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就是持续不断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以追求、探索和感受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情感和理性的我们,需要来自父母、家庭的安全感来栽培与爱护,成长之后经过学习和发挥自身的才华,也需要来自朋友、社会和国家的关怀与肯定,而有成就感。
人间行首先要重视的是道义与情感,如此才能有情有义。生命中总是有所缺憾,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我们要学习接受别人的缺陷,改善自己的弱点,甚至学会涵藏自己优点的光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道家无为不争的美德,不做小可怜,也不做大强人,只是要真实的生存下去,感受生命真诚的气息。
二
华人的宗教真的是太多了,其中更充满了功利主义,以致不能深入理解与实践各教的内在生命价值观。生活总是有太多的苦难和不幸,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个人便需要信仰来安抚不安的内心,去面对外在的挑战,以求渡过难关。因此,尽管华人普遍上不重视宗教的内涵,但个人信仰在生活中总是迫切需要的,这就使民间信仰在华人社会中历久不衰。虽然如此,由于对宗教教义和信仰真谛的不了解,民间信仰的存在很多时候只是徒留形式。简要说来,民间信仰少了知识力(真)、道德力(善)和美感力(美),以致近年来产生了浪费资源、日趋功利、神棍盛行、缺乏人文素养的种种问题。
三
四训和很多宗教的性质是一样的,劝世人向善,好人有好报,出发点很好。
四训虽然宣传要行善,但行善的目的就是得福报,就像高利贷债主放贷要求高回报一样。一切行为的落脚点皆为自己获利,行善也好,施德也好,皆是为自己获利的投资,最终目的是得到“福报”。形式上是仁善,实际上是求私利。其贪鄙程度无前例。
四训一出,即遭到明代的大儒的反拨。黄宗羲说袁了凡是“和鬼神做交易。”
近现代,为印光、净空等和尚大为宣传,得传。
四
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3](卷281)。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
五
佛教徒总以为自己进入了无上的法门。世界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任何人都不能掌握全部真理,释迦牟尼只是部分的认知了人生的苦、空、无常,而且这个认知还是极度悲观的,是其个人对世界的体验个感知。
再回头一看,辨证法以及逻辑为代表的科学思想。西方辩证法是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圣哲的智慧结晶,具有普遍性。
比如说命运,佛教会说是前世造孽什么的,至于前世什么样子,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只能是猜想。
人类总结规律,要从观察到的样本入手,做统计分析。前世这种东西是不能采信的。西方哲学解释命运,是用内因和外因来分析,比个人体验具有说服力。
人一旦真切的认识到命运是各种因素决定的,各种偶然的必然的因素,那么就会以一种达观的心态看待天地宇宙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