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3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墙上的斑点》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12 1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21-7-13 11:01 编辑

  一个斑点能够被看见不新鲜,新鲜的是这种看见被叙述。一个画面产生了,带着问号。在结尾出现之前,作者把这个由斑点引发的看见和叙述当成一种切入。作者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时间界定,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这次看见被界定为第一次。由此,展开了对意识的回望。它让人明白,看似繁复的意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轨迹。可惜,多数时候,这些轨迹显得有些杂乱无章,难以把握。

  对于这次回望,作者给出的逻辑是,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这极易让人产生疑问,在哪一天重要吗?或许在哪一天并不重要,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为什么这个斑点被看见,以及在那段时间里,她的意识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是,那段时间里,有哪些对象进入了她的意识,与那个斑点一起,以给予的方式被建构了。

  接下来,炉火,书页,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喝茶,吸烟,这些图片顺次出现了,成为一种综合线索,让作者将时间确定为冬天。这种确定是关于我在的确定。那些图片的出现,成为我在的物质环境,让我在显得更加真实。或者是,那些对象以给予的方式共同建构了与看见斑点有关的意识。

  无疑,作者是敏锐的,周围的一切被其轻松把握,在这种把握中,我的望是透过香烟的烟雾,眼光在炭块上停留了一下,此时,关于旗帜和骑士的幻觉浮现在脑际,并且被斑点打断了。对于这种打断,作者给出的解释是,觉得松了一口气,似乎没有这种打断,幻觉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像是没有意义,或是没有必要,因为在作者看来,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即使如此,读者仍然会产生思考,幻觉是如何产生的,它背后的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持续出现,以致于造成了作者不自觉的紧张不安。

  此时,作者对斑点进行了第一次详细描述,它的形状、颜色、位置。这表明,原本一个微不足道的斑点如此郑重地进入了作者的意识,与炉火、书页、菊花、香烟等等一起,与那个幻觉建立起一种联系,构成一种独特的我在。对于这种我在,既是可以感受的,也是可以观察的。甚至于,像是一种物件,被储存于一个容器里,经由回忆,可以给予重现和摆放。

  对于意识的建构规律或是呈现,作者给出了形象化的描述,“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蕴于其中的规律是,意识是繁复的,呈现方式是一哄而上,用的动作是簇拥、抬、扔,这里,对于产生诸多意识的主体,作者用蚂蚁来作比,形容它们是狂热地,之所以狂热,之所以簇拥,是因为出现了一件新鲜事物,显然,这件新鲜事物是庞大的,所谓新鲜,是相对于主体过去的经验,只有一件事物足够新鲜,才能够激发起意识产生的机制,在此之前,过去那些经验被尘封了,一直处于沉默状态。

  现在,那个斑点成为一件新鲜事物,被扔在那里……这里的省略号表明,蚂蚁走了,斑点还在,作为一种对象,接下来,要以给予的方式建构成一种意识,归入意识容器,纳入一种序列,等待下一次的激起。

  斑点以知觉对象的方式成为意识建构的素材,作者给予持续解读,与其说是一种解读,不如说是一种线索,借由这种解读,使作者能够将自我从纷纷思绪中拉回到当下,以完成精神意义上的持续行进。

  1,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贵妇人肖像,赝品,老房子,房客。作者把上述意识产生的客观依据归结为据他说,显然,这个他和作者一起构成了喝茶的我们。这里,作者用据他说,他正在说的植入方式,表示一种时间点,完成了一种类似梦境的意识分别的场景,造成这种分别的原因或是分岔的是一句话,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分别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对于这种分别,一种原因是听者的偶然分神,另一种原因是对这种说法的不认同。我倾向于后者。作者给出的比喻是坐火车,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这个场景是以想像的方式真实存在的,可是这种真实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件新鲜事物,无法进入意识的进一步建构,从而成为一种分别。或者是,这种真实存在被以分别的状态建构起来,成为一种经验。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有类似的想法或场景,将被视为旧的经验,再也无法激起意识的建构,像是一种审美疲劳。

  2,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对此,作者以迷惘的方式给出解读,借由这种解读阐述了一个事实,“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这里,作者提到了思想的不准确,让人联想到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对于这种所谓的思想,作者给予的判断是多么不准确!由这种思想,进而嘲笑了人类的无知。很显然,这里包括了自嘲。感叹号的运用,加重了这种嘲笑的力度。为了证明这种思想的不准确,以及生活的偶然性,作者列举了几件东西的遗失,对于这种遗失,作者界定为神秘,意即这是不可控的,可是现实中,我们习惯于对物质的控制。作者列举的每一件物品其出现和消失的表象后面都有一个个缘起,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在这种聚散之中,作者发现了思想的痕迹,发现了基于这些思想所建构起来的存在是无常的。对于惯常的以物质或是思想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现世,面对生活或是生命的本质,作者给出了一个形象比喻,光着身子被射到上帝脚下……在作者看来,生活的速度飞快,消耗和修理永无休止,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来世依然迷茫,作者写道,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

