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7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永远不朽的敦煌之魂——冯玉雷小说《敦煌遗书》顿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2 1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永远不朽的敦煌之魂
——冯玉雷小说《敦煌遗书》顿悟

定西 刘居荣


       敦煌是中华民族头颅上一颗闪光的明珠,也真可谓是甘肃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了。自从1900年5月26日,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流沙坠见,洞壁光华,现代人的用自己的佛手撩开了敦煌这个沉睡的美人神秘的面纱,壁画、雕塑、羊皮经卷、绸卷,煌煌五万卷经书,美轮美奂,洞开了人们的眼帘,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弘的民族巨幅画卷,创造了空前绝后的敦煌神话。

       当年玄奘西去印度取经,来回往返都要在敦煌以及临近地区住宿修行,就像站在历史跳板上,高擎起人类奋进跋涉的圣火,让人仰视。这样,在人类来说,起码灵魂的挖掘和对精神高度的超越上,都达到了一个探求理想精神领域的制高点。

       我对敦煌文化的迷恋,始于上世纪上中学时看到的《丝路花雨》舞剧艺术的巨大成功。相对于敦煌艺术,到了2008年电视连续剧《大梦敦煌》在央视的亮相,可以说,对于敦煌艺术的升华也达到了一个极致。
对于敦煌这个深居沙漠中荒凉的绿洲,在玉门关以西却不是一个孤立的疆域所在,她正是中原汉文化向西的出口,又是希腊印度中亚文化东来的入口,因此敦煌注定成为几大文明板块所拥有的地方是毫无疑问的。
甘肃作家冯玉雷,十多年来致力于敦煌题材的小说创作,可谓是独树一帜了。据我所知,至今没有人像冯玉雷那样潜心于敦煌主题的小说创作了,恐怕今后也没有人敢造此写敦煌。这便有了,1998年的纪实小说《敦煌百年祭》,2006年的长篇小说《敦煌 六千大地或者更远》。然后,冯玉雷又居然精心磨剑,再度创作出了《敦煌遗书》,这无疑一大创举。

       我们不能苛求于作家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冯玉雷开敦煌文化之先河,写就长达50万言的小说长篇巨制,不能不说是一种投身于敦煌文学创作的气概了。但这本《敦煌遗书》实为敦煌自己的书写,冯玉雷用他奇特的小说创作方法演绎出了两千年来绵延不绝的敦煌书写了。

       对于冯玉雷本人,我知之甚少,我只知道他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经在兰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兼任写作、逻辑、中教教法教研室主任。主讲《美学》、《写作》等课程,曾被评为"兰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第三届教学科研骨干",享受三年校内特殊津贴。现就职于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成人教育学报》,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化小说及散文创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理事、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学院一级签约作家。

       大学期间的1990年,他开始发表处女作、小小说《雁歌》。1991、1992年在《文友》发表中篇小说《红纱巾》、《边缘人》。1992年,《红纱巾》获《女友》杂志社和西安市文联联合主办的未来作家大奖赛二等奖。1993年、1994年、2003年,在《飞天》发表中篇小说《陡城》、《野糜川》、《饥饿》等。出版有长篇小说《肚皮鼓》、《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与人合著报告文学《陇原英烈》,与赵晓琴合著文化专著《走遍中国甘肃宁夏》,主编《中国西部实力美术家作品集》。创作完成电视剧《敦煌百年祭》、《失踪的女神》等。曾担任《女友》杂志专栏作家(1992年--1993年),先后在《中国比较文学》、《兰州大学学报》等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在《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西安晚报》、《西北军事文学》、《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文艺美术评论数百篇。其作品入选《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汪国真诗赏析》等,长篇小说《敦煌百年祭》获甘肃省政府第三届敦煌文艺奖,电视电影《失踪的女神》获甘肃省政府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中篇小说《野糜川》、《饥饿》分别获兰州市政府第三届、第五届金城文艺奖。

