温和,虽有点矜持却不失热情,动作优雅,让人顿生好感。她似乎很喜欢我那四岁的儿子,搂着他轻言细语地说话,不时打趣一下二老,让我父母亲乐不可支。后来我从父母口里得知了张姨一些事情:张姨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夫妻都是高知,在唐山工作,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但在那次唐山大地震时,丈夫和儿子不幸罹难,全家只剩下张姨一个人。
那年春节我离穗返湘的前一天又见到了张姨,她仍是来探望身患绝症的父亲的。言谈中提及某些往事,她虽语气平静却神情凄楚双目含泪,不时喃喃自语道:“我经常问上帝,为什么要我受这番苦?”我安慰了她一番,并且说我曾读过一位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写的一本小书《人生的真谛》,是以其二战时期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惨痛经历为内容,阐述了他自己创立的“意义疗法”,读了深受启发,她表示对这本书很有兴趣,我答应回去后就寄给她。回长后我立即把这本书寄给了父母,请他们转交。
后来每次回广州探亲我都会见到张姨,她总是定期来探望病情越来越重的父亲。她是一位能把快乐带给别人的人,她的每次到来都令全家感到温暖和高兴。碍于礼貌,我很少询问她的目前的境况,只是在心里默默祝福她平安康乐,经历了深重苦难仍保持着如此良善和乐于助人的她确实让我肃然起敬。
父亲病逝后,母亲和弟弟一起仍住在广州。母亲是外地人,在广州语言不通,也没什么朋友,觉得很孤独。不过尽管母亲不信教,但张姨仍时常来看望她,陪母亲说说话,帮忙做点家务,但从不肯留在家里吃餐饭。当我再一次回广州探亲见到张姨时,发现她虽已白发苍苍,但亲切动人的脸上仿佛笼罩着一层神圣之光,像位俗世中的天使。
每次见面张姨总要谈到我送给她的那本《人生的真谛》,表示看后受益匪浅,再三表示感谢,常弄得我有些不好意思。我时常思忖:这位曾遭逢大难的女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和精神在支撑着她呢?才会让她如此地可爱又可敬!真希望存在着天堂,那样她就能与亲爱的丈夫和儿子重逢在无限幸福之中了。
十多年过去了,母亲也已去世,我与张姨也失去了联系。在今天这个中秋月圆的日子,我不仅想起了父母,也想起了张姨,让我知道在如此世态炎凉的社会里仍有像张姨这样的人,默默承受着苦难,又时刻温暖着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