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崔颢的《黄鹤楼》好在哪儿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6 0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崔颢的《黄鹤楼》好在哪儿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国人即便没有去过黄鹤楼,但大多听过它的名声。而提及黄鹤楼,也往往就会想起崔颢的这首诗。崔颢留给我们的诗作并不多,但只此一首,就足以让他名垂千古。据说他的这首诗,不仅为我们普通人称颂,更让唐代赫赫有名的诗仙李白而折腰叹服。李白也到过黄鹤楼,周游一番,照例要留诗为念,而他这次写下的四句是:“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很明显,这次我们心高气傲的李大诗人很气恼,也无可奈何。明明眼前有景,心里有诗,只是崔颢的诗写的太好了,自己即便再写,没法超过,所以只能作罢。

  李白自这次服输之后,并为真正作罢,还要耿耿于怀,找机会再写“黄鹤楼”,再与崔颢一决高下。李诗人又写了不下三首,终于也有一首相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传了下来。但是,我们提及黄鹤楼,第一想到的还是崔颢的这首七律。

  那么,崔颢的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只看前四句,写的很流利,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像童谣,又像是山村野唱。若从格律式的角度来看,好多“破格”的地方。比如,三句连用“黄鹤”,就显得不合规矩。再者,颔联应当对仗,“不复返”与“空悠悠”显然不对。只从前四句看,有些俚俗不和格律。但我们也知道,真正的诗歌大家,不但懂格律,守格律,但也不囿于格律,不拘于格律。这个,当然要以“意”为先。

  前四句脱口而出,浑然天成,虽然不合格律,但意韵悠然绵长。黄鹤楼的来由,本来就是个传说。鹤哪里有黄色的呢?一说是三国时期的费祎登仙后,骑黄鹤来憩此楼,因而定名。一说,此处原有一贫困夫妇,本来在此地酒馆卖酒度日,偶然一天,救济一位伤病的道人。那道人颇有些仙术,剥了黄橘皮摆在桌上,指尘一摆,化为黄鹤。黄鹤翩翩起舞,一时引人围观,自此酒馆生意大好,夫妇也借此积财万贯。为了纪念当初的仙人恩泽,所以兴建高楼,取名为“黄鹤楼”。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许多,但大都流于市井俗语中,其实,写民间传说用这种俚俗的语句最合适不过。

  从意韵来看,诗句大俗,也成大雅。羽化成仙的故事很美好,但只是传说。黄鹤不可见,仙人不可追,只留下一座空楼,朵朵悠悠白云,引人回顾流连,让人不住的想象憧憬。若按费祎所处的朝代,到讨伐不过三四百年,诗云“千载”,明显是夸张,不是写实。只是引领了人们的思绪,无限阔大了,又通过悠悠白云的意象,使整首诗加大了神奇感,缥缈感,写出了神仙气韵。

  “晴川、芳草”两句写的是实景,一下把人们的从神秘的传说,拉回真实的现实中来。初看来,这两句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无非是写“汉阳树”“鹦鹉洲”,都是登楼所见,景色开朗明晰,也并无其他意气所指,若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标准来看,也没什么可琢磨的。而最后两句明显是在写“乡愁”,好好的观景怎么又跳到乡愁了呢?也显得莫名其妙。

  其实对于《黄鹤楼》的后四句,也有解释:鹦鹉洲是汉代狂生弥衡的丧身之地,崔颢看到此地,想到斯人,忍不住联想自身处境,于是才会有“乡愁”之思,“世事无常”“不如归去”。人们还考证了崔颢的为人,说此人也是个狂傲的脾气,有大才,不拘世情,为人狂悖,常常遭人忌恨。这些与弥衡的情况很为相似,所以他看到鹦鹉洲才会忍不住慨叹,忍不住想家。

  如此讲来,通篇诗作也就更容易通畅些:想当年,崔颢登上高楼,思绪万千。面对空楼,忍不住追慕逍遥神仙。然而传说毕竟虚幻,现实却是实实在在的残酷艰难。如此任性下去,怕是也落得弥生下场。日暮黄昏之时,忍不住心生归意,算了吧,还是回家吧。

  那么,李白为什么如此看重名气远远不如自己的崔颢的这篇诗作呢?我们发现,李白也是性情狂傲,他本人也爱寻道求仙,世情变幻中,来到黄鹤楼看到鹦鹉洲也免不了一干心思奔涌到心头,而这一切又恰恰被崔颢抢先道出,正好说中他的心事。于是乎,怎么不引得李白感慨叹服呢!

  另外,崔颢的这首诗,写传说,写景色,写思乡之情,看似东一句西一句,哪里都不挨着,又偏偏因为黄鹤一楼联翩到一起,这种“意识流”的写法,很合李太白的风格,我们读李白的好多诗歌,尤其是一些长篇幅的诗句,往往也是汪洋恣肆的自由体,有时不合格律,有时甚至随意字数长短。这就是李白诗仙之气质,而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也有此效果,自由从容,看似随意散漫中,又显深远的孤独。




2#
发表于 2021-1-16 13:54 | 只看该作者
名诗解读,非别出心裁不能自成一家,很难出彩。
3#
发表于 2021-1-16 15:16 | 只看该作者
李白看重黄鹤楼,是因为崔颢以李白的诗风抢先一步,难怪李白郁闷呢。我不懂诗,但这首黄鹤楼的确朗朗上口。浑然一体,是我学生期间唐诗背诵最流利其中之一。
4#
发表于 2021-1-16 16:01 | 只看该作者
宦游逆旅,失意思归。世上的佳诗妙文莫不是触动了心思,道出了心声。包括《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都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不过,也有考证说文首的那桩崔李轶事属民间传说。无论虚实,倒也懂了二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05:54 , Processed in 0.0556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