       冯玉雷进行敦煌小说的创作,是有一定的历史沉淀的,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这个秘密。敦煌艺术起源于天地洪荒初开混沌的远古,此时诸神创世,飞天散花,天地宇宙处于迷乱不分的境地,后来王朝不断兴起,象形文字产生,也就有了大师高僧诠经作书,才有了《维摩诘经变文》中铺成张厉的淫念女巫队列。人类凭着神灵印迹,将所有被现在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才置放于鸣沙山的敦煌洞窟中,敦煌才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化的最好所在,以至后来产生了神秘的“敦煌学”,以至有了敦煌美术、敦煌歌舞、敦煌舞乐,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敦煌旅游,敦煌再建设,以及围绕现代艺术的敦煌书写即为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从明代嘉峪关被封,她才被人们忘却弃遗在沙漠瀚海中,直到二十世纪初,欧洲人斯坦因发现敦煌壁画,这绝非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十九世纪,欧洲列强用中国人生产的枪炮火器,打开中国一贯封闭的状态。就有沙皇俄国越过西伯利亚进入中亚,英国人从阿富汗北上,法国人从中印度半岛探求北方,阿古柏的叛乱,左宗棠的西征,敦煌才成为各种力量的汇聚点。冯玉雷小说中斯坦因发现民歌中所唱的神秘的阿拉伯数字651900,竟然是人类揭开敦煌藏经洞神秘面纱的日子。

       冯玉雷的《敦煌遗书》,让人感到神奇,把人们引领到了另一种神秘的艺术世界,也许会让许多读者有些费解,小说把敦煌和中亚所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一种“裸奔”,一个延续的艺术行为。这里我不妨就裸奔作一种说明,所谓裸奔,我不妨解释为是让人脱掉外衣,不论是民族的非民族的,宗教的非宗教的,语言的非语言的,武力与文化霸权的,以及名利和金钱的种种外衣,重现原始本真的东西。这就称之为裸奔了。他的三部小说里,所塑造的神话英雄,文化英雄,民间英雄之系列,也都成为他敦煌小说艺术形象的参数了,从而,也让《敦煌遗书》,成为了“敦煌艺术”。

       当代中国人的艺术才情,献身精神,应当说一点儿不逊色于先祖;在信息社会全球化的今日,地球成为了地球村,汇集到敦煌宝库的人们,他们的迷醉痴迷于敦煌艺术的程度,也一点儿毫不逊色于前人。文化的冲撞应当产生艺术,敦煌的历史不是步步功利伟绩,处处勋绩彪炳的历史。艺术本来就是无功利的,如果有一点功利的考虑,人们何必冒死跋涉到沙漠中这个敦煌,用两千年时间堆集这个无用但是珍贵无比的艺术集合?斯坦因在这里寻找成就感,蒋孝琬在这里寻找知遇之恩,沙洲驼队的牧民在此寻找“精神家园”,王道士在这里寻找善捐作为修洞经费。这几个人都是历史上的有争议人物,但是小说把他们都变成命定的艺术书写工具。斯坦因一生不忘的女人艾伦,父亲叫阿杜尼。一生探险的斯坦因到生命终了才悟出这一点:阿杜尼实际上是希伯来语“上帝”,他在小说最后揭开所谓的谜底:“一切都是我的行为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仿佛他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斯坦因已经没有力量再继续旅程:东方艺术对他最终还是一个谜,虽然他自己变成了这个谜的一部分。

       历史作为艺术在不断延伸,敦煌进入冯玉雷的长篇小说《遗书》在不断延伸。又一次敦煌书写重新开始,而且肯定会更加辉煌。

     《敦煌遗书》中不少看起来类近后现代文学手法——奇幻,拼贴,杂糅小说中甚至出现了不少当代语汇“助听器” 、“武斗” 、“蛊惑仔” 、“学术造假” 、“寻宝协会”等等,作者是在提示我们,他的小说在延续发生在敦煌的书写运动。这实际上这是敦煌三次书写的本来方式:第一次书写已经把西王母,湿婆,释迦牟尼,弥勒,观世音,希腊有翼天使,都汇合在不止一个起源的宇宙中,把匈奴,党项,蒙古,西夏,于阗,印度,中原,混杂在一起;第二次书写已经把吐火罗文,藏文,佉卢文,西夏文,俗语变文,中规中矩的典雅汉语,都书写在一道:人类远远不止一个肤色,一个信仰;第三次书写汇集了更远的旅人,更开阔的视野:敦煌之所以为敦煌,之所以成为三次书写的汇合点,就是因为九流云集,四方杂会,兼容并蓄,汇集为一了。要写出这三次敦煌书写,冯玉雷的第四虚构方式,不得不跳出任何已知的现代小说写法,自创一路是毫无疑问了。


