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0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黑白影像在历史褶皱处的酷与烈   一一谈电影《村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20 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20-1-13 21:38 编辑

   到现在为止,《村戏》还是一部仅面向部分媒体先睹为快的内部电影。除市场档期因素,这部影片制作上剑走偏锋的大胆前卫,使《村戏》基本倾向于小众的专业性深读而非大众化的快消。影片从色彩到情绪上所充斥的紧张强烈的对峙感鲜明地定义了这部影片:这是一部现代性十足的历史反思电影。《村戏》试图用黑白影像显映并存的酷与烈来对中国社会特定断层年代里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识的还原与回望,并用电影艺术的多维度视角呈递了在当下时态的审视与质疑,如果单从这样的创作初衷上来看,"中生代"导演郑大圣无疑已达成了他的艺术野心;但这部电影的表现形式也无疑强势挑战着人们的观影感受,人们在这部冲撞力十足的影片中是否感受到了来自灵魂内部的震撼与拷问,这个可能会仁智个见,程度不一;至于有没有必要用这种异质感十足的电影语言去着力强化这种极端的酷与烈,恐怕才是这部电影出现一些争议的根本原因。

  特定的年代都有特定的秩序与年代元素。电影《村戏》的历史场景发生在农村,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作为一个叙事原点,这之前与之后的20年间整个社会秩序发生了解构性改变,人们的认知层面也承受了巨大的冲击。所有的新秩序对旧秩序而言都意味着一种源自深层内部的挑战,奎疯子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原点人物,他身上聚焦了农村中可能发生的尖锐矛盾,复杂情感与生存落差。奎疯子的"疯",本身就是对正常秩序的反抗与冲击,影片以奎疯子这个人物作为矛盾的焦点,以色彩为例,重返历史的真实感决定了影片的黑白配色,而现在时态里的黑白原色则是为了用独特的调性来对当下元素做专门的滤镜处理,这从整部电影风格的一致性与审视质疑的态度调性上是必要的,当然色彩的单一沉闷也对电影的叙述画面构成了极大的限制,但因黑白对比色本身具有纯粹而永恒的艺术表现力,并可游离于特定时空而独立存在,反而成了电影《村戏》的经典保护色。

  对于这种挑战,高超的剪辑与蒙太奇叙事在影片中被反复使用,甚至到了令人迷迭的程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迷迭(或者说是迷乱)与电影中需要传递的情绪却是高度一致的。从王奎生在花生地里把女儿误伤,到穿军装戴红花成为先进典型被表彰,再到成为被村人嫌恶的奎疯子,这样的命运场次在转折中出现了蒙太奇镜头的大量使用,稍显突兀陡峭的剪辑技术配合一些俯仰开合的拍摄视角,以及单调饱和的声音色彩,反而在变形夸张中微妙恰当地传递出了人们情绪中的混沌与眩晕感,并以此为情绪导引来强力表现人物处境的骤变与疯狂中的无所适从。如果单个的蒙太奇镜头还让人略感费解,几个蒙太奇镜头的连续组合叠加再通过时长跨度足以还原一个具有层次感的完整叙事。这种方式的电影叙事具有明显的先锋痕迹,它带给观众的观感是一种事件完成时之后的对事件全貌的"顿悟",这与电影人物在情绪变换上的节奏是也趋同的,一旦电影之中与电影之外的情绪交织产生了这种奇妙的对流效应,电影的共鸣也就自然发生了。

  《村戏》选材取镜的农村现场回放注定了这部影片的质朴基调,作为拍给现代人看的一部农村题材电影,注入鲜活的现代性元素是这部电影的当务之急。除了镜头剪辑在不断交叉切换中完成了叙事上的先锋呈递,电影色调在黑白底色与红绿世界之间的色系对立中又隐含着各自的小二元对立。大量的蒙太奇组合并不排斥长镜头,反而凸显了长镜头的精微与深刻。在一场披剥人性的《钟馗打鬼》的高潮戏中,出现了一个时长有三分钟之久的的长镜头,一一奎生的疯病稍有好转时,在他满怀真情地唱自己最拿手的钟馗时,却被告知"钟馗打鬼打的是自己的闺女",这一特写长镜头细致如微,在黑白光影煜煜发亮的眼神以及动作表情从兴奋迷茫再到落魄癫狂的定格特写可谓丝丝入扣,成为局部长镜头最具反思意味的有效运用。影片特意强调的这一场景,使得《钟馗打鬼》这部戏具有强烈的"戏中戏″效果,这个长镜头也遵从并照映了河北作家贾大山的小说原作中的精髓,它也是小说原作批驳力量爆发的结点与电影化语言不易呈现的幽微镜像,即人性之恶常常在于人不自知的"昧"。作为悲情人物的王奎生,他与女儿彩云的故事,电影表现得还较为温和,小说中有着更多酷与烈部分的保留。

