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19-10-30 10:08 编辑
文|西玉
离故乡久了,一切都淡忘了。故乡让我不能释怀的只有那株白玉兰了,它的洁白、它的芬芳在我的记忆里愈久弥新,它是我对故乡记忆深处最美的留恋和怀念,偶尔回家时别的不看也要到树下找找那些儿时遗留的影子和童真……
我的故乡是山东省五莲县的一个小山村,它四面环山,绿水缭绕,山花烂漫,风景旖旎。小时候爷爷对我们说,我们的祖先是自诸城相州迁至此地的。清雍正九年,先祖在江南为官回乡省亲,当乘着四人小轿走到这群山密林中的源麓时,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宛如仙境,即决定在此建山庄。后经人帮助花300两白银买下这块近百亩风水宝地。
因其在任上,即责成孙子负责建造。后来,其孙子一家人举家迁来该地,请名人设计,从南方运来上好砖木,建成了源麓山庄。山庄东西大街一里长,大街两头是威武庄严的木哨门,门垛两边有抬枪眼。面对大顶山,北背北山峰,西接茂密丛林,东至河岸,高耸的门楼下大门朱漆,门前有月台,上马石,大门上方挂一横匾,上书:“源麓山庄”。
后来又在山庄东建起了王氏祠堂,祠堂前并排载了三棵花树,中为白玉兰,东为红玉兰,西是紫荆花。先祖告老还乡后,冬天在诸城相州居住,端阳节百花盛开后来山庄颐养。正当老祖冬北夏南安度晚年时,有人小密告朝廷说先祖回乡大造宫殿式山庄,老祖闻知一夜间将圆楼拆除,只留下了村东的祠堂……
时光慢慢流失,经过近300年的风雨,祠堂又在“破四旧”时遭受磨难被彻底拆除。红玉兰和紫荆花树也被当成封建社会的余孽被砍杀,幸好那棵白玉兰在全村老少的保护下逃过了被杀的命运历经磨难活了下来,每到花开的时候全村都弥漫着它的花香,村里的小孩子们时常在树下嬉戏玩耍,有时候折一朵回家插在瓶子里还能活好几天。那时不知道苦与乐是什么味道,只知道这棵好几个孩子抱不过来的树闪烁着灵性,只知道它的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能超越,只知道它是村里最年长的长者,村里的老人一直都在仰望着它,几次大拆大建都绕过它,使它免受了一次一次灭顶之灾……
特别是那年村里有人因开矿,需要修一条运料的路,恰恰要经过这棵白玉兰生长的地方,全村老少爷们一致反对,坚决不同意杀树修路,最后村里开矿的人只好另选在村北山梁上开矿。我现在还记得老人们说过话,就是再苦再穷也不能因开矿毁了这棵白玉兰。也正是这个原因也才保住了全村大部分的山没有因开矿而面目全非,保住了祖辈们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
记得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对我们这些晚辈们说,白玉兰是祖宗留下的圣物,看到它就等于看到了历代的祖先,做人就要做白玉兰这样,顶天立地,干干净净。我们的家训就是:干净做人,洁白做事,堂堂正正,立志成事……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有了祖先的影子,都相信大山外面的世界一定会很精彩,立下了走出山村、立志成才报国的理想,在那贫穷的年代,我们没有被吃不饱、穿不暖吓倒,再苦再难也难不倒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每倒年底或者是暑假的时候,我们都相约在白玉兰树下相聚,谈读书、谈理想、谈人生。
八十年末终于有一位莘莘学子在全国高考中得了全省第一名,此后七八十户的小山村先后考出来几十个大中专学生,我们村成了状元村,人才的摇篮……
一棵村就是一部史书,它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文明的象征,它还记载着史书里看不到的风影。所以它更能站在我们每位游子的心里,因为它已经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印在我们灵魂深处的胎记,任何时候都在脑海里奔腾在血脉里流淌。夜深人静的时候,白玉兰一次次进入我的梦中,让我始终不敢忘怀前进的初心……
听说,今年县里发起了保护古树的行动,这棵自清雍正九年到现在经历了287年沧桑的白玉兰也被列入保护的重点,在树底建起了围栏,被列入了全县地名文化名录。村里人的老少爷们可高兴死了,再也不用为这棵白玉兰的命运担忧了,相信它会焕发出新的青春。在玉兰树下仰望故乡,鸟鸣和花香同样富有诗意,故乡会更动听、会更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