  小说中每个人物似乎都有一个往昔的影子:他们的前生与今世,已经被写定在敦煌:斯坦因惊奇地在一千年前匈奴骑士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眼睛;蒋孝琬在鄯善军官千年之前的告急木简上愕然看到自己的签名;王圆箓似为与阿古柏对抗的部队文书,却被黑风暴卷到敦煌;瓦尔特伪造文书,原本却来自梦境。而卷入沙洲驼队冒险的几个女子,发现自己竟然是于阗公主,早就被画在三清宫边石窟的壁画上,她们加入敦煌探险,只是为了要有“三个裸奔少女给绿洲带来希望和吉祥”。

  而且,小说中的人物都像是才从《山海经》里走出来的。蒋孝琬失踪的父亲竟然名为“夸父”; 民工“卡特”是个阳痿男人,靠洋药帮助才得以复原,而“卡特”是突厥语“文卷”的意思;卡特与夸父在书中渐渐合一,似乎蒋孝琬到新疆遍地来寻找的不是父亲而是遗书文卷;能翻译佉卢文的神秘人物“大夏”单独带一支测量队进入深山;大夏之弟“八荒”是雕玉世家传人;沙洲驼队主人“昆仑”是一位老驼主,他的睿智让蒋孝琬心折,几乎要认他为父;“阴无忌”是左宗棠部队低级军官,靠寻宝为生;“五蕴”是牧民,靠他的机敏把斯文•赫定从死亡沙漠带出来;“寒浞”据说发现了阿古柏的秘密金库,暴富后买官;和田知州名字叫“周易”,和田寻宝协会会长叫“杜笛”,阿不旦的天主教牧师却名叫“牢兰”。而几个女子的名为“采诗”“善爱”“百戏”;而小说中的玉币上无法破译的文字,竟然是“驼唇文”,其怪异新奇,只有在敦煌这个杂语喧哗的地方才显得自然。

  作者有意忽视人物的民族和宗教特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有意模糊,因为他必须写出的,不是二十世纪初的历史事实,而是重现世界之始尚无民族之分时的神话。

  为了延续敦煌书写,人物在小说中转世,再世,一再献身于这个“行为艺术”。小说中人虽然有不少男女感情纠葛,有多次欲望的绽放,却都是孤男寡女,单身众生。虽然两个女子“在同一天生下双胞胎”,似乎也是为了接替这个艺术的下一代。甚至这本小说《敦煌遗书》的名字,也在小说的故事中出现过多次,冯玉雷只不过是让小说本身——敦煌艺术本身——再次转世。敦煌的时间与空间一再被重置,但是敦煌艺术的魅力随着年月越加增长。小说气象万千,不拘绳墨,文字汪洋恣肆,场面荒诞无稽,似乎都是为了让这第四次书写,配得上先前的书写横空出世的气派。这种奇异涉险的写作法,谓之狂想亦可,谓之狂欢更佳。

  是不是敦煌的第四次书写都是这样写法?我敢断然,不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写到敦煌,无不是一把伤心泪,捶胸指责,顿足悲愤。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呢?罗振玉在北京六国饭店看到伯希和的敦煌藏品展览,拍照编成《鸣沙山石室秘录》成为敦煌学奠基者;王国维根据斯坦因在沙漠中发掘到的木简编成《流沙坠简》;胡适在巴黎看到现存最古老之《坛经》敦煌古本,而确定南禅宗的渊源;刘半农在巴黎抄敦煌卷子辑为《敦煌掇琐》;陈垣《敦煌劫余录》陈寅恪作序而立“敦煌学”之名。

