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73|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七 月 七 · 小 果 甜 又 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15 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9-10-16 01:46 编辑

七月七·小果甜又香
(七月七·巧果甜又香

MLMC  米粒满仓

    几个月前,走在街上,见小贩在街边摆摊儿卖小果“卡子”。他的农用三轮车车厢里,几乎装满了卡子;车旁地上,零零散散也摆了一小片各式各样的卡子。看来,这路边就是他的销售柜台;他的三轮车,大概相当于木卡子的后备仓库了。我总是很感兴趣,驻足欣赏一阵儿,有两次我还专门拍照了他车上和地摊上的商品。

    原来,那时候是快要到七月七、七夕节了。
    七月七卡小果,这是我们童年最盼望的事情之一。其实,不是盼望七月七节日,仅仅是眼馋那些用小麦白面做的小面果。

    儿时,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节日。七月七卡小果,就是印象深刻的节日之一。

    农历的七月七,是中国民间部分地区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少女节。因此,小果又称巧果。七夕节连接着一个迷人又沉重的故事。传说中,是牛郎和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的日子。他们一年只能见这一次面,所以,每年见面以后,都要相互拥抱着大哭一场,所以,几乎每年的七月七这天,都会下雨,这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或悲或喜或既悲且喜的眼泪。这天,凡间的喜鹊都要到天上给牛郎织女搭一座桥——鹊桥,好叫来相会的牛郎织女踏桥而过,或是干脆就在桥上相拥、诉说衷肠、互递情话、呢喃相思。这座桥,就是无数喜鹊用身体滞留在半空搭起来的。这座桥在哪里?就横架在“天河”上。这条河,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就是晚上夜空中的银河——银河系。虽然,从来没看见天河上有什么鹊桥,也没见过听过他俩究竟在哪里拥抱、说了些什么情话?平时呢,牛郎和织女,一个河东一个河西,隔河相望,却不能相会。这个故事,凄惨又唯美,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民间神话传说的美妙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神话传说再美,也未必能入我们的法眼。我们既不想会见牛郎,也不愿去与织女约会、谈情说爱。儿时我们在乎的是,这天的小果,味道如何?有多香多甜呢?在我们眼里,小果,才是七月七的主打歌、代表作。

    小果卡子,是我们乡下的土话,就是制作小果的木质模具,材质以梨木常见、为佳。是在一块不到两厘米厚的长条木板上,以专用刀具凿刻出一定形状轮廓的凹槽,槽底部就是各式各样的图案了,可谓千奇百怪、包罗万象。这也正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它们,与我们的童年,百分百完全合拍;和孩子的好奇、童心和谐共鸣、水乳交融。

    卡子有的带把手,有的没把手。图案,有莲子形,有小人儿(娃娃)肖像;有各种花形的,圆形、椭圆花形等;有十二生肖形,锦鲤睡莲形;再有水果形,苹果、梨、香蕉等。个个惟妙惟肖,长的圆的,应有尽有。图案的风格有的写实,有的是模拟描形写意,都是有所变异的形状形态,透着一定的夸张、变形、漫画效果。

    小果卡子有单个的,比如大鱼形、莲子形、童子形(人形)、花朵形等较大的小果,多是单一的卡模,一般带有木料同体的手柄;也有一卡两个、三个、四个的小果模,没有手柄。最多有十个八个小果于一体的模子,像一把长尺,上面一字排开一溜儿小果形凹槽。
    我们提前几个月,就盼着过七月七。

    严格地说,不是盼七月七,七月七这三个字有啥意义?而是盼望七月七的幌子之下,所带来的白麦面小果果。其实也不止几个月,已经盼望快要一年了。从过了前一年的七月七,再过些日子,吃完了七月七的小面果,就开始想念下一年七月七了。心想,小果果又吃完了,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吃小果啊?这么盘算着盼望着,不知不觉中就忘到脑后去了,被其他新事旧情冲淡,又去想别的干别的事了。直至下一次,妈妈说,又快到七月七了。听罢,我一个愣怔!真的?天哪,又要有小果吃了?开始兴奋激动、一天天数着日子开始倒计时,巴望着快快吃上小面果。只要想起小果果,它馋人的味道就随着思絮同时涌来,嘴巴便开始痒痒,直咽口水。

    那时候,白面是最好的美食。逢年过节,才能吃到香喷喷的白面。更不必说味美可口的小果了!平时,地瓜地瓜干苞米面饼子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好的生活了。

    为了做出丰富多样的小果,我们还经常东奔西跑,满村借用小果卡子。自己不可能拥有全部花样的卡子,各家各户便互相倒借。因为基本都是集中在这一天做小果,所以,经常需要互相等待,这家用完了这个,再传给下一家,别人用完的再借给我们。小果卡子,便成为这一天最忙累的角色。

    七月七的头天,妈妈就早早地发上麦面,拿来大泥盆,清洗擦拭一番,就开始在胶东大锅台上和面。只听面团先在盆里、后在面板上呼哧呼哧地叫着,还伴以面盆和面板的不定时咕噔咕噔杂响协奏。第二天早晨,白面开了以后,满满的一大盆。这就是我们七月七卡小果的原料。妈妈和姐姐开始风风火火地卡小果。

