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5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两拃”与“半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7-13 0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罗伟章的小说,多写他川东老家的人事世相。在书写故土风情、人物、故事时,罗伟章喜欢不留痕迹地使四川方言特别是川东方言。这些方言,使他的作品深具地域特色,很解他自己、也解四川读者即将淹没于时事大潮下的乡愁。

    罗伟章《声音史》卷三(132页):“水很清亮,杨浪看见,一条两拃长的青尾声草鱼,在池中央沉思着游动。”文中的“拃”,便是四川人经常用到的一个方言词。

    拃是形声字,提手表意,乍字示音,普通话读作zhǎ。拃本是动词,后又引申为量词。《现代汉语词典》释拃:一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长度;二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

    流沙河《正体字回家》第57则《指甲非叉只乃咫》:“请你张开右手虎口,食指在前,拇指在后,拃量桌面。此时低头侧视,你会看见手势成尺字形。男子一拃zhǎ,蜀人叫一卡qiǎ,长度正是古之一尺,今之五寸。尺古音qiǎ。女子手小一些,一拃仅有古之八寸,今之四寸,谓之一只。”流沙河以“拃”为基,阐释“尺”“只”;因为拃,尺、只的形象跃然纸上。人手有大小,五指有长短,不同的人张开手指,其间的距离并不相同,作动词时拃出的长度、作量词时一拃的距离,只是一个约数。拃在四川的广泛运用,既是量器难得的必然后果,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还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川人对数字“大而化之”的模糊态度。拃的方言读音,川西川东略有区别:川西读作流沙河笔下的“蜀人叫一卡qiǎ”,川东读作kā。川西、川东的读法,异声同韵,读音接近。

    拃,不仅四川人说,其他地域的人也用。汪曾祺《新式扑克游戏》:“名片这东西不知始于何时,大概很早了,原来是木头削成的,上面写字,叫‘名刺’,汉朝以后改用纸,但也还叫‘名刺’,或叫‘谒’,或叫‘名帖’。名帖比较大,有四指宽,一拃长。”沈书枝《绿竹》:“野竹枝不滑光直,折一枝约一拃长的结实竹枝下来,用小刀将两头削尖,是很简便的打毛线的针。”汪曾祺是江苏人、沈书枝是安徽人,拃出现在他们的笔下,说明这两地也常用拃。

    用拇指与中指(或小指)来量距离,虽不如用拇指与食指方便,似乎更有“尺”“只”之形:用拇指、中指(或小指)伸直测量,食指只好蜷曲如“口”,从侧面看,正好一个尺字形、只字形。流沙河“食指在前,拇指在后,拃量桌面”之一拃,虽是四川人常用之法,但以此解释尺、只造字法,却不如“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形象生动。

    拃,一般用作测量较短的长度,指较短的距离。“两拃长的青尾草鱼”,约有尺许,在淡水鱼里算是大鱼了。如果要量较长的距离、长度,四川人另用一个读作pǎi的词。流沙河《正体字回家》第61则《对设业版寻量蓆》,“寻字本义当从字形求之。看甲骨文,字形应是横展两臂度量卧席之长。成人横展两臂,长度等同身高,正是今之五尺,合汉代之八尺,旧小说说身高八尺是也。旧制‘八尺为寻’,可知寻字本义正是展臂量长。蜀人一展臂叫捭pǎi,口报数称一捭,两捭,三捭。”捭,普通话读作bǎi,四川方言读作pǎi。《说文解字》曰:“捭,两手击也。从手,卑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捭,手击也。谓左右手横开旁击也。”虽重在“击也”,但“左右手横开”,与展臂量长度时双臂张开平伸,异曲同工,四川人由此引申出展臂为捭,并用作测量较长的长度、指较长的距离,顺理成章。

    罗伟章《谁在敲门》第四章(270页):“那次他跟几个伙计,去龙眼潭沟钓那条‘房子恁大’的鱼,结果在那水库边当了三天野人,只钓起几条半拤长的鲫鱼。”文中的“拤”,指的应该也是四川方言里既作动词也作量词的拃。

