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21-3-1 20:36 编辑
春节电影档,最火的是《你好,李焕英》,不但收获了巨额的票房,还收获了几乎全部的好评。一夜之间,那个胖胖的姑娘成为顶级的流量明星,一道的还有瘦瘦的张小斐。
不怎么关注她们的人会觉得她们是一夜爆红,匪夷所思;经常看一些综艺节目的人则为她们感到庆幸,这两个姑娘不管怎么讲,在电视屏幕上脸熟很久很久了,总算是苦尽甘来。当年,贾玲和白凯南的音乐相声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吸粉不少,不过终不能登堂入室。不在内容上花功夫指望花拳绣腿无非是多一些噱头而已,那个组合最后还是解散了;而张小斐则连续好几次在春晚上露脸,要么是一个二郎腿的坐姿要么是一个麻利的一字马,也会让人留点念想。这些都只能是插曲,短暂地议论,最终的悄无声息。
但是,这几个年轻人到底还是有着别样的劲头,终于熬到这个春节,一部《你好,李焕英》横空出世,持续发酵,全国人民包括官媒像是商量好似的,不约而同为这个电影的票房添砖加瓦,让一个相对普通的电影居然书写了票房的奇迹,究竟能达到什么高度还真难说。
是的,对于这个电影我的评价就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它只是一个现象,惊鸿一瞥,当时艳丽,过后寂然,它不大可能会获得很多专业的认可,也不大会流传多久,产生出什么影帝影后之类的。电影本身值得探讨的东西不多,倒是电影之外的东西值得玩味。
这为什么是一个普通的电影?因为它身上出彩的地方实在不多,比如情节,就是一个现在穿越到过去的老套情节,连穿越的过程都很突兀,就是看个电视然后就“唰”地四脚朝天,掉到了过去,在玄幻穿越大行其道的今天,一点新意都没有;其次,让不同时间段内的人在一起生活本身就很别扭,引出的台词、穿着打扮、生活习惯以至于价值观等等是没有办法扭捏在一起的。女儿帮妈妈介绍对象,这个事情怎么来怎么不习惯。还有为了营造主题,也就是妈妈对于女儿的热望不过是让她幸福快乐,素材有失真之处。当一个女儿自己伪造毕业证书让家人在亲朋好友面前颜面无存的时候,妈妈还能乐乐呵呵的,这实在于情于理都不符合。自己购买假毕业证书这个行为能容忍吗?不该教育吗?这种无原则地包庇护短是让她快乐幸福的节奏吗?这些都是硬伤。
但是,它还就获得巨大好评。我思来想去,原因貌似也找到一些。最主要的可能是在特殊的时间节点由一些特别的喜剧演员演绎了最为珍贵的亲情戏码,戳到了很多人的笑点和泪点,从而让人自觉掏钱买的电影票。春节看电影现在已成时尚,贺岁档是电影从业者必争的战场,于是“唐三”大卖,尽管口碑也差;《人潮汹涌》现在势头也起来了,等于迟到的回报;在此背景下,轻松搞笑、笑中带泪、老少皆宜的“李焕英”独占鳌头就能理解了。演员也很重要,《李焕英》剧组拥有的可能是目前最火的喜剧演员队伍,贾玲、沈腾、张小斐的主演本身就是票房保障,再加上陈赫、冯巩、乔杉的客串,甚至赵本山团队都有露脸,这个喜剧阵容目前肯定是最为奢华的,生生把一个电影拍成了加长版的小品,包袱不断。这些家伙自带喜感,每一个演员都有固定的票房群体,整合在一起,票房大卖就有了保证。
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内容上。不是春节就什么电影都有人看,也不是明星就能保证票房,都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绝对保证,真正打动人的还是故事本身。这个电影很多人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的。原因何在?被感动了。被什么感动了?亲情,母女情!在现代高压的社会下,一批批正在长大变老的人身处春节的休整期间,因这部电影而开始对于亲情忽然回望和偶尔沉浸,发现过去时光已不在,许多亲情难复来,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自己的心灵反思甚至灵魂拷问上。人们不是把这个当电影看而仅仅是当一个故事看的,一个自己曾经拥有过但只能不断错失的故事来看的,自然不大会计较电影的漏掉与不足,只会反思自己:我曾经怎样地走到现在,又是怎样地让父母劳心费力,时过境迁,我长大了,我变老了,我懂了,他们也曾有过青春年华啊!
