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重返庐陵之——文天祥:夜壁孤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26 1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24-1-26 15:42 编辑

 

  像是追赶太阳,我们沿富田路一路向西南行驶,在薄暮时到达文天祥陵园。陵园青山环绕,寂静幽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虽然夕阳西沉,谷中凉意渐生,在拾级而上、瞻仰塑像、品读碑刻的过程中,内心所感到的,却仿佛是一股充塞天地的正气与豪迈,以至于在回城后的一段时期内,那天薄暮中的氛围还在心头萦绕着翻滚着。

  在吉安生活十多年,这是我第一次瞻仰文天祥陵墓。我没有想到,虽历经千年,几经重修,这位庐陵先贤的陵墓还能保存得这么完好。我更没有想到,拜谒文天祥陵墓之际,我和这位先贤殉难时的年龄相当。人到中年,饱经世事,才更能理解精神是怎么一回事,生命是怎么一回事。我似乎还能隐约理解,当年文天祥瞻仰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先贤画像时所说的那句话:设不俎豆期间,非夫也!

  大丈夫志在四方,当无愧天地,青史留名。这是文天祥年轻时就种在心头的英雄火种。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21岁的文天祥,在父亲文仪陪伴下,与弟弟文璧同赴临安应试,一举夺魁。人生得意之际,父亲文仪却客死临安。父亲的死,给了青年文天祥痛头一击。服丧过后,有人劝他以状元身份谋个一官半职,文天祥拒绝了。在他看来,当官不必如此急切,尽孝才是当务之急。也许还有一层,文天祥虽然年轻,但他已经看清了南宋政局的混乱,外有蒙古兵虎视眈眈,内有丁大全、贾似道、董宋臣把持朝政。

  文天祥在等,等待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机会。

  开庆元年(1259)十一月,蒙古铁骑攻下湖北武昌,长江天险告急,宦官董宋臣竟提出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听到这种无耻的逃跑主张,文天祥忍无可忍,以进士身份直接向皇帝上书,要求“乞斩董宋臣”“简文法以立事”“仿方镇以建守”。由于蒙哥猝死,蒙宋议和,文天祥的建议被置之脑后。朝廷因此知道文天祥“素志不在温饱”,是“敢言之士”,象征性给了他两个小官做,都被文天祥辞拒。

  景定三年(1262),27岁的文天祥正式入仕,出任秘书省正字的职务。他这时候愿意接受任职,或许和他的老师江万里有关。江老师是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兼父母官,这位老师经历坎坷,才德兼备,而且“素奇天祥志节”。景定二年(1261),江万里任权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这多少让文天祥看到了一点希望。一年之内,文天祥兼任太子府教授、殿试考官,进任校书郎、著作佐郎,又兼任权刑部郎官,正准备大干一场。没有想到的是,那位被他骂得半死的宦官董宋臣重新被启用,文天祥无比愤慨,立马辞职回乡。结果被朝廷挽回,到瑞州(今江西高安)做了一年的知府,一年后改任江西提刑,任提刑不久,又突然遭人毁谤和弹劾。见识了人心险恶、仕途多艰的文天祥,想起了家乡富田“溪山泉石,四妙毕俱”,他再次回到老家。

  纷纷乱世,直道而行,是多么不容易。之后几年间,文天祥时出时隐,先任国史官编修、福建提刑,又到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做知府,到京城临安任军器监、崇政殿说书、秘书少监,再任湖南提刑、赣州知府,文天祥屡次辞免不允。想隐居林泉不可得,想治国安邦又没有机会。这几年,文天祥没事就往老家富田跑,侍奉老人,悠游山水,与朋友诗酒唱和。如果不是时局动荡,兵凶战危,文天祥很可能就这样逐渐远离了那个多事的庙堂,终老江湖了。

  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蒙古大军从汉水入长江,一路东下,势如破竹,南宋大小官将望风逃降,兵锋直指京城临安,眼看国势倾颓,南宋的黑夜即将来临。

  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四十岁。这一年,注定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南宋暗夜的天空,需要一盏孤灯来暂时照亮希望。正月初一春节当天,文天祥得到元军渡江的谍报,十三日,他又接到了太皇太后的诏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正在赣州知州任上的文天祥捧诏痛哭,三天后,他传檄诸路,招兵屯粮。很短的时间之内,便组织了三万义兵,“尽以家资为军费”。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文天祥拼尽全力。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国家危亡之际,南宋朝廷想起了这位忠臣孝子,各种各样的官帽子纷纷给他戴上,枢密院副都承旨、江西安抚副使、江西安抚使、权兵部侍郎、权工部尚书、浙西江东制置使、江西安抚大使、签书枢密院事、临安知府、右丞相兼枢密使。官做得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大,别人不打的仗他去打,别人不敢谈的判他去谈,东征西战、左支右绌、出生入死,在文天祥生命最后的七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乱世忠臣可能经历的一切,被俘、绝食、入狱、脱逃、苦战、孤独、惶恐,朋友战死,家人离乱......

  祥兴元年(1278)九月六日,文天祥母亲病逝,十月,十三岁的儿子文道生死去,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这一年,文天祥43岁。从被俘那天开始,文天祥的武装抗元便成了狱中斗争,直至四年后殉难。在这四年里,文天祥心中只装着一个字——死。他给继子文升写信,“吾以位备将相,义不得不殉国”“不知死何日耳”;他给小弟文璋写信,“如骨不得归,招魂以封之”;他给招降的王积翁写信,“数年于兹,一死自分”;他给失散的女儿柳娘、环娘写信,“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文天祥终于等来渴望已久的一死,等来了丹心照日、惊天动地的一死。文天祥死后,其妻欧阳夫人与江南义士为其收尸,葬于都城小南门外,一年后归葬富田鹜湖之原。富田这一方山水,是生他养他的土地,是他提剑江湖而念兹在兹的土地,千年之后,站在富田文天祥墓前,怀古往事,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颗丹心释放的能量,能够感受那盏夜壁孤灯的明亮。



2#
发表于 2024-3-8 19:45 | 只看该作者
孝子出良将,家和国确实息息相关。
3#
发表于 2024-4-9 09:43 | 只看该作者
生逢乱世,留取丹心照汗青。
4#
发表于 2024-5-11 18:06 | 只看该作者
民族英雄文天祥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5:13 , Processed in 0.06186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