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洋洋 于 2020-5-20 09:07 编辑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到了成都,公元760年春天,他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自称之为草堂,从无房户成了有房户,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他开始在成都安居乐业,农忙下地耕耘,农闲散步观景,创作了大量诗篇,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新修的草房,每年得添草加固。仅到第二年的秋天,大风就袭击草堂,掀草破屋,房顶上的茅草就被大风刮飞了不少,为了不掏钱重置茅草加固草堂。杜甫想把吹走的茅草拾回来,重新扎到草堂上去,于是去追逐刮走的茅草,可是有的飘到树梢上去了,有的沉到池塘中去了,有些被孩童抱走了……,他只有倚着拐杖空叹息,没奈何…… 晚上大雨又接踵而至。屋外大雨,屋内小雨,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他从自己的痛苦处景想到了天下寒士的痛苦,随即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如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杜甫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描写了他本身的艰难痛苦,并以此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他在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开始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并为此大声疾呼,显示出博大的胸怀!真令人佩服。 由此诗使我想起了有一个居住烂草房的秀才写的另一首诗: 茅屋见青天,星星当灯点。 日无逗鸡米,夜无鼠号餐。 多烂的房,多穷的家呀! 但 还有比他更糟糕的: 藍天作茅屋,大地作床铺。 盖的肚囊皮,睡的背脊骨。 这个秀才他穷得连住房都没有。 还有那个大才子柳宗元,初到永川,没房住,全家挤在破庙里安身,老母因此去世…… 哦,天下的寒士真不少,他们该怎样来养生呀! 我想,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吧, 养生就是养命吧! 于是我突然感到养生最起码的基础得让天下人都有遮风挡雨的住房吧! 杜甫能为天下寒士写下了这流传千百年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说明他的的养生观最实在,最质朴,最植根于民,……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真令人佩服,并使该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伟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历代的社会均难以实现。但在中国全面复兴的今天,在全国开展扶贫攻坚战中,却实现了! 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担忧了!若杜甫地下有知的话,应该为此感到欣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