      这些人满足于在各国首都的博物馆里翻检,没有一个人亲自到敦煌来。藏经室发现后是有报告的,清政府再穷途末路,如果翰林院坚持,也不敢拒绝给一点经费;地方官员再颟顸腐败,对带着宫廷尚方宝剑的要员还是不敢怠慢。中国人民有权指责“西洋盗宝贼”,中国知识分子却没有资格:难道大家真的都必须拥挤在日本闹革命,或是在北京闹复辟,不能有几个人移贵步过来看一眼吗?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要来敦煌,怎么说也不会比玄装当年更难吧?困难也不会比从阿富汗或吉尔吉斯过来,长途穿越沙漠的洋人更多吧?如果他们四体不勤,缺少这个体力和魄力到敦煌走一下,那么,有什么权力指责西方探险家早到一步呢?如果当时就公认他们的行为是偷盗,伯希和怎么会把赃物在六国饭店展出?如果没有这次展出,罗振玉等人怎么会明白宝库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因为敦煌文献的分散保存,今日的《敦煌文献数据库》才有可能汇总,五国合办的《国际敦煌项目(IDP)》,100,000多件來自敦煌和絲綢之路上的写本、绘画、纺织品及器物的信息和图片,也才有可能在因特网上免费使用,敦煌学才成了国际显学。

       冯玉雷这部小说,基本上以斯坦因的经历为主线,他没有去纠缠斯坦因是不是帝国主义者,蒋孝琬是不是卖国贼(虽然他让语言天才蒋孝琬拒绝学英语),王道士是不是历史罪人。在作者看来,艺术才是文化的,神圣的,而历史是世俗的,暂时的。没有必要指责一件艺术行为中此人彼人的作为:历史把敦煌推到世人的注意力之中,这不是道德行为,而是艺术行为:本来,到这个荒漠中来寻找历史就是荒唐,是舍近求远,来到这里寻找艺术,才是正道,是舍意求象。于是,小说中的斯坦因一出生就在“蒸汽机”与“芦笛”之间饱受折磨:“……家人购买各种各样蒸汽机模型讨他欢喜。但适得其反,斯坦因更加恐慌,也更加忧郁。他们以为斯坦因不中意蒸汽机的呆板形式和汽笛的单调鸣响,便请人专门设计出造型新颖、奇特的蒸汽机,配备能发出几十种变奏的汽笛。很快,这种玩具在欧洲儿童中间流行,吓得斯坦因不敢出门,不敢与儿童一起玩耍,不敢睁大眼睛,也不敢让耳朵无拘无束地接受声音。”后来,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敦煌,斯坦因遇到极大困惑时,舍“蒸汽机”而取“芦笛”:“他折来半截芦苇,像驼工那样制作成古朴的芦笛,吹几次,竟然悠扬地响了起来。”最后,他的生命也融化在叙述中,“艾伦从来没碰过芦苇。但她擦干眼泪,想了想,找到芦管,放到嘴唇间,吹奏起来。在呜咽的,低沉而哀伤的芦笛声中,斯坦因闭上了眼睛。”

  幸好,自从梁思成于1931年“亲自来到”敦煌考察建筑,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为前辈的疏懒羞愧,他们一代代奔赴敦煌: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樊锦诗、席臻贯,不管人间天灾人祸,不顾生活和条件的艰难,前仆后继,与沙漠共命运,老于沙漠,有的甚至葬于沙漠,这才真正推动了敦煌的第四次书写。

  当代中国人的艺术才情,献身精神,应当不毫不逊色于先祖;在全球化的今日,汇集到敦煌宝库的人们,他们的迷醉也不让前人。文化的冲撞应当产生艺术,敦煌的历史不是步步功利伟绩,处处勋绩彪炳的历史。历史作为艺术在不断延伸,敦煌进入冯玉雷的长篇小说《遗书》在不断延伸。又一次敦煌书写重新开始,而且肯定会更加辉煌。

       冯玉雷的《敦煌遗书》和2010年6月22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文化的精魂在于思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这更加印证了帕斯卡尔之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意犹帅,思如魂,没有了思想,散佚了精神,文学艺术就无非是一具木乃伊,别无二致。如果还谨守在政策的框架中去创作,只能重现一些像中国足坛上的一些畸形儿,我们的这个民族是会失去仅有的一点儿生机的,更加谈不上兴旺发达了。难怪鲁迅先生说:“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文学创作者和一些所谓的作家,应当扪心自问,你们在金钱利禄的驱使下,制造出的思想空洞无物,内容杂乱无章,语言苍白无力,思想怪诞无精的东西,所创造的究竟是一些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敦煌文化遗产是属于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一些有着狭隘民族保守主义的人们,确实应该到了深刻反省一下的时候了,从良心上拷问一下自己,我们所谓的文化人物一再的翻版四大名著还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劳民伤财无疑。

