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蛀书记(2020年7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18 1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年7月6日
    维吉尼亚•吴尔夫的《书与画像》是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之一种。“从两集《普通读者》的五十二篇文章里选译”“有代表性的二十四篇”,重点介绍英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是随笔,也是评论,还有文学批评的味道。边读边感慨:英国文学曾经的煌煌大观,吴尔夫体察入微的阅读和领时代风骚的文学观念。

    风中的雨:维吉尼亚•吴尔夫一般翻译为维吉尼亚•伍尔芙或弗吉尼亚•伍尔芙。百度百科介绍:“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文化生活译丛”据说是承继“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和《译丛》”。百度百科介绍:“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和《译丛》,早年在知识青年中有很大影响,至今尚为人们怀念。为了继承这种优良传统,三联书店遂有出版《文化生活译丛》之议。《文化生活译丛》分辑出版,每辑十本,包括国外优秀的散文、书信、回忆、杂感,也收入少数论述、专著。不论何种文体,都以足以提高人们文化情趣为前提。”很喜欢《文化生活丛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只要碰到就一定要买,陆陆续续买了一些,也很认真地看了一些,比如《宽容》《情爱论》《自我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思想家》《婚床》《六人》《人与事》《异端的权利》《格格不入》《笑的历史》。最喜欢房龙的《宽容》,读过好几遍,“宽容”二字对我性格的养成具有任何书籍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惜第一版的《宽容》被人借去弄丢了,只好重新买回一本新版的保存着。
    风中的雨:《书与画像》是从“伍尔芙的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及其续编当中选译出的二十四篇文章”。二十四篇文章里提及的文学家及其作品大多听说过,有一些读过,有一些在我的书柜里呆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国文学煌煌大观、群星闪烁,其声势、地位与“日不落帝国”颇为相称。如要阅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谁也无法避开英国;随手拿出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品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很可能遇到的就是英国作家的作品。今天回顾,除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法国文学外,似乎还没有可与英国文学比肩者。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落,英国的文学似乎也不再如日中天,甚至如其国势一样,虽不至于说其已沦为二流,但肯定不是曾经的样子了。伍尔芙是英国文学辉煌时期的一颗明星,不但小说开英国意识流之先河(据汪曾祺自己说:早期小说创作就颇受伍尔芙的影响),而且有很深邃的文学见识。《书与画像》里品评的作家、作品,令我这个读过一点英国古典作品的门外汉眼界大开,觉得自己以前的阅读其实还停留在“故事”的阶段(今天依然如此)。不仅是见识和文学观念,她的文笔也颇可观,值得玩味。虽然读到的是译者刘炳善的笔触,但中文的辞藻不可能凭空穿凿、自说自话,应有英文的底里,应是伍尔芙原文风格的显现。译者刘炳善已于2010年逝世,但至少我会记住他的翻译:读《书与画像》时,没有读很多其他译作的隔膜感(总记得是翻译的东西),觉得自己就是在听伍尔芙的絮叨言谈,甚至觉得自己读的就是伍尔芙的原文(这种恍惚不是一般翻译作品能令人产生的)。读外国作品,好作者与好译者二者不可离其一,再好的作品,如果翻译不得法,都味同嚼蜡;只有尽得其文理、文采的译作,读来才解颐解谗。《书与画像》于我来说,显然是后者,它甚至重新挑起了我阅读外国作品的兴致。(很久以来,一直回避外国作品,总觉得读的是别人咀嚼过的东西,味道不堪。)

    2020年7月8日
    唐弢的《文章修养》是三联书店推出的“中学图书馆文库”之一种。前六章讲“文史”,“偏于叙述”;后八章讲“文法”,“专谈作法”。所讲虽多为“文章”的基础知识,在今天或以成为常识,但读来依然有收获。特别是丰富的引文、对引文的诠释,足见大家风姿。今日之专家学者,谁还会投入精力写这样的小书?

