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9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愿为金阙留余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10 2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9-10-11 15:44 编辑

                                                                                   愿为金阙留余香
                                                                                                               ----黄家镇古门楼



     1978年郭澄清一部电影《大刀记》火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其中梁永生大闹黄家镇想必家喻户晓,这场戏就是在黄家镇拍摄的。当时黄家镇的古建筑极为普遍,青砖蓝瓦的门店门楼比比皆是,在此取景在合适不过了。短短几十年虽是电石火花间,可是许许多多的古建筑都已崩塌,飘飞在尘烟里了。
   
    一个秋高气爽白云斑斓下午, 在黄家镇的主街上我和她不期而遇了,不是巧合的巧合,不是缘分的缘分,儿提时点点滴滴回荡在眼前。从幼儿园到小六,从学校的花坛到茂密的柳林身影若隐若现,一声声蝉叫还在耳边回响,一曲曲柳笛还在绕梁,转眼已是物是人非西风瑟瑟。本以为时间就像毛毛虫那样慢吞吞蠕动,哪成想它已蜕变化蝶振翅疾飞了。那时候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的清,就连曲径通幽小路也满是叮咛的味道。一个靓影以一个漂亮的亮相惊艳全场,似乎凭空飞跃到江南的雨巷。毕竟南北差距巨大,一个北方的姑娘拥有一副南方的风景实属难得。蒙蒙细雨如云如烟,油纸伞下一身长裙的丽人走在青石板上,莲步轻移,咯哒咯哒的高跟鞋声是那样的悦耳,转眼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在小巷回荡..........

       在黄家镇主街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抱槐,一棵传奇的神树。称之为神树是因为他有着许多神奇的故事,像“喜鹊与小杨树”、“得子奇缘”、“生命树”、“爱情树”等都在将这棵树神化。在鲁北平原人们喜欢将古树和鬼神精怪联系起来,这也难怪,在那认知相对贫乏的年代,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了。在农村人们是没有保护古树意识的,不管树有多珍贵,多古老,在村民眼里就是普通草木而已,神话传说在这时却充当起了护树使者的角色,可谓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西边的漳卫新河是黄河故道,两岸文化积淀深厚,古树颇多。《宁津古树风情》就将河两岸唐槐,酸枣树,汉槐,古柏,无名树、古桑收录其中,可是像这样在杨树年轮深处,又长出一颗槐树实属难得,年代又非常久远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黄家镇虽不是城镇,却有着比一般城镇更厚的文化积淀,曾是有名的“杂技南北八寨”,提起“黄家镇九月会”更是鬲津古河畔一朵奇葩之花。每年九月十五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不约而同汇集到此撂地演出,一是为了置办道具,二则就是切磋学习了,在当初流传着“不赶九月会不算杂技人'’的说法。尽管黄家镇杂技盛会盛行了上千年,尽管黄家镇杂技盛会在中国有着皇冠似的光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消失在历史尘埃中,只留下杨抱槐和黑瞎子湾彼此诉说着只有它们能听懂的繁华与喧嚣,不只是他俩,对了,还有不远处的几个老门楼也在频频的点头,仿佛不敢相信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转眼已是暮年。

       在村子西头北边的一个胡同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拐,拐的东面一个古朴典雅门楼屹立眼前,说是门楼就是一个门楼,就是一个平常百姓家规模的门楼。青砖白灰条,两扇榆木门,唯有门楼上的砖雕将它拉到了一个高度。在鲁北农村人们是比较注重门楼的修建的,从古代的砖雕、拱脊到后来的水刷石、贴瓷砖,吉祥字条是必不可少的,像‘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万事如意、‘紫气东来’’、‘幸福之家、‘家和万事兴’’就连‘墨沼苹凤’这生僻的词条都用上了。这个门楼却一反常规,门楼上没有字却出现了一副画,一幅与众不同的画,在一片花丛中一只祥鸟在翩翩起舞,准确的说是一只抽象的凤凰屹立于百花丛中,因为有了花朵的映衬更显得高贵与脱俗,将左右鸟,下方的花都比低下去,其实也不是比下去,它们根本就不可相提并论。众所周知,龙凤在封建社会是皇帝皇后象征,综合各种风格由此推算出,应该是解放初期的作品,当街一位盘坐老者的话也验证了我的推测。如果你还嫌年代不久远的话,就继续东行,带你去感受民国六年的风韵。

