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0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室天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0 0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室天下


  东汉时期的一个小孩子,不爱打扫卫生,经常把自己的屋子搞得乱七八糟。一位长辈朋友看到就劝诫他,应当注意生活细节。这个小孩子很傲气的说:大丈夫志在天下,哪有闲心打扫这个小屋子呢?那位长辈也不客气的说:“一室不扫,何以打天下?”


  关于这个故事,被后世不停解读。有人认为这个小子非常了得,小小年纪就有“鸿浩之志”。而更多的人认为,这个小孩子的做法不可取,就像那位长辈所言,“一室不扫”,小事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天下呢?无非就是为自己懒惰邋遢找借口。


  从我们传统的教育角度来看,多支持第二种观点。拿儒家教育人的方法,很喜欢推论,由己推人,以小见大。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而后,再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自己的一间小屋子打扫不清,怎么又能清明天下呢?这很不能让人信服。即便我们现在,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细节决定成败”,时下流行的好多文字,也喜欢讲细节而论成败。


  “一室不扫”能不能扫“天下”?或者说,小细节与大成败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辩论起来,很不容易得到统一结果,不如用事实说话。再回头看下东汉的那个孩子的历史记录。据载,那个小孩子叫做陈藩。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


  陈藩这个“一室不扫”的孩子,长大后,的确做了一些大事,为官清廉刚正,对待人才礼贤下士,唐王勃曾有“徐儒下陈藩之塌”的诗句。后人曾有评论,汉室几百年衰而不亡,足赖陈藩等几人之力。后虽因诛杀宦官事败而被害,但可以说,他的一生功业卓著,足以应当年“志扫天下”的壮言了。也就是说,有时细节做不好,并不等于不可以做大事。这里也再引两件事情做注解,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几个好朋友一起读书。那几个人都是认认真真,逐字逐句的详读细记,唯独诸葛亮只“观其大略”,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也只有诸葛亮成为旷世的奇才。再有陶渊明也说自己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可见,真正会学本领、做学问的人,并不太专注于一字一句,一城一池的得失,而重在得其“大略”“真意”。唯有此,才能去粗存精,才能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所更高的主张建树。


  再者,我们应当注意到人的禀赋不同。有人天性严谨,那就应当发挥他这方面的长处,使其在谨慎严密方面的工作多有应用。而有的人天生随性,喜欢大开大阖,富有开创能力,那就应当发展其在开创性方面的优势。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生严谨,非常注重细节,从个人穿戴,生活习惯,到待人接物,政务外交,无不谨慎周到。而***主席而喜欢不拘一格,只看他肆意纵横的“毛体书法”就可窥见一斑。两人都是令人崇敬的伟人,都有令人着迷的性格魅力。


  那么,两者结合起来是不是更好呢?就是说,细节也严谨,大处也明白,岂不是更好?理论上是这样,事实中真正能合二为一者非常不容易,***曾经称赞叶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说叶帅小事儿方面做得谨慎,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拿捏的非常准确,这样的人才就极其难得。历史也证明,危急时刻,叶帅真就凭此两句担当大任。两者融合不好的例子也太多,比如,我们提到的诸葛孔明。此人年轻人极其爽朗大度,可以“观其大略”,而后来做了蜀相之后,竟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最后落得“蜀中无大汉”“无能人”的地步,自己也只能“累死五太原”。再聪明、再能干的人,也精力有限,大事小事一起抓,怕是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可能不在于大事小事一齐做。而是往往做事分不清大小头,最终“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我无意于品评前人,和指正今人,只是在反省自己:该拿起的就拿得起,该放下的,就放得下吧。



2#
发表于 2020-7-10 09:38 | 只看该作者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大体方向对了就行了,一些事需要细心,一些事不妨难得糊涂,那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诸葛累死五丈原,就因为事必躬亲,如果他可以多培养一些得力助手,也许历史就会改写。问候老师。
3#
发表于 2020-7-10 09:50 | 只看该作者
“一室不扫,何以打天下?”

这话我喜欢说,经常说那些懒人
4#
发表于 2020-7-10 10:18 | 只看该作者
论证严谨,细节严谨,大事也不糊涂。
几乎完人
5#
发表于 2020-7-10 1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0-7-10 16:05 编辑

实际上,每条俗语、警句、格言、箴言等等,都会有意思相反的俗语、警句、格言、箴言与之对抗,比如,你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会说“吕蒙大事不糊涂”。其他还有很多: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好马不吃回头草——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些话呢?要分接受的对象,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对方欠缺什么、适合往哪个方面发展,就用什么。
6#
发表于 2020-7-10 14:35 | 只看该作者
“一室不扫”,小事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天下呢?无非就是为自己懒惰邋遢找借口。

我也是这么认为滴


7#
发表于 2020-7-11 08:35 | 只看该作者
做事既要严谨,又要不拘小节,人往往不能兼顾,做事成功都是美读,反之便为遗憾。百姓要借鉴以完美自身,还是多学多看。学习老师文章便有收获。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2 05:51 , Processed in 0.05642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