    大面板放到土炕上,占了将近半铺炕。妈妈和姐姐,盘腿儿分别坐在大面板的东西两边,在面板上撒些“布面”,开始馊面。一边是面盆,面盆上面盖着篦簾,篦簾既让盆里的面团不风干、表面不硬化,同时又是放置小果的地方。我们兄妹几个就在旁边叽叽喳喳,一会儿插手干这个,一会儿张嘴问那个。心想,这么费事,什么时候能做完,几点钟才能吃上小果呢?所以,有时候,妈妈不等做完小果,就开始下锅烙一些,为的是早些治愈、调控我们的“馋病”。

    面盆和面板在面团的搓揉下,不断发出一些乱响。土炕不平,面板也不很平,两者贴到一起,大面板往往像个跷跷板,馊一下面就哼一声或是叹一声,它的心情好像不太好?我们就赶紧找东西垫面板,用扫炕笤帚、抹布等,好好地侍候它,很积极地配合大人垫稳面板。这样的节日,有好吃的可期,我们无法不积极!而且,我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经高到九霄云外去了。有时候需要反复垫几次才能好。有时候,面板当时垫平了不叫了,过一会又开始哼哼唧唧。只见妈妈和姐姐的双手,手心手背全是白色的,沾满了干面湿面。

    妈妈的手臂没有劲儿,经常叫我帮忙馊面,我很愿意干这个活计。妈妈总是表扬我馊的面绵软好用,说我手真有劲儿。我们本来就贪玩儿,喜欢插手干这个做那个。在我们眼里,大人的活计,只要不累,不管干什么活计都新奇有趣。
这样的节日,我们哪能等闲视之?重在参与嘛!有小果的极力引诱,岂能袖手旁观!便也插手做小果,不多会儿便把自己“打扮”得满手满身都是面粉,脸上也被白面抹得这一撇那一捺的,像个花脸。那个年龄段,就爱跟着瞎哄哄,凑热闹。虽然不会干活,却爱热心插手,当然大多是给大人添乱。经常会时不时地惹来大人的埋怨、驱赶和呵斥声。

    有人馊面,有人卡小果。把小面团一次次按进小果卡模,摁平了,往面板上一卡,咔哒,一个或几个或是一排小果就应声落到面板上。我们兄妹几个竞相伸手,争着把小果摆到篦簾上,要摆得整整齐齐,向仪仗队。大家一齐上阵,很快就摆满了几篦簾。

    终于做完了,开始上锅烤果。那时候,小果是在大锅里烙出来的。农家没有平底锅,也没有电炉、水壶,更没有烤箱。烧水做饭炒菜煮菜,全在这一口大锅里进行。做小果,对灶火有较高要求,急火、旺火都不行,会把小果烙糊了。必须是慢火文火一时不停地盈盈着,既把小果烤得皎黄熟透,表面还不焦糊。

    我从小当家里的“火头军”。我一边在灶口烧火、拉风箱,小心翼翼地不断烧火续草,严格地控制着灶火的强弱,一边垂涎三尺地看着满锅的小果,稀稀啦啦随意摆了一层。母亲或姐姐在大锅上弯腰低头,一时不停地用铁铲子哗啦哗啦搅拌或翻炒,使之均匀受热。
    从头到尾,我见证了大锅里每一个小果的“快乐生活”;我热心地陪伴着它们,同时也贪婪地吸吮着它们的所有味道,从生到熟的不同味道,点滴未漏。这真的是难得的享受!它每时每刻的味道,都没有逃脱我过敏的、锐利的嗅觉,尽收鼻孔,还捎带着醉了我的五脏六腑。

    终于,第一锅小果熟了。不等妈妈说可以吃了,我们的手,已经不知不觉地就伸进了盛小果的柳条盘子。

    小果刚刚出锅,散发着迷人的香甜,热腾腾的带着一股鲜气。咬一口松软酥脆、清香迷人、口感好极了。小果不放盐不掺油,纯粹是小麦白面,加一点甜味即可,吃的就是麦面的纯粹味道。那时候,只能加一点糖精,不舍得买或者吃不起白糖或红糖、糖果。

    七月七的小果,不光是吃的,还是看的。狼吞虎咽,吃过几个之后,才有心事欣赏小果的美丽容颜了。拿过来一个小果,先以孩子稚嫩的审美眼光,瞅上两眼,把双目好好地养一养;在心里给它加上一个感叹号,再默默地感谢一声镌刻卡子的高人工匠,对小果卡子图案的精美漂亮艳羡不已、五体投地;最后,轻轻、慢慢地把小果送入口中。在一场心满意足的视觉艺术欣赏之后,牙齿一点点啃下、咀嚼美味,你想那会是怎样一番沉迷感与陶醉体验呢?最先入口的第一个小果,味道最为香甜、鲜美。往后,似乎一个不如一个好,味道逐级下行。

