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选择,改变人生(四九)我的乡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12 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春归来 于 2020-6-14 08:17 编辑

选择,改变人生(四九)我的乡愁
   


    母亲走了,父亲投奔了弟弟。此时我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年。

  一九九零年寒假,我心生探望故乡的愿望,于是和妻子商量后便启程。从龙江县出发到齐齐哈尔市,乘坐齐齐哈尔——北京的168次列车南下,奔向辽宁西部的一个地级小市。火车经白城、通辽,次日上午到达新立屯站,再换乘西去的列车,又行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我的故乡。
  这时的故乡,家早已不在这里,那么想看的是谁呢?是故乡的老亲少友,还是故乡那片亲切的土地?心里既清楚又茫然。清楚的是过去故乡印象,茫然的是今天故乡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新邱站下车,踏上了故乡的土地。车站的候车室还是老样子,红砖、灰瓦、绿窗。记得一九七零年春闯荡北大荒是从这里上车走的,二十年后它还是老样子。
  新邱是因煤而兴的城市部落,它是位于这座城市最东边的一个区,叫阜新市新邱区。
  走出车站,看到的是宽敞的柏油马路和两侧拔地而起的幢幢居民楼。但是,顺着楼房之间的巷道往里看,仍然有大面积的棚户区,这些平房和车站一样,都是五十年代的建筑物。从外观看,这里有些变化,但不是翻天覆地;这里的矿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不是全部。
  停下脚步向远处望去,想再静心听一听往日露天煤矿那隆隆采煤声和呜呜的火车鸣笛声,可是已经听不见了,打听路人方知,这是资源枯竭的缘故。
  尽管是这样一番景象,自己仍然感觉这里非常亲切。
  小时候每到放寒假,我总要和伙伴儿们去露天煤矿的大坑里捡煤。那时,每个人胳膊下挟着一个小麻袋,腰间缠着条绳索,天还没亮就从家里出发。去露天矿里,说是去捡煤,实际上就是到掌子面上,看没人的时候就把电镐采煤时散落的煤块儿往袋子里装,装满了,扎好袋嘴儿,用绳子拢着袋子,背起来就往家跑。人常说靠山吃山,我们是靠矿吃煤。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真不知道现在的露天矿里还能捡到煤吗?
  走到街基,我上了8路公交车,沿海新路向西,打算先去市中心区海州舅舅家住一宿。8路公交车从街基始发,经由长营子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玍海西农场,之后后就到市中心了,全程十几公里。
  公交车驶出新邱区经过长营子。长营子属城市郊区,是一个行政村,它东接新邱区,西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当年我母亲家就住在这里的公路北侧,门前有一棵大柳树。车向前开动着,我的双眼密切地注视着车窗的右侧,仔细搜寻着那棵大柳树,搜寻着老房子的旧址。可是,大柳树不见了,老房子也不见了,只找到了老房子的大致方位。我用力地看着,回想着老房子的模样。
  长营子村是我生长的地方,从童年到少年,再从少年到青年,我在这里读完了小学,考上了中学。一九七零年春,我就是从这儿告别亲人去闯荡北大荒。
  公交车驶入了县城,绕环路向西走。县城的马路很整洁,除了一些高层建筑,给我最新的印象是县城的面积扩大了。长营子村距县城仅有两公里远,读小学时,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县城里电影院看电影,记得《董存瑞》、《邱少云》等电影就是在这儿看的。因为县城比新邱区繁华,当年我去黑龙江时拎的那只印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真正动力”的提包,就是在县城百货商店买的。
  公交车驶出县城,走过玍海西进市区。我在东门外下了车,因为舅舅家就住在东门外的三小院。
  沿着老街向西,我漫步走去,老街两侧的民房还是过去的砖瓦房,走不远就到了三小院。三小院还是过去的三小院,三座青砖青瓦围成的四合院,我顺着东边的胡同走了进去。进了舅舅家的门儿,第一眼看到的是舅妈,舅妈已经是满头银发。我喊了一声:
  “舅妈。”
  “你是——,你是小全吧?”她打量着我说。
  “是我呀,我是小全!”
  “咳!这么多年了,你不说,我都认不出你来了!”
  “是啊!一晃二十年了。”
  晚上,舅舅回来了。舅舅于一九八八年春天曾经去黑龙江看过我母亲,与我在龙江县见过面。
  “你临来也没给个信儿,我好去接你呀!”舅舅说。
  “还用接啥,我也不是找不到这儿。”
  “你妈挺好的?”
  舅舅这一问,问得我一时语塞。舅舅一九八八年从黑龙江返回时曾经对我说过:“你妈以后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就不用给信儿了,我年龄大了,走不动了。”所以,母亲去世的消息我没有告诉他。
  舅舅看我不说话,心里也就明白了。他坐在炕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掉着眼泪。然后,询问了母亲从得病到去世的经过。
  舅舅的子女都已成家另立门户,晚上我在他家里住宿很方便。
  