那一刻,很多人产生了角色错位,在现在与过往之间恍惚。一会儿是自己小时候的顽劣,一会儿是成人时代的追悔。每一个妈妈也曾风华正茂,每一个爸爸也曾意气奋发,是时间和我们让他们变老了,甚至不在了。子欲养亲不在是多少人的遗憾,除了泪眼纷飞,再也无法表达。于是再次触碰到类似话题时,那些被尘封被压抑的亲情像决堤的河水一般冲出了各自的泪腺,那一刻是每一个长大的或业已变老的人们内心柔软的彰显。
是情感战胜了理性,是真情让所有的评判标准搁置于一边。
贾玲似乎自己也清楚,她说自己不是想当导演,而是因为想拍这个故事所以才当的导演,讲故事的冲动比当导演的冲动强烈的多,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她自认为的对于母亲的亏欠。
贾玲本人的经历网上已经晒得近乎地球人都知道了。她的母亲在她十九岁的时候一场意外就失去了生命。她的低谷、她的奋斗、她的成功都已无法让母亲见证,她只能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反反复复告慰她的母亲,分享她的快乐,吐露她的痛苦,成功时张狂地撒个娇,失意时靠个肩头大哭一场,而对象只能是那个总是希望她快乐健康的普通母亲。
让她动容的还有那个长得实在和她差不多的姐姐,为了成就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于是一个大红大紫,一个默默无闻。而问题在于无论是母亲还是姐姐,这种付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只能是亲情的魔力,无法替代的魔力。
所以,这个片子是温暖的,也是警示的。它温暖着2021年的春节。在一个皆大欢喜的日子里,它让我们更加清楚,幸福就在于你身边的那几个人,也提醒我们,抓住了那几个人你就抓住了幸福。
它应该是一个鸡汤,但是这个鸡汤无疑是2021年开年之后最为可口的一道鸡汤。
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这样的鸡汤浓度会不会越来越淡。很多事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物质层面的变化肯定会影响精神层面的变化。八十年代终究一去不复返,一道无法重来的还有兵团一般的自行车队、男女一款的工装、高大的烟囱、灰黑色的厂房,无处不在的标语和劲爆的迪斯科舞曲。人们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小小的获得会迸发超出现代人能接受范围内的兴奋,比如第一个买电视会成为一个天大的话题,两个姑娘排队时真是各显神通;一个搪瓷缸成为奖品又让她们一扫输球的阴霾。类似的喜悦在今天需要价值多少的刺激才能获得?我们的嗅觉迟钝了。
尤其是观念上的变化,李焕英就喜欢烧锅炉的,哪怕是姑娘用尽心思让她和沈光林在一起都不为所动,因为贾玲觉得,那样的话李焕英一定会更幸福,这也是现代人的价值观。现代人也的确会按照这样的路径走下去,沈光林官二代、富二代的背景竟然还真心实意,能扛过去的人应该不多。自以为是的现代价值观,稀释了当年的纯净和幸福,也减少了以后类似电影的再次产生,因为一个时代过去了。
尽管是个人都知道亲情是最为宝贵的,然而亲情现在也经受着越来越大了的考验。物质生活的改善让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大,之前一个电视机可以让一群人兴奋不已,很满足,现在一套数百万的房子却只能让人焦灼和不甘。之前妈妈仅仅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肆意宠溺,而现在妈妈尽快口头上说着幸福和快乐,而实际上一次考试失手就能责难不已。我们一方面指责孩子们的自私和冷漠,但是另一方面忽略了其实现在孩子们得到的幸福快乐当真不是很多。
我们的孩子以后可能会更多回忆一次次考试之后妈妈的表情,愤怒多于包容。剧烈的社会竞争已经让我们的父母脚步匆匆,面目狰狞,很少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包括各自的孩子们。我们很惊讶于现在媒体上不断披露的各类血腥的案件,不排除举家灭门,也不排除亲人的伤害,悲剧背后是一个个不堪的心灵。而在金钱堆里成长的孩子们早已习惯了攀比,他们可能还会考量,为什么别的爸爸妈妈更有钱更有能量,而不是自己?尽管在父母眼里,他们依然是家庭的全部,但是又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他们会认为父母付出的一切都是自己理所应当的,甚至还不够,因为没有超过别人,大家都在比,小孩子当然也比。各自的孩子们有多久没有说谢谢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也可能要等到很久很久之后。
所以,这部电影热议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转变,它既是怀念,也是挽歌。因为无法逆转,所以更能让人惆怅,引起共鸣。
它不止是电影。
前天和人聊天,无意中聊到李焕英,我忽然说贾玲那时候很幸运跳过了计划生育,有个姐姐。如果她是独生子女,很多故事就不存在,很多感情也出不来,大约也就没有《你好,李焕英》了。对方没有否认,他有俩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