    风中的雨:三联书店“中学图书馆文库”系列丛书,读过周有光的《语文闲谈》,其收录的语文知识蔚为大观,令我受益匪浅。唐弢的《文章修养》虽定位于“作为青年们的课外读物”,但对我这样“年过半白的老人”来说,依然颇有收获。查看“中学图书馆文库”已出书目,多是大家名作,与北京出版集团推出的“大家小书”异曲同工。就是封面装帧,也都简略而有意蕴,令读者怀想不已。当然也有一些区别:大家小书,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文、史、哲、社等方面都有涉及;中学图书馆文库,是“青年们的课外读物”,重点集中于语文,既介绍语文知识,也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汪曾祺的《岁朝清供》。比较而言,前者更有学术性,后者更能普及。有的书,两种丛书都有列入,比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风中的雨:很遗憾,《文章修养》里有几处错误。一是“写在前面”第2页第一段结尾处有一句:“这也正是我们把《文心》收入这套文库的原因。”结合上下文,《文心》应该是《文章修养》。《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联合创作,“是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设定的拟想读者是中学生,也包括教学环节另一端的中学教师”的书,其设定的读者,与《文章修养》差不多;而且也是“中学图书馆文库”之一种。二是第23页第二段中间有一句:“到了元结和独孤及手里,就一反排偶  丽的体制。”其空格处和后面的丽字,似乎应该是“绮俪”,也可简写为“绮丽”,不知为何排成这个样子。绮字并不生僻,后面再出现时就端正正确地在文章里。三是第61页第一段中间有句话:“而且‘《易》文似《诗》,《诗》文似《书》,《书》文似《礼》’,陈政  已经说得很明白。”唐弢所引“《易》文似《诗》,《诗》文似《书》,《书》文似《礼》”出自南宋陈骙的《文则》。陈骙,字叔进,台州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将作少监、守秘书少监,知秀州、宁国府、太平州等。其名其字,与“陈政  ”没有关联,不知为何书里成了这个样子。印书出错,本无可厚非,谁能保证不出错。但三联书店这样的出版社,似乎不应该出现这些较不低级的错误。

    2020年7月10日
    杨仕成的《成都话》是其“老成都漫画系列”之一种,通过156个漫画场景,解读156个成都方言。每页一张漫画,一两三句对话;画下左边有方言注音及简要阐释;右边是一张成都市井及成都周边的“儿时老照片”。人物鲜活,对话精彩,景致老古,方言意蕴与人物、言辞、图片相得益彰。随手翻过,正好消夏。

    风中的雨:这套“老成都漫画系列”放在心愿单里很久,因为更喜欢文字一些,不太喜欢漫画,一直没下单。买《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时,觉得重庆人写的关于重庆方言的书都要买,这四川人画的有关成都风情的书也应该买,才终于下定决心将一套三本全买回来。翻看《成都话》,既看到一些熟悉的方言,也看到一些较为生疏的方言。川东山区与川西平原的联系与区别,巴人与蜀人的纠缠不清与差不多同时被灭国,或许在这熟悉与生疏里埋藏着蛛丝马迹。只是杨仕成重在画,对方言的阐释解读比较简单,往往就几个字,想要一窥方言意蕴,还得自己去思考去查证。成都的夏日,太阳或许并不猛烈,但空气凝滞,闷热无比。翻开《成都话》,市井生动,话语鲜活,旧照片里的老时光,令人有侧身既往之感。望江公园竹林掩映的清凉,浣花溪畔溪流潺潺的清爽,人民南路榕树蔽日的清荫,次递袭来,恍惚现在,恍惚过去,但都是难得的安宁与清静。翻此书,正好消夏。

    2020年7月10日
    强雯的《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分成谋、人情、形容、性格、饮食五篇介绍85个重庆方言词和俗语。一词一句一篇短文,有生活场景,有词意阐释,有源流探考,有语义新衍。文短而精,意到即止;语俏皮而文雅,多风清月白之态。川渝虽有巴蜀之分、刚柔之别,文化上却同体同源、相谐相通。读着,会心会意。

    风中的雨:读《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第一篇《夜不收》,被震撼到了:文字风雅无比,谋篇随意洒脱,上天入地,从古到今,尽得重庆风情;字数不多,却给人天宽地阔之感,引证颇丰,却无掉书袋之嫌,仿佛将重庆上下几千年的古往今来、方圆几千里的山川形胜全部纳入了这篇短文里。没想到:解读一个方言词的文字可以写得这样美,这样雅致、精致,这样有情调、有情怀。虽然后面的文章每篇有每篇的精彩,读来亲切有加,但从文笔上看,都比不上第一篇。头肯定是虎头,尾虽不是虎尾,却也不是蛇尾。85个方言或俗语,仿佛85道旖旎的山城风景,将重庆人的性格、情感、生活等等也者,从85个不同的角度展现出来。所居小城虽列在四川的行政区划内,但无论地缘还是文化亲缘,均与重庆更近更亲。平时用到的方言、俗语,说话的声量与语气,与重庆多有相同,是古之“巴”的范围。正因为如此,读重庆人强雯的《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我这个四川人似乎比翻看四川人的《成都话》,有更多的认同感。只是,这书的封面似乎太花哨了一点,与文中的插图颇不协调:虽似山城人火辣的性格,很市井;却缺乏重庆江流环绕、云苫雾罩的那份氤氲气质,不淡雅。
    风中的雨:又要说说书的出版。强雯的书是写重庆方言与俗语的,本以为是由重庆的出版社出版的,至少也是由四川的出版社出版的。但出乎我的意料,这书却是由与西南官话方言区八杆子打不着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个中缘由,不得而知。但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却还是为重庆或者四川的出版社、为作者强雯和他的《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感到几许遗憾。