    第二天,吃罢早饭后我急着想回到长营子村去看看。
  骑着自行车,行了一个多小时到了长营子村。
  我先去了长营子村小学,因为这是我的母校。我下了公路朝南走,经过一片居民区就看到了校园,学校原来的土平房教室,如今都翻盖成了砖瓦房,几排整齐的教室仍然排列在北侧,南面是开阔的操场。因为放寒假,操场上静悄悄的,此时,能隐约听到从北面的办公室里传来讲话声。
  站在操场上,想起了我的小学时代。
  在这里,我第一次走进教室聆听老师的教诲;
  在这里,我高兴地戴上了红领巾,当上了班长、中队长、大队长;
  在这里,我曾经带领着全班同学做操、跑步、跳舞;
  在这里,我曾经站在操场讲台上,以少先队大队长的身份给全校学生讲话;
  在这里,我度过了欢乐、幸福、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少年时代。
  这里给了我太多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儿时的“桃园三结义”,小学同学吴凤海,他的家就在学校的西院。吴凤海,蒙古族人。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市三中,他考入了县蒙中,如今他还会在这里住吗。
  我走出学校西门,叩响对面一家的大门。
  女主人出来开门后,我一眼看出了她就是吴凤海媳妇白永珍。
  白永珍是我小学上届同学,她家住在学校的东院,她和吴凤海一九六九年结婚,办喜事儿时,我曾经和另一个同是“桃园三结义”的同学韩志平来祝贺他们。
  白永珍手扶大门,看着我问道:
  “你找谁呀?”
  “你是白永珍?”我反问道。
  “你认识我,你是——?”
  “我是吴凤海的小学同学 * * !”
  “那赶快进来吧!”
  我进了门朝院里走。这时就听到吴凤海在屋里喊着:
  “谁来了,永珍?”
  “你快出来看看,是你的老同学来了!”白永珍回答说。
  吴凤海从屋里跑出来,看到我,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才说:
  “你不是在黑龙江吗,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才回来。”
  我们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快进屋里吧,外面冷!”白永珍说。
  我和吴凤海走进屋里,坐在炕上,喝着茶水,聊起了往事。
  时间已近中午,白永珍做了几个菜,其中最好吃的是酸菜猪肉炖粉条。我们坐在炕桌边,喝着,吃着,笑着,说着小时候在一起的趣事儿,回忆着我俩和同班同学韩志平在田野里用手推上一堆土,土堆儿上插上一把秫秸杆,学着《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的情景,说着这些年各自的变化,也说起儿时一些同学的情况。小学毕业的同学,多数和吴凤海一样,在煤矿里当工人,韩志平就在清河门煤矿上班,也有一些同学在家务农。
   吃完午饭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吴凤海说:
  “今天学校好像有镇里的老师在这儿开会,说不定咱小学班主任薛老师也来了。”
  “那咱俩去看看?”我说。
  “走,咱俩去看看。”
  我和吴凤海走进校园,恰好这时开完会的老师们正从办公室往外走,我们站在那儿仔细看着。吴凤海用手指着说:“你看,那个就是薛老师。”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说:“是他,这么多年了,薛老师没变样儿。”我俩朝着薛老师走去。
  走到了薛老师面前,吴凤海指着我说:
  “薛老师,你看这是谁?”
  “没看出来。”薛老师看了看我说。
  “再仔细看看!”吴凤海说。
  “好像过去见过。”
  “这不是我们班的班长 * * 吗!”
  “是吗!这可是二十多年没见了。”
  “我们六四年毕业,有二十六年没见了。”我说。
  薛老师是我们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教我们的时候,刚从师范毕业不久。他课讲得好,说话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因为我是班长,学习用功,所以薛老师特别欣赏我,他写的东西,我可以随便翻看。记得毕业之前,我曾经翻过他的一个日记本,那上面记的全都是歇后语,什么“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什么“灰堆里放屁,弄得乌烟瘴气”……。薛老师的字写得漂亮,他教我们的一年里,我几乎天天模仿他的字进行练习,等到毕业时,我的字几乎跟他写得一样。我跟薛老师学的这手好字,对于我后来当教师,作用非同小可。
  接着,向薛老师简单汇报了我的一些情况。然后薛老师说:
  “你们班有两个同学出息了。一个是韩新华,在细河区工商局当副局长,就是小学跟你一块儿演节目唱《逛新城》的那个女同学,另一个是周福顺,听说在当乡长。你回市里正好路过细河区政府,可以去看看他们。”
  “既然这么方便,我就去看看他们。”我说。
  这时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告别了薛老师和吴凤海,我骑上自行车,加快速度,返回市里。
  