        在靠近村东位置,一个古朴典雅又其貌不扬的门楼就站在路边,不管风雨霜电也不怕黑白流年始终站在那里,以一股特有的沉稳和霸气让看到他的人无不侧目凝神,膜拜之心由内而发,仿佛这才是多年来一直在寻觅等候的。见到他就释然了,仿佛他多年的坚守就为今天的相见,‘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也许我的到来将是他多年坚守的一个句号,也许在某天的一个清晨,他会以一片瓦砾的姿态来和这个世界诀别,尽管这不是我想看到的。

         一个门楼,几间平房就站在公路的北侧,与两旁高大的红砖瓦房形成明显的落差,尽管这里是农村,不是城镇,但看到她那低矮弱小楚楚可怜的处境难免感慨一番。门楼放到现在确实算不上高大,甚至有些寒酸,但是在民国初期,在那个温饱还不能保证的年代,在那个普通百姓家还是“屋上无片瓦"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规模实属难能可贵。龙头,你没看错,在门楼的八角处出现了两个龙头,在龙头之上应该是骑凤仙人的位置。在古代官宦富商屋脊是讲究五脊六兽的,在屋脊的最末端排在第一位的是骑凤仙人,后边依次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每种神兽都有它的寓意和职责,而且都是以奇数出现的,当时门楼上有几只神兽却不得而知了。在两个龙头之间是鳞排的小青瓦,小青瓦的末端是鲁北地区极少见的瓦当,虽然经历百年的风雨花纹清晰可见,让人叹为观止。在小青瓦上面还是小青瓦,不过这些小青瓦是拱叠起来的,就像宁津杂技中《草帽》一样,一层层勾肩搭背层层叠起别有一番韵味。在瓦当下面是青砖的探沿探沿的两边同时出现了两块砖雕,上边是花草风景,下面的鸟凤动物。这种砖雕在王铎古宅曾经见过,王铎古宅砖雕两侧是对称的,黄家镇的砖雕却颠覆了以前的规律,当时的基建者是怎么想的,留给世人一个大大的问号!

        再往下的一块砖雕更引起了我更大的好奇,一块精美的砖雕上一个花瓶中插着三个方天画戟。在花瓶后面交叉着两面旗帜,一面是民国时期的五色旗,另一面则是民国早期的国旗。在国旗上方的位置赫然出现了中华六年的字样,让人浮想联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推翻了清政府260年的黑暗统治,同时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宣告结束,孙中山先生理所当然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从此三民主义走上了政治舞台, 民族、民权、民生 深入民心。政府将1912年定为民国元年,民国六年就是1917。在这前一年民国五年也就是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重归共和,随后被誉为“民国第一伟人”的黎元洪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中华六年,这一年的7月1日张勋发动政变,将已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重新扶上皇位,一时间复辟的乌云笼罩着华夏大地。7月12日段祺瑞逼迫黎元洪让位,从此冯国璋以副总统名义主持政务。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份里,在鲁北大地的四女寺河畔,一个其貌不扬的房子,正在修建,一段历史也将封印在薄薄的砖瓦之中。那时候杂技盛会还在继续,杂技艺人们还说着“春典”,旁边的看客还是一脸的陶醉,可就在十四年后,一声炮响震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此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奋起抗争,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时代战歌。黄家镇杂技古会·也在战乱中慢慢销声匿迹,唯有历尽沧桑的杨抱槐,和古门楼相互瞭望者,相互鼓励着等待着终极的到来,我想他们蹒跚的小脚会走的很慢,很慢··········。







2#
发表于 2019-10-11 15:31 | 只看该作者
标题中的“位”,应该是“为”吧?
3#
发表于 2019-10-11 15:44 | 只看该作者
黄家镇这两个古门楼,我也看过却没留下只言片语。幸亏你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黄家镇杨抱槐,黄家镇古门楼。而且,文章写的也是相当精彩。
黄家镇古街两旁,原本有许多粗大的槐树,村里人嫌它们走路碍事,刨了个一干二净,真是太可惜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9:04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9-10-11 15:31
标题中的“位”,应该是“为”吧?

谢谢高老师提醒,是我疏忽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9:07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9-10-11 15:44
黄家镇这两个古门楼,我也看过却没留下只言片语。幸亏你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黄家镇杨抱槐,黄家镇古门 ...

黄家镇古门楼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宁津实属罕见。
能风风雨雨留到今天实数不易。
问候高老师-----
6#
发表于 2020-2-12 17:23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也没来,今天来看看
7#
发表于 2020-2-17 06:21 | 只看该作者
百度风儿 发表于 2020-2-12 17:23
好久也没来,今天来看看

好像也是宁津的吧?有机会和庆刚聚一聚。
8#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19:48 | 只看该作者
百度风儿 发表于 2020-2-12 17:23
好久也没来,今天来看看

老师你好      你是哪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3:11 , Processed in 0.16372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