    2020年7月14日
    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分“笔记”和“一封信”两部分。“笔记”是1901年末至1902年初,在加斯卜拉疗养遇见托尔斯泰时,“随随便便地在一些纸片上写下”的;“一封信”是听说托尔斯泰“‘出走’和他去世的消息时写下来的”。二者主题一致:通过托尔斯泰的言谈,表达作者景仰,揭示托翁思想。

    风中的雨:认识一位作家,通常有两种途径。
    一是阅读作家创作的作品。作品是作家养育的孩子,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思考、情怀等表达出来。托尔斯泰著名的三部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就对应着他从爱国情怀到家庭爱情再到人性探索的“从‘大’到‘小’”、“自‘外’向‘内’”的创作历程和思索逻辑。《复活》之后的托尔斯泰还在继续前行,他欲到达之所,应是灵魂拷问。当然,这四个阶段只是一个大致的分期,它们有交错甚至倒置,或许可称为托尔斯泰灵魂拷问代表作的《忏悔录》,就创作于《复活》之前。
    一是通过旁观者撰写的年谱、传记,特别是同时代、同行人的回忆等。回忆托尔斯泰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俯拾即是,但生动地“活化”托尔斯泰的并不多。只有近身观察,准确描绘,真切理解,才能真正抵达托尔斯泰特别是晚年的托尔斯泰,才能令我们从文字里看到真实的托尔斯泰。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巴金译本),为我们了解、理解托尔斯泰提供了一条虽简洁却深刻的路径。
    《回忆托尔斯泰》由“笔记”、“一封信”两部分组成。前者是1901年末至1902年初高尔基在俄国南部的克里米亚疗养时,遇到也在此地的托尔斯泰的交往记录,重在“记录”托尔斯泰的言说。后者是高尔基1910年听到托尔斯泰“出走”和逝世的消息写给柯罗连科的信,重在“评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和其在俄罗斯的地位。
    高尔基笔下的托尔斯泰是犀利甚至尖刻的。托尔斯泰对人对事的评判,不讳疾,少隐言,对作家的评判更是挑剔无比。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说:“他写得很丑恶,而且甚至于故意写得脏——我相信这是故意的,是为了他想卖弄。”“他素来就不喜欢健康的人。他相信既然自己是个病人,那么全世界也在生病……”谈到法国文学,托尔斯泰说:“法国人只有三个小说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还可以加上一个莫泊桑,然而契诃夫比他更好。”托尔斯泰是直率坦白的,他的评判或许不准确,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从他的评判里,多多少少窥见他的文学观。
    高尔基笔下的托尔斯泰是深刻而睿智的。托尔斯泰对人的性格把握、思想掌握,准确到了差不多一语成讖的程度。他对高尔基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农人!”“您是一个不可靠的社会主义者!”高尔基在苏联时期的人生际遇,他对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态度,他与斯大林之间的恩恩怨怨,无疑证明了托尔斯泰对高尔基评判的准确。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高尔基的后半生,就是对托尔斯泰对他的评判的注解、阐释。托尔斯泰还对高尔基说:“您有点不像俄罗斯人,您的思想也不是俄罗斯的。”通观高尔基,他的思想虽然有俄罗斯的传统,但的确“不是俄罗斯的”;高尔基的思想,是苏联的。
    高尔基笔下的托尔斯泰“很少讲到文学”,但只要一谈就直中底里。文学是托尔斯泰的本行,他对文学创作有深切的理解和非凡的看法。关于文学创作,托尔斯泰说:“人们并不是在描写真实的生活,并不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却是照他自己心目中的生活的面目来描写。”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必需高于生活,必需在作品里加入作者的思想、理想。对生活再细致入微的描摹,都只是生活的“复印”,而不是真正的文学。关于高尔斯的作品,托尔斯泰说:“您的那些农人讲话都太聪明了。”“他们全用警句谈话,这也是不对的。”“您在戏里把您自己的话说得太多,所以在您的戏里面并没有人物。”沈从文曾经批评汪曾祺作品里的人物对话是“聪明人吵架”,认为文学创作要“贴着人物写”。沈从文如果读过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他的创作谈,可能从托尔斯泰借鉴而来。如果沈从文没读过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他与托尔斯泰之异曲同工,就是文学“高人”发现文学创作规律的例证。