  3,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离开表面,离开表面上的生硬的个别事实。让我稳住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显然,作者的意识探寻在继续深入。这种探寻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迹,读到了她的孤独,继而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孤独。至此,作者没有停下来,而是采取了进一步深入的方式,她把原本坐在椅子上的自己抽离了,或是暂时抽离,代之以莎士比亚或者任意一个他,让他代替自己来继续探寻,来获得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在这种形式自由的基础上,一个想法被植入了。相对于客观存在的器物,想法似乎显得飘渺失真,可是在意识的建构机制下,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实实在在的对象,具有构成意识的意向性。

  在这种想法中,我走进屋子,与屋子里的人交流植物学,并且对这种参与给予感受、观察和反思。在这个场景中,我习惯性的对自我形象进行打扮,崇拜,将其视为人类基于自我形象保护的本能。对于这种建构起来的事实,人们选择了相信。对此,作者给出了反思,这个事实也可能并不那么奇怪?在貌似习以为常的现象后面,在习惯性的相信后面,在这些事实后面,其得以建构的依据是什么,由此推及一整套事物,这些事物得以建构的社会规定性,作者称其为规矩,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读者有理由思考,谁是规定者?标准是谁定的?至此,作者发出了哀叹,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4,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古冢,坟墓,古物收藏家,退役的上校,牧师,营地说,营地和箭镞,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在这段基于想象的叙述中,那些物象被赋予潜在的意义,可是作者不知道这些存在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不清楚这些意识之所以得以建构意味着什么。继而,作者给出确定,什么也没有证明,什么也没有发现。此时,斑点被确定为钉进墙里有两百年的钉子,并且拟人化地正在一间墙壁雪白、炉火熊熊的房间里第一次看见现代的生活。很显然,对于这种建构,作者是清醒的,以这样建构能得到什么,来继续探寻,知识,思考,并且以想象的世界的美好的幻灭来讨伐导致理想破灭的原因——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5,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借由这种形式上的解读,作者继续展开对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为符号的现行秩序进行质问。

  6,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借由这种想像,作者貌似自欺地把那两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统统逐入了虚无的幻境。经由这种意识建构,作者将此时当下定义为这里,视为是一件具体的东西,是一件真实的东西。由木头,树,树木生长,这里树被赋予了意义,代表着自由美好,以及争取美好的力量。结尾,以对话的方式给予意识产生的背景,战争,那个斑点是一只蜗牛。



  最后录入作者伍尔夫在另外一部作品中的话作为这篇字的结局,“我会信口开河,但也许会有部分真相混杂其中,要由你们把真相寻觅出来,再由你们决定其中是否有值得记取的真理。如果没有,你们当然可以把这些话统统扔进废纸篓,忘个一干二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7-12 19:0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青衫子老朋友。感谢您的支持!
3#
发表于 2021-7-12 21:41 | 只看该作者
美在于发现…………………………………
4#
发表于 2021-7-13 09:28 | 只看该作者
青衫子的《<墙上的斑点>赏析》,不同于惯常评析文章,看似随意,实则另有深意。阐释有度,观点新颖。学习,欣赏。欢迎常来啊!
5#
 楼主| 发表于 2021-7-13 15:50 | 只看该作者
冰峰雪鹰 发表于 2021-7-12 21:41
美在于发现…………………………………

这是自然。谢谢读评鼓励。夏安。
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3 15:51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1-7-13 09:28
青衫子的《赏析》,不同于惯常评析文章,看似随意,实则另有深意。阐释有度,观点新颖。学习,欣赏。欢迎常 ...

谢谢读评鼓励。希望能常来。夏安。
7#
发表于 2021-7-13 16:47 | 只看该作者
小说采用意识流写作方法,从一个斑点(蜗牛)发散思维,进入生活,想象极为丰富,其实也是表现出战争下人的生活状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10:07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1-7-13 16:47
小说采用意识流写作方法,从一个斑点(蜗牛)发散思维,进入生活,想象极为丰富,其实也是表现出战争下人的 ...

谢谢读评鼓励。夏安。
9#
发表于 2021-7-14 19:0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

——真是精彩,一语道破某些人的恶劣习性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08:39 | 只看该作者
蛇珠 发表于 2021-7-14 19:09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 ...

这?思绪和习性有关?
11#
发表于 2021-7-18 17:1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老师精彩作品~~~~~~

点评

谢谢读评鼓励。夏安。  发表于 2021-7-19 08:30
12#
发表于 2021-7-18 17:17 | 只看该作者
提读支持,欢迎光临指导~~~~
13#
发表于 2021-7-19 20:10 | 只看该作者
发现和探究,绕有意趣的进程和判定。需要聪颖的作者,唤起好奇的阅读。

点评

谢谢读评鼓励。夏安。  发表于 2021-7-21 09:3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02:08 , Processed in 0.05780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