    路上,我从记忆里努力搜索着韩新华、周福顺的印象。
  读小学时,韩新华是文娱文员,周福顺是生活委员。韩新华在女同学当中身材高挑,微黄的头发,白皙的脸庞,清脆的嗓音,唱起歌来特别动听。她三年级时从外乡转来,音乐课上,一首《二小放牛郎》唱得全班同学惊叹不已,以后班里每次演文艺节目她都是主角,她曾经和我一起演过歌舞《逛新城》。周福顺,个子不高,长得很瘦,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厚道,但是心劲儿十足。韩新华的父亲是公社社长,周福顺是工人家庭的孩子,父亲在纺织厂上班。从生活条件和家庭背景看,他们都比我好,只是因为我学习比他们强一些,从一年级就开始当班干部,所以,我成了他们的班长,当然,他们也很佩服我。小学毕业后我们一起考入中学,但是,没有分在一个班。
  不知不觉,我进了市区,向公路北侧望去,看见了细河区政府的大院,我朝前走去。
  走进院子一看,前楼的大门侧挂着细河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牌子。我从一楼走到三楼,看着门牌寻找副局长的办公室。很巧,副局长的门半开着,我敲了一下门,走了进去,韩新华果然就在里边。
  她穿着一身湛蓝色的工商制服,严整利落,看身材比小时候高多了;看面部,鼻梁高直,颧骨突出;看体形,很瘦,清秀干练,风采不减当年。
  韩新华突然见到我,没有认出我是谁。于是问道:
  “你找我有什么事?”
  “你是韩新华吗?”我问她说。
  “是的,我怎么不敢认你呀!”
  “我是你的小学同学 * * 。”
  “是吗!快请坐!你是从哪儿来的?”
  “我是从长营子过来的。”
  我坐在她对面的沙发上,把去长营子的经过说给她听。她给我倒了一杯水,放在我跟前。接着说:
  “这么多年没见,真是不敢认了!”
  “是啊,二十多年,变化太大了。”
  “你还记得周福顺吧?他在韩家店乡当乡长呢。”
  “记得,怎么会不记得!咱们班的生活委员嘛。”
  “我给他家打电话,让他下班后马上来,晚上咱仨聚一聚。”
  韩新华拿起电话打到周福顺家里,说从黑龙江回来一个小学同学,让周福顺到家后马上过来。
  我看了一下表,时间已近下午五点钟。
  半个小时后,周福顺来了,他上穿黑色皮夹克,下穿警察蓝裤子,个头没长多少,只是发福了。他的眼力很独,进了门看我一眼便说:“你是老班长 * * !”我站起身来向他走去,他也向我走来,我们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么多年,你到哪儿去了?”周福顺说。
  “好了,好了!亲近一会儿行了!咱们走,吃饭去,一边吃一边再聊。”
  我们三人走进了附近的一家酒店。
  韩新华点了一桌子具有家乡特色的菜肴,上了两瓶家乡酿造的美酒。我说:
  “不要弄太多了,吃不了浪费。”
  “没关系,吃不了剩下,免得你老班长不好意思吃!”韩新华开玩笑地说。
  我们边用餐边叙谈。他们俩最急于想知道的是我这些年过得怎么样,于是我先向他们重点诉说了我从下乡插队到闯荡黑龙江,再从黑龙江携妻子儿女去大兴安岭的坎坷经历和收获。他们听后,感慨万千。周福顺说:
  “实在是不容易呀,难为你了。”
  “不过,也不简单啊!当年他要是有咱俩这样的条件,肯定会发展得更好。”韩新华插话说。
  “我们俩和你比起来,真是幸运多了。”周福顺说。
  接着,他们也跟我介绍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韩新华,下乡后不久,就被送去读师范,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学校当音乐老师,后来调到了工商局工作。
  周福顺,这些年的生活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周全、幸福、顺利。下乡以后去当兵,当兵回来分到公社农机站,不久又被推荐上了农学院,毕业后到组织部当干事,如今熬到了正科级的位置,而且最近还成了农业副区长的候选人,就等着年后开人代会选举后上任呢。
  听了他们俩的经历,我仅是羡慕而已。因为我和他们不能比,他们家庭出身好,政治背景更比我强。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风华正茂时候,而那时只有家庭出身好,政治条件优秀,才能有发展的机会。像我这样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如果不去黑龙江,情况会更糟糕。此时,我以一个国家干部、中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就已经很不错了。
  分别多年的老同学相见,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已近晚上十点,我们不得不结束话题,离开了酒店。
  返回区政府的路上,韩新华对我说:
  “你回来吧,黑龙江那么冷,你身体又不好。”
  “我看你也应该考虑调回来。”周福顺说。
  “哪有那么容易的,说回来就能回来!”我说。
  “你要是打算回来,我和新华可以帮你联系。就你的条件看,国家正式干部、本科毕业、中级职称,调回来没问题,咱们这儿也缺人才。”周福顺说。
  “那好,等我想回来的时候,你们俩可一定要帮我。”我说。
  “估计没啥问题。你回去后,写信联系。”周福顺说。
  进了细河区政府院儿,我推了出了自行车,和他们俩握手道别。
  回到舅舅家,已经半夜了。
  两天后,我返回了黑龙江。
  