    高尔基对托尔斯泰也非盲目崇拜。在《回忆托尔斯泰》里,高尔基记录了一些他的感受。谈上帝时,“我的意见与他的不同。”读关于基督教子的故事的变文时,“在他的态度上有什么地方使我不 喜欢。”提出一些困难的使人发窘的问题时,“这固然很有趣,但是我并不喜欢。”听到托尔斯泰“出走”的消息时,高尔基认为:“有一种东西使我永远没法跟他接近,就他的那种想使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的一生成为‘我们的圣父贵族列夫圣者的言行录’的专制的、顽固的倾向。”“他评价女人的话常常使我感到不痛快。”这些记录,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颇为真实的高尔基。
    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景仰是由衷的。高尔基认为托尔斯泰高过云天,仿佛“一个魔鬼”,而自己还是一个没有长大成人“婴孩”;自己与托尔斯泰有遥远得如同婴孩与“神魔”之间的距离。高尔基认为托尔斯泰是自己灵魂的皈依,只有托尔斯泰“活着的时候”,自己才有依靠、有寄托;“我在地上便不是一个孤儿。”
    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评价达到了“非人”、“近神”高度。托尔斯泰“高”于常人:“他走进来,他身材矮小,可是所有的人马上就变得比他更小了。”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人:“普希金和他——对我们来说再没有比他们两个人更伟大、更亲爱的了。”托尔斯泰是宽阔博大的:“托尔斯泰倘使是一尾鱼,他一定是在大洋里面游泳,绝不会游进内海,更不会游到淡水河里。”托尔斯泰不仅仅是俄罗斯的,更是世界的:“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比他更有资格称为天才的人,再没有一个比他更复杂、更矛盾,而且在各个方面都了不起的人。”托尔斯泰充满神性:“他好像是一位神,……一位‘坐在金色菩提树下的枫树宝座下面的’俄国神。”“我,这个不信上帝的人,我也不知道为了什么缘故,却很小心地而且有点畏惧地望着他;我一面望着他,一面想道:‘这个人倒像上帝!’”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群星璀璨。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到达了许多作家永远也无法到达的高度。弗吉尼亚•伍尔芙在《现代小说》一文中说:“在每一个伟大的俄罗斯作家身上,我们都仿佛看到了圣徒的特征——如果对于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于他人的爱,以及为了达到某种要对于人的精神进行严酷考验的目标而奋斗,即构成为圣徒性格的话。”在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里,我们或许可以一窥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伟大的俄罗斯作家身上”的“圣徒的特征”。
    风中的雨:书里有两处排版错漏:1、47页(笔记31):“狄更斯说得很聪明:‘我们得到……”只见单前引号,未见单后引号。感觉单后引号应该在第二段第三行之“分钟。”后。2、53页(笔记34):“……露出一种发亮的黑色,仿佛洋铁瓦一样。”只见后引号,不见前引号。感觉在52页第二段、第三段开头应该加前引号。

    2020年7月18日
    宁宗一的《〈金瓶梅〉十二讲》是“大家小书”之一种,从艺术世界、人物扫描、圆形网络结构、语言特色、文学地位等方面,品评古典“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并反复申说“金学”。虽属作者自言的“细读文本”之作,但似乎缺乏提纲挈领的功力,没有总结出读者可一目了然的结论。翻翻可以,收获不多。