  这个印象在读了铁凝对贾大山的怀念文章《山不在高一一贾大山印象》之后,感觉更为强烈,也可以作为对这部影片中"农村""土地""花生"三元素关系的一个最好引注,一一"…….那些终年不见油星的百姓趁队里播种花生的时机,发了疯似的带着孩子去地里偷花生种子解馋。生产队长恪守着职责搜查每一个从花生地里出来的社员,当他发现他八岁的女儿嘴里也在嚅动时,便一个耳光打了过去。一粒花生正卡在女儿气管里,女儿死了。死后被抹了一脸锅底黑,又让人在脸上砍了一斧子。抹黑和被砍是为了.吓唬鬼,让这孩子在阴间不被鬼缠身。″,对于这个故事,铁凝又说,"在以后我读贾大山小说的时候,眼前总有一张被抹了黑又被砍了一斧子的女孩子的脸,我几乎想用这张脸来概括贾大山近期的小说了。我想,许多小说家的成功,大约不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孩子因为偷吃花生种子被卡死了,而在于她死后被亲人抹的那一脸锅底黑和那一斧子。并不是所有小说家都能注意到锅底黑和那一斧子的。″

  这样看来,小说本身在呈现农村的人性之"昧"上,其酷烈程度已无以复加。而电影要呈现这种酷烈,它所选取的递送角度与小说在文本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共振的同频是为关键,所以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并不止于在不断切换的电影镜头中撕剥铺展开人物的悲情痛彻,也并未止于找到疯子之"疯″的的原罪,而在于通过具有鲜明异质感的电影语言,为人性之"昧"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一组合理的解剖,甚至提供一种疗愈的可能,影片的结尾己经在对峙的缓冲里非常明确地指向了这一点。

  所以,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似乎明白了郑大圣导演的良苦用心,越是需要从弱势群体中积极发掘生存样本,越是需要手持一柄可与现实传统切割撕剥的锐器,所有与现实抗辩的努力终究不可能以舒放的形式有效达成,而以一种围绕着冲撞对立的旁观者视角去取样,并通过系列变形,变异,冲撞,奔突等张力十足的电影表现手法,用夸张前卫的艺术化处理去表现特定历史单元里在压抑沉闷而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上发生过的或仍在发生着的幽微世相,这种尝试与坚持,同样具有酷烈的特质。这种酷烈特质,谙合《村戏》试图表达的内在主题,它只有营建出一种与现实悖离的跨度与穿越之后,才能使历史在回望中各就各位,以新的秩序排列组合,搭构生成一种新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异质感不仅是必须的,还恰恰成了激发《村戏》这部反思影片从历史纵深的年代褶皱里不断掘进的活水源头,带着这种新的反思实验与立场坚持,从作品本身出发的各种争议要达成相互认同,需要的也许只是时间。(2716字)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2-20 20:4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
3#
发表于 2019-12-20 20:53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看过《村戏》,从楼主精彩的描述,可知大致情况,黑白场景的切换,很容易让观者置身其中,产生共鸣。

   电视还没有面世的时候,我们也度过了一个值得回忆的黑白故事时代,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这让我更对《村戏》的艺术手法更加感兴趣了。

   问好楼主!点赞!
4#
发表于 2019-12-23 16:13 |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这部电影。有时候,影评如果没有看过,的确很是疏离。好在,远版的影评精彩。
5#
发表于 2019-12-24 08:55 | 只看该作者
“黑白电影”已经一去不复返,关于它们的记忆却异常深刻。虽然《村戏》未曾有幸观赏过,但这篇文章的观点很认同。拜读。祝好。
6#
发表于 2019-12-24 10:0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4 09:51 , Processed in 0.0514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