     我想,我们确实应该读一读冯玉雷的小说《敦煌遗书》了,她对人们从事文学创作是有一定好处的,一定有所教义。      

    最后,我也套用一下文学的精魂就在于此吧!这就是冯玉雷的敦煌艺术之魂了! 冯玉雷的敦煌系列长篇结构宏大,史实丰富翔实,融小说叙事与神话叙事为一体,以人类学的视野审视敦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艺术,其作品当属世界范围的“重述神话”的组成部分。

     《敦煌遗书》对作者来说,无疑是精神和灵魂的一次回归,也是一次超越了,在叙事上照顾到传统小说的故事性、完整性、传奇性,在艺术表现上,融入了神话叙事的写意性、浪漫性、抒情性。

        冯玉雷十几年来致力于敦煌文化研究和敦煌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纪实小说《敦煌百年祭》、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三部,共计140余万字,他先后十余次在敦煌周边实地考察和走访,无数次在莫高窟、鸣沙山流连忘返,敦煌的地图、壁画上的飞天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敦煌是他心灵的故乡,敦煌文化是他永恒的情人。



2#
发表于 2010-6-22 19:04 | 只看该作者
刘院长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9: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晓云 于 2010-6-22 19:04 发表
刘院长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何仁兄不要这样给咱挖陷阱了,毫无意义啊!
4#
发表于 2010-6-22 19: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我从同学那里略知一点,他曾在敦煌当过兵。
今天看了刘老师对冯玉雷的《敦煌遗书》的长评,加深了对敦煌艺术的了解,正如您所说的敦煌文化遗产是属于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有机会一定到敦煌看看,感受一下中华民族头颅上这颗闪光的明珠的艺术魅力。
欣赏学习刘老师的新作!
问好,刘老师!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06: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田一丁 于 2010-6-22 19:39 发表
关于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我从同学那里略知一点,他曾在敦煌当过兵。
今天看了刘老师对冯玉雷的《敦煌遗书》的长评,加深了对敦煌艺术的了解,正如您所说的敦煌文化遗产是属于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有机会一定到敦 ...


谢谢一丁姐精彩点评!问好!
6#
发表于 2010-6-23 07:4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你的文章,了解了不少,不错。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07: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曾经沧海 于 2010-6-23 07:49 发表
看了你的文章,了解了不少,不错。问好。


多谢沧海朋友,问好!
8#
发表于 2010-6-23 08: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先生新作,有见地有力度!
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11: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暴雨迎风 于 2010-6-23 08:03 发表
学习欣赏先生新作,有见地有力度!


多谢迎风朋友评点!问好!
10#
发表于 2010-6-23 11:48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建议加精并给予武林(50)派待遇。
11#
发表于 2010-6-23 16:10 | 只看该作者
读了。
没有读过冯玉雷的《敦煌遗书》。
关于书评,是否需要大段的作者介绍?如此,我没有了解不敢乱说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16:5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邱班精彩评点!多日未见,很是想念!祝好!
13#
发表于 2010-6-23 17: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居荣 于 2010-6-23 16:57 发表
多谢邱班精彩评点!多日未见,很是想念!祝好!


我天天都在,没有请假不会离开的。“多日未见”一说欠妥。

问您好!评点不够精彩,说了一些想说的话。

建议今后写点评文章,写论坛里的,不要写大家不熟悉的。
14#
发表于 2010-6-23 17:4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聘任老刘为论坛版主,尽心竭力做好评论工作。
15#
发表于 2010-6-24 0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邱天 于 2010-6-23 17:38 发表


我天天都在,没有请假不会离开的。“多日未见”一说欠妥。

问您好!评点不够精彩,说了一些想说的话。

建议今后写点评文章,写论坛里的,不要写大家不熟悉的。


赞同邱版意见。
问好刘老师。
评论还是言之有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2:58 , Processed in 0.13356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