    风中的雨:喜欢因研究一部文学作品而产生的所谓什么学。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研究,重点应该集中于文本的文学价值、艺术成就,虽或可旁鹜于由文本引发的其他问题,但其他问题终是细支末流,是陪衬。如果将陪衬视为主流,斤斤于作者身世、传播源流、作品影射等等,显然是“跑偏”了,已经离开了文学欣赏、研究的大道。很多的所谓什么学为夺人眼球,“新意”纷纷,“奇论”频频,“跑偏”之研究者如过江之鲫,不绝如缕。这类所谓的什么学,早已跳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只是傍于文学这棵大树的枯萝朽藤,与艺术并无多大关联。国内国外对《金瓶梅》的研究,即宁宗一在书里反复申说的“金学”究竟是什么样子,其方向、内容、大略如何,不得而知,也不想知道。还好,宁宗一的《金瓶梅》研究还是沿着文学欣赏、艺术价值探讨的路子在走,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能从作家创造的艺术世界来认识作家,从作家对人类情感世界带来的艺术启示和贡献,去评定作家的艺术地位。”只是,宁宗一的研究、探讨,似乎较为散乱,读完他的《〈金瓶梅〉十二讲》,收获并不大。除《金瓶梅》写平常生活突破了《三国》《水浒》写历史写英雄的传统书写范围、写“丑”写“黑”全书见不到“光明”“希望”等外,似乎没其他东西。看似要翻案,但终究还是未脱鲁迅“人情小说”和传统所谓可以一窥明代社会各个方面的旧说。对《金瓶梅》的评价,似乎也只是在张竹坡“史公文字”、鲁迅“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里打转。最不喜欢的是,宁宗一在书里引证了一些他自己以前的文字,这种“以我证我”的方式,看着颇不舒服。

    2020年7月24日
    梁启超的《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是“大家小书”之一种。分“老子哲学”、“孔子”、“墨子学案”和“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四部分,由多篇文章组合而成。参证西方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理论,重点阐释道、儒、墨三家学说内核,旁及源流及后传。对旧说多阐发,对时议亦具异评,可窥梁氏文字一斑。

    风中的雨:梁启超是近代文史兼修而且积极投身政治活动的学术大家,谈近代学术、近代政治,不管怎样都无法避开梁启超这个名字。曾买过一本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团结出版社“民国珍本丛刊”之一种),但因为觉得自己与“学术”有相当的距离、与“政治”更是隔着十万八千里,看着那厚厚的一本,不自然地就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一直没有有勇气翻开来读。大家小书里的这本,一是书不那么厚,二是内容相对单一,三是前不久刚读了任继愈的《墨子与墨家》对墨家有进一步了解的想法,于是从书柜里取出这本梁启超的《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来读。
    风中的雨:虽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所了解,也知道道家所谓“无为”,儒家所谓“仁义”,墨家所谓“兼爱”、“非攻”等主张。但对它们的了解,只停留在皮毛,或知其一点,肯定不知其全面。也读过《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等,但读过也只是读过,多是当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读,无法深入到它们的内里,了解它们的哲学要义等。读南怀谨的《老子他说》、《论语别裁》,李零的《丧家狗》等,也是虽知所云,却似是而非。读梁启超《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虽不至于妄自菲薄为不知所云,但最多也是似懂非懂。要说收获,还是有一些。整体上的:百家争鸣之百家,并不是非此即彼、对立得不知所以的不同流派,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影响、互相依存的存在,有一些甚至可以找到同一祖源(比如法家、名家里就有墨家的影子);“前此一大师之兴,全思想界皆受其影响,不必其直传之弟子而既然也。”对于百家争鸣之百家,《荀子•非十二子篇》的描述,应该是最为准确的;“司马谈所标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六家”,“刘氏向歆父子,更析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之十家,命为九流”,虽不敢说是后世的附会,至少它们彼此并非如此泾渭。对于道家,有两点收获:一是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世界起源观,与后来诸宗教所谓创世说、诸哲学学派所谓“绝对理念”等异曲同工;二是老子对待世事的核心要义并非“无为”,而是“无为而为”。对于儒家,有两点收获:一是孔子本人和他的学说并不是后世儒学特别是南宋理学化后儒学那般刻板僵化,而是生动的、接地气的、有人情味的;二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不是“仁义”,而是不走极端的“中庸”,怪不得后世将《礼记》里的《中庸》一篇拉出来,列入“四书五经”。对于墨家,有一点收获:墨家信徒注重实践、对自身要求近乎苛刻,或可谓“侠”之祖源;也正因为墨家的这一特点,使墨家在“法”一步步严苛的时代,渐渐无法容身,由战国时期的显学而逐步湮没无闻。

    2020年7月27日
    张正隆的《中国1946》,写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美国主持下“和谈”边打边谈的历程。1946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特殊的一年,和平曙光曾经闪现,但很快消逝。副署的“***的命、蒋介石的运与林彪的算”透露了本书的重点,看似写全国,其实写东北。连6月26日内战爆发都只一笔带过,可想其书写局限。

