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20-9-2 08:26 编辑
又是一年七月十五中元节,一支支香烛、一包包纸钱,一团团火焰,一串串鞭炮,一个个叩拜,不禁在我眼前晃动了起来。 中元节是一个祭奠已逝亲人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祈求祖先庇护,是中元节的主题。 在我的家乡,从七月初开始,家家户户就传出凿纸钱的哐哐哐声。初十左右,传说鬼门关开了,已逝的人就会出来活动,家家户户磨大米蒸发糕,杀鸡宰鸭,买酒买肉,接自家祖先回家吃饭。早餐,餐桌上供鸡蛋面、发糕。中餐晚餐则供9道好菜、或者12道好菜。供菜有讲究,菜品中不能有南瓜,说后人就会为难;不能太辣,说后人出凶恶的人;不能有豆角,说那个像肠子;不能有茄子,说那个像牛屎。供完餐后就上茶水,服务非常周到。最后一餐餐后不但要供茶水,还要供发糕,让他们打包带走,不但表示他们旅途可以当干粮吃,更喻意家中发发发。请回来的祖先一般是曾祖父、祖父、父母三代人,还会请一个不知道名姓的“陪客”,这个陪客是用来帮助祖先搬钱物的。 请祖先回家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傍晚时分要“烧包”给他们,每个包里面都会包上一定数量的纸钱,并在封面上写上故显考大人、故显妣大人的名字(收)。有的还会用各式彩色纸粘贴衣服、鞋帽、棂屋、豪车、金表、家具家电等烧过去。各家各户也会烧一些散纸钱,即代表给“陪客”帮忙搬运的工钱,也代表祖先回去需要的买路钱,还代表给孤魂野鬼的钱,免得他们去抢祖先的钱物。 印象中,奶奶这一辈把这个中元节过得最为隆重。我问奶奶,这“烧包”真能被祖先收到吗?如果不给他们烧包,他们真的就没有钱花吗? 奶奶虽然不能给我解释清楚,但她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她还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每次都会对太奶奶说,我多烧一点给你,这些儿孙以后会不会给我过中元节,我是不知道哦。你每年都给我存一点,我过去了就有钱花。 父亲知道后,对奶奶的做法大发脾气,父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天”是宇宙万物生命的起源,天地生养万物,万物是天地的一部分,人是万物之一。“祖”是家族血脉的根本,没有先祖就没有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我,我难道这个道理都不懂吗?我难道这点孝心都做不到吗? 孩提时代,每年的祭祀我都会参与,奶奶先把香、烛点上,接着放在柴禾上的纸钱包点燃,爸爸在一旁放鞭炮,爷爷则率众按顺序跪拜。我听奶奶在祭祀时念念有词:保佑庄稼年年丰收,保佑子媳事事顺利,保佑各个小家和和美美,保佑子孙岁岁平安学业有成等等。 爷爷似乎更有文化一些,我听爷爷念念有词:祈我祖上,赐福无疆,世德流磬,恩泽辉煌;护佑后裔,丁财两旺,豪贤辈出,光宗耀祖;重德笃行,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唱妇随;为勤劳民,为清廉官,为良心商,为善良人,房房富贵,代代荣昌。 听到这些,我便不认为祭祀是封建迷信,而是激励子孙奋发图强,学习先祖开创基业时的奋斗精神,励精图治,兴家,兴国。 现在我认为祭祀是道德信仰,是一种对祖先的感恩与回报,也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寄托及表达无限绵绵的哀思。谁都知道,祭奠的酒馔洒在了热土上,祭奠的菜肴果珍则被一家人吃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亡灵,面对一包包焚烧的纸钱与物件,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前些天我梦到了父亲母亲。梦中是一个下雪天,父亲在屋外给老牛喂水、上草料;我则在屋内搂着母亲的脚,她的脚特别冰凉。醒来后,我便再也难以入睡,心中有无以言表的感伤,不禁想起了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也只能藉此中元节,请哥哥在家乡为父母烧包,寄托无限的思念。 孔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惜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不远离父母呢?记得我每次提着行李出门,母亲都要送好远的路程,当真要分别的那一刻,她会放声痛哭,泪雨磅砣。当时我还体谅不到这种生离死别的滋味,还笑她怎么那么脆弱。 我在广东工作,本以为就是三五年的事情,谁也不曾想到,一呆就是一辈子,母亲常会托人捎来我爱吃的家乡特产,那都是她亲手制作的。当我吃着会掉眼泪时,却也是我最难过的时候,因为我错过了陪伴父母的机会,甚至错过了送他们最后一程的机会。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还好有中元节,让我们可以为父母和先祖做一点事情,表达一下心意,安放自己的悲伤。我相信这个节日,能像清明节那样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