    我们吃一个又一个,那个香甜味,真是无法形容。若用现在的吃白面、吃小果的口感滋味,根本就无法理解、不可比拟当年小果的美妙醉人。

    其实,现在的小果,“口味”没变,而是我们的“口”变了。已经变味的口,吃那个没有变味的果,当然是觉得小果变味了。

    这也正好说明,我们的生活变了,日子好了,经济富裕了,步入小康了。同时,嘴巴也练得刁钻了。

    彼时,七月七这天,小果可以多吃一点,但也不是管够儿吃。大体上,妈妈给每个人一些当天吃的。其余的,另外再分配。我们姊妹四个一人分得多少个小果,数量相等、分毫不差。

    分完了小果,我们如获至宝,不舍得再吃了。从妈妈的针线笸箩里翻找出缝衣针线,那时候基本都是棉线的缝衣线,认上线就开始串小果,串成一大串,把线的两头系牢固定,往墙壁上的钉子上一挂即可。

    日后,长长的小果串儿,挂在墙上,天天看见,却不舍得吃;有时候一天吃一个,有时候几天才吃一个;偶尔吃一次,也不舍得吃完一个,把果果串儿从墙钉上拿下来,用牙咬下几分之一,咀嚼咽下,再咬一点,再咀嚼;而有时候失控了,吃了一个,又吃第二个,心里不想多吃不舍得吃,却压不住馋虫子,最后还是吃了一个又一个,也是如此这般,像蚂蚁啃骨头,不舍得……

    时间久了,干透了的小果咬不动,和石头一样坚硬。但是仍然喷香,特别好吃,不是油香,仅仅是面香。至今,我还能想起来那个迷人的、醉人的香鲜美味……

    ——那,才是纯粹的味道;是生活的本味——原汁原味;是节日的味道;是农家的味道!也是那个时代的味道!

    千百年来,也正是这一股纯粹的、本初的味道,填充着人们的生活;在逝水流年中芳香四溢萦绕荡漾,薪火相传接连不断;承继至今,一直撰写着历史,传送着人情,接续着传统,熏陶、渲染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伟大人脉与不朽的人格精神。



4078字,20180317-20191016定稿】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0-16 08:48 | 只看该作者
又是深夜发上来的一篇,为您的勤奋笔耕致敬。先留记号,随后来拜读。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6 08:50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9-10-16 08:48
又是深夜发上来的一篇,为您的勤奋笔耕致敬。先留记号,随后来拜读。问好。

问好彦林版主!欢迎光临!感谢沙发!上酒敬茶!
向您学习!
4#
发表于 2019-10-16 09:02 | 只看该作者
居然有这样的传统美食,配合于中国浪漫的传统节日。文章洋溢着生活的热情,童心的快乐,让人深受感染。欣赏。
5#
发表于 2019-10-16 10:4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美文,问好!
6#
发表于 2019-10-16 11:31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好文,提上共赏。问好朋友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6 11:48 | 只看该作者
勘误专层——

摆得整整齐齐,向仪仗队。大家一齐上阵,很快就摆满了几篦簾。
摆得整整齐齐,仪仗队。大家一齐上阵,很快就摆满了几篦簾。
8#
发表于 2019-10-16 12:19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满仓老师!七月七.小果甜又香,满仓老师的佳作,把那个年代的七夕节日回放在我们眼前,描绘的非常细腻、生动热情,是很好的历史记载!非常感谢!
9#
发表于 2019-10-16 13:12 | 只看该作者
题目就很有趣哦,欣赏点赞!
10#
发表于 2019-10-16 14:52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记忆是永存的,可以说童年早就了人之后的人生走向。作者讲述的七月七日这天,吃卡小果的民间习俗,成为孩子心中一种盛大的礼仪,在一种艰苦年代里,卡小果作为一种美食,给孩子带来的期盼和口福,构成了孩子快乐的原始记忆。正是这样的记忆,代表了一个年代一个时期,特定的生命内涵。从作者亲历的描述和认知中,感受那种最美好的原生态的生活味道。欣赏,问好。
11#
发表于 2019-10-17 11:34 | 只看该作者
《七月七·小果甜又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散文。作者锁定“七月七”这个时间节点,着重书写与“小面果”有关的往事,不仅溶渗了风俗和传说故事,还呈现了孩童时代的动人故事,有童趣,有亲情,有故事,有细节,读来印象深刻。叙事语言质朴,故事娓娓道来。读之,让人感动满胸。来拜读,问好。
12#
发表于 2019-10-17 12:05 | 只看该作者
七月七.小果甜又香。诱人的果香,甜美的回忆。满仓老师此篇将风俗与传说融合在一起,叙事语言生动,读来感觉亲切。拜读学习了。
13#
发表于 2019-10-17 19:21 | 只看该作者
满仓米粒朋友真是多面手啊。
14#
发表于 2019-10-17 19:21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欣赏学习。
15#
发表于 2019-10-17 19:22 | 只看该作者
提读支持,精彩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 15:28 , Processed in 0.16558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