    风中的雨:第一次看张正隆的作品,是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推出的“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之辽沈战役卷《雪白血红》。其后又看了他写东北抗联的《雪冷血热》,再后来是《枪杆子1949》。《中国1946》是我看的他的第四本书。从这四本书或可看出其创作思路:前两部重点是写东北这个局部的,而后两部则是写全国大局的。但从后两部作品来看,张正隆的目的似乎没有达到。一是内容比较单薄,想写出那段战争史的全面却没有写清楚;二是内容依然集中于张正隆熟悉的东北,对全局虽有涉猎但不及其底里。个人认为:比较而言,最好的是《雪白血红》。曾经传说它被禁过,不知是真是假。但从内容看,在那样的年代用那样的笔法来书写那段历史,的确有一种突破的感觉。

    2020年7月29日
    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史铁生作品全编》第9卷,收入《扶轮问路》和《昼信基督夜信佛》两部随笔集。这两部随笔集,是史铁生的后期作品,多记他对生死、有无、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等的思考与追问。初看颇为玄妙,认真读细细品却觉有理在理。思索到达的高度常人难及,已超越文学而进入了哲学的范畴。

    风中的雨:2016年1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曾经推出过“史铁生灵性阅读”四卷本:《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夏天的玫瑰》《放下与执着》。除长篇小说外,史铁生作品最为优秀的篇章,都有收录。2017年夏季,曾颇认真地从头到尾一一读过。《扶轮问路》里的大多数篇章,都收入其《放下与执着》卷。对史铁生及其文字,说不上特别喜欢,但却无限佩服。所以2017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史铁生作品全编》十卷本推出后,又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回来。史铁生的作品差不多都读了,这套十卷本“全编”便一直放在书柜里没有打开过。但我一直想读史铁生的《昼信基督夜信佛》,觉得作为史铁生人生最后日子里的作品,应该是一种综合一种总结,应该好好读读。为了消磨炎炎夏日,也为了打发空虚的生命,从“全编”里抽出第九卷来读。
    风中的雨:一直以为,史铁生是中国作家里的异数,也是最值得敬重的作家。他对生命价值、人生归宿、个人信仰、世界起源等等的思索与追问,既考验平庸者的智力,也拷问残疾的定义?阅读史铁生的作品,体会史铁生的思索,面对坐在轮椅上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我总会发出疑问:残疾的究竟是史铁生,还是我这样肢体健全的人?很多时候,结论都令人沮丧:真正残疾的是我这个肢体健全的生命,而不是肢体残疾的史铁生。史铁生的作品,最大的特征或许可概括为:思辨。史铁生作品形成思辨的特征,应该是他肢体残疾的结果。肢体残疾影响了史铁生的自然视野,他无法见识常人可以随意见识的一切,他或许被隔离在自然世界之外,无缘接触到生活的诸多精彩,他便向内探索问心,思考常人不愿思考的内容,渐渐从文学走入哲学。虽然他的哲学没有形成体系,算不上“科学”,但他的思考真令在物欲世界里蝇营狗苟的我等,既觉汗颜,又得教益。汗颜的是,我这样肢体健全的人无法到达史铁生的境界,离史铁生的距离不可以道理计。阅读史铁生的作品,理解赞同他思索的同时觉得自己多少有点脱俗,多少有点高贵起来;但放下书,离开史铁生的文字,就又回到了日常的平庸甚或庸俗里。
2#
发表于 2021-3-19 0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1-3-19 08:55 编辑

问好老师,欢迎光临“书话评论”版块。从这八则读书笔记来看,老师的阅读量很大,阅读速度快,对所读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进行总括,读书的体会心得也有个人的体味和见解,令人佩服之至。若是原创首发作品,建议补上版权标签。祝好。
3#
发表于 2021-3-19 16:5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字母先生好。

慢慢读,慢慢消化……
4#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21:09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1-3-19 08:54
问好老师,欢迎光临“书话评论”版块。从这八则读书笔记来看,老师的阅读量很大,阅读速度快,对所读书的主 ...

在QQ空间里陆续发过,虽是原创,却不是首发。
5#
发表于 2021-3-22 10:36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21-3-19 21:09
在QQ空间里陆续发过,虽是原创,却不是首发。

知道了,希望原创首发作品。祝好。
6#
发表于 2021-3-23 12:0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此篇需要慢慢品读,消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7:09 , Processed in 0.05911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