    拤是后造字,《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均未收录。拤常作动词用,指用双手掐住,与拃之测量或一拃之长短距离,义不相关。“半拤长的鲫鱼”,应该写作“半拃长的鲫鱼”,约有两寸,是一般鲫鱼的长度。拤读作qiǎ,与川西“蜀人叫一卡qiǎ”的读音完全一致,罗伟章将拃写作拤,或许是按音索字。

    同词异书异写的情况,在罗伟章笔下还有。

    《声音史》卷三(161页):“再说,这事应该老大成头,老大不成头也该老二成头,轮不到他老三。”《谁在敲门》第七章(568页):“多年以来,都是大姐承头去为她烧纸,要是大姐忘了,父亲会提醒她。”四川方言承头,是牵头的意思;写作成头,似乎不妥。

    《声音史》卷四(212页):“她脚一动,鞋口就滮出泥水花。”《谁在敲门》第一章(47页):“龟儿子些恁小气,我只不过骂几声,就要飙尿水水?”四川方言飙,指猛地一下、快速地“喷”出来;写作滮,似乎不妥。

    方言存于口语,欲将其转化为书面语言,有据义寻字、按音索字两法。比较而言,据义寻字更为妥帖。只是古今字义字音变化多端,方言在“雅言”“官话”的冲击下越来越小众,要百分百准确地将或已成化石、或渐至湮没、或正在流行的方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有一定的难度。因而,约定俗成,习以为常,从多从众从简从略,成为方言书写的必然选择。在不同的小说里,同一方言词用不同的文字书写,不只罗伟章如此,老一辈的四川作家沙汀、艾芜、马识途等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并不说明他们对待文字的态度粗疏,只能说明方言的博大精深,口语太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方言口语与规范的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小者仿佛罗伟章所言之“两拃”与“半拤”,大者可比四川方言之“捭”与“拃”。

    注:
    《声音史》,罗伟章著,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谁在敲门》,罗伟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7-13 16:2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又发来新作。问好。
3#
发表于 2022-7-17 09:55 | 只看该作者
提读一下,希望先生多互动交流。谢谢。
4#
发表于 2022-7-17 17:09 | 只看该作者
两拃长,我们这地方也说这个量词呢!
5#
 楼主| 发表于 2022-7-18 23:35 | 只看该作者
三水 发表于 2022-7-17 17:09
两拃长,我们这地方也说这个量词呢!

感觉说这个拃的地方挺多。
6#
 楼主| 发表于 2022-7-18 23:35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2-7-17 09:55
提读一下,希望先生多互动交流。谢谢。

谢谢版主提读。。
7#
发表于 2022-7-19 22:4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尺子,拇指食指就派上了用场。要求不高,大抵可以计算个大概。有趣味的文章,欣赏。
8#
发表于 2022-7-20 10:55 | 只看该作者
《“两拃”与“半拤”》一文,是从方言入手,探究四川方言中的“两拃”与“半拤”的区别及其趣事,并从文献资料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有知识性、可读性。拜读。
9#
发表于 2022-7-21 12:58 | 只看该作者
拃,一般用作测量较短的长度,指较短的距离。

我这里也有用这“拃”作为长度,看来都是方言用语了。老师此篇很有知识性,赏读学习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22:07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2-7-19 22:41
没有尺子,拇指食指就派上了用场。要求不高,大抵可以计算个大概。有趣味的文章,欣赏。


是的,古人不讲究精准,大差不差就行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22:08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2-7-21 12:58
拃,一般用作测量较短的长度,指较短的距离。

我这里也有用这“拃”作为长度,看来都是方言用语了。老师 ...

看来,这拃不只是四川方言,其他很多地方都在用。或许,在古代,他是个通用词。
12#
发表于 2022-7-23 13:30 | 只看该作者
“拃”在华北也用得普遍,西北则多用“卡”。在公制单位中,卡是热量单位,卡路里。
无论南北方,有些方言用词溯其源头反而是文言、雅言。同时,有些方言,弄清本意后会发现,其表达比普通话的对应词汇更形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00:22 , Processed in 0.08330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