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21-11-2 16:52 编辑
李云迪奉上了硕大的甜瓜,一众看客近期足以吃喝无忧。网络媒体口诛笔伐,闲人聚集窃窃私语。一个那么年轻的钢琴家干了这么一个腌臜的破事儿,触犯法律的同时也几乎葬送了自己的职业前途,这是怎么啦?脑子坏了?哪根筋搭错了?
想不明白。
是他缺什么吗?什么都不缺啊!少年得志,风度翩翩,行业内外的荣誉和头衔数都数不过来,音乐家协会会员,省市级的政协常委,专业翘楚,综艺红人,不是祖坟冒烟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即便是女朋友,那也不是问题啊!他能找不到女朋友?只要他愿意,必定有人哭着喊着奔向他,他的问题只可能是一项,选择综合征。
这只是猜测,究竟是什么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都不知道。
不是每个人做每一件事都是预设的,即便是所谓惯犯,也未必就是动机明确筹划充分的。像那样的事情,要么有要么没有,一次和无数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事情出来了,他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天价的违约赔偿,演艺市场的走投无路,各种荣誉的瞬间消失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一夜之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此后,必将暗无天日。
也只能这样了,还能怎样?总不至于来个化学阉割让他彻底偃旗息鼓吧!
没有人会为他说一句话,即便他的亲人长者此刻必将闪躲不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墙倒众人推”的规则再现,而是大家心照不宣地规避着什么,怕粘上腥气,好像如果帮他说一句话自己就是同类项似的。在一个点击即行动的年代,更多的人会选择大可以小手一碰,抑或是顺势敲几行字,瞬间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就成仙成圣了:你看看,我多好,我就没这些事儿!
问题是你没这些事儿就代表你就白璧无瑕了吗?
我们不是他,所以我们不能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他;他不是我们,他也不应该用他的角度来看我们。在习惯于低成本零成本就可以指责批判乃至于送他人入地狱的氛围里,我们更多的做法是先把自己摘出来,再表明各自维护正义捍卫道德的坚定立场,习惯性地从对方的小来反衬自己的高尚与伟岸。
瓜甜了,李下了,咱来几句大道理,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再涂点口红。
其实,这只是一场幻觉。李下不下由法律决定,由他所在的行业决定,唯独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也有,就是你还听不听他的演奏,当然你可能也没真正地听过。我们顺势标榜一下自己的清白,给自己涂抹一点艳丽的口红和他也没有关系,他大概率地不认识你,也不会听你的所谓苦口婆心,因为像他那样的,估计心理治疗可能都用上了。你的口红只会装饰你,几天的时间,之后自动被洗掉,你还是你。
不如素颜始终。事情来了,想一想自己以及周边,要有那么一点理性,榨取榨取自己的原罪意识,然后没准能倒吸一口凉气,好险啊,我能齁得住吗?金圣叹科场答题,命题作文:君子动心否?他老人家索性来了一句:深山幽谷之中,黄金万两,美女数人,君子动心否?然后一口气写了三十九个“动”——那一年,他三十九岁。他是在耍酷,也彻底把自己的功名搭进去了,不过,在那个时代,他还是相当另类地拷问了普遍的人性之殇。
客观地说公众也有朴素的希冀在里面,就是觉得像他这样的人既然万众睹目就应该时时处处注意约束自己,自觉成为表率,然后利用自带的影响力惠及更多的人,尤其是所谓粉丝,这样就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
当然,我也希望这样。
问题是这样的希望更多的是一厢情愿,也时常落空,甚至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为往往是一个恶性循环在里面,你越待见他,他便越骄纵,你给予他们的资源恰恰成为他骄纵的资本。而他们是没有什么绝对的理由值得我们如此期待的,一个唱得好人,一个演得像的人,一个弹得溜的人都只是一技之长的人,都是职业使然,吃饭的手艺而已,本身就不够成为谁谁的导师、偶像,我们把他们推向达不到的高度本身就是勉为其难,结果他们让我们大跌眼镜在我看来近乎预料之中,唯一预料不到的交出这张考卷的是谁以及还有谁。
很多人太平无事不代表他们真的就纯洁无瑕,他们只是遮蔽的好而已。我们之前谁会想到吴秀波、霍尊、吴亦凡李云迪会出事?我们以后谁能料到张某某王某某会出事?
我们常说某些人德不配位,不全是每一个体的问题,因为一开始没有人给他们有相关的要求,在很多人身上这就是割裂的两个概念。其次,很多时候因为通过巨大付出才能滋生的技术强人恰恰丢掉了很多技术之外的培训教育,就比如说弹钢琴的,四五岁开始,每天十几个小时,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接受综合素养的教育培训?在功利主义的大背景下,恰恰是一白遮三丑,白就可以了。读书考个高分就是人中龙凤;贩卖几句四书五经就是文化大师;扯开嗓子飚高音就是王者归来;有俩钱就是国名老公抑或是国民老爸;都是光鲜的一面展示,藏在衣服拐角处的“小”被包裹的严严实实。某一年春晚小品,拍卖外国教练的头发不亦乐乎,其实那哥们头上基本就是个地中海。事实是遮住了丑不代表就不丑,也不代表永远不会显示出来。
天才和魔鬼一念之间,因为天才往往并不知道魔鬼是个啥样。学霸弑母、天才沦落……一堆漫长的人名之后,不是一两句愤怒和痛心就能解决,否认他们本身人格的残缺就是在回避问题。
我们到底是先培养人还是在训练人?我们从孩子那么小开始就魔鬼般地训练技艺(包括读书)到底是为了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是对自己有用的人。抹口红的人会轻飘飘地说当然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事实上更多的是为了获利。老爸问孩子:你读书是为了什么?孩子说:金钱美女呗!老爸一脸愤怒:错!应该是为了事业和爱情——多好的一支口红啊!
涂口红容易,正视事实并不容易。
我不大清楚,人类的真正的觉醒和独立是不是从每一个个体开始,就是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是,我总觉得,如果我们太依仗外力来达成所谓自我实现的话,基本上不大可能。我们的文化土壤里习惯性地希望凭空来个圣人点拨自己,找个佛祖和道长来点化自己,请一些青年导师来引导自己,见到他们就不由自主地瞎激动,恨不得顶礼膜拜。追星、傍大款、官本位、盲目崇拜等等都是这些现象的派生物,一代代地过去了,我们距离真正的自尊自立似乎尚有距离。
西语云:人生之大患,莫不患于不自助而望人助我,不自利而望人利我。跟着别人屁股转,出发点就错了。
一个理想的社会未必当真需要那么多天才和明星,但不能缺少全社会健全的制度和良好的价值观指引,公众不能缺少的是健康的人格和平和的心态。
你站在山顶,我站在平地,你看我很渺小,因为是同样的距离,我看你其实也很渺小。你违法有人找你,我犯罪人家也不会放过我,所以你未必希望我快乐,我倒是希望你平安。在这片蔚蓝色的星球下,我们共同走过,来如微粒,去似尘埃。
都悠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