  这次故乡之行,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虽然阔别二十年,但是故乡的土地还是那么亲,故乡的亲人还是那么近,故乡的老师和同学还是那样情深谊长。特别是,和老同学分手时他们的一席话,点燃了我调回家乡工作的欲望。




2#
发表于 2020-6-13 08:11 | 只看该作者
智慧的选择,勇敢地拼搏,持续的努力,应该功成名就!


3#
发表于 2020-6-13 08:41 | 只看该作者
那就回家乡工作吧,也好落叶归根。
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3:17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洋 发表于 2020-6-13 08:11
智慧的选择,勇敢地拼搏,持续的努力,应该功成名就!

中午问好。欢迎朋友赏读。
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3:17 | 只看该作者
碣石清风 发表于 2020-6-13 08:41
那就回家乡工作吧,也好落叶归根。

嗯,选择了落叶归根。
6#
发表于 2020-6-14 18:25 | 只看该作者
老乡一路行程,真不容易,回到故乡看看,故乡的同学和朋友,其亲也融融,其乐也融融,真是好事啊,这为回故乡打下了伏笔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20:20 | 只看该作者
言泊远 发表于 2020-6-14 18:25
老乡一路行程,真不容易,回到故乡看看,故乡的同学和朋友,其亲也融融,其乐也融融,真是好事啊,这为回故 ...

跨省调动困难多,多亏同学无私相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6 03:06 , Processed in 0.08149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