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荆轲刺秦说开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6-13 0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荆轲刺秦说开去


  荆轲刺秦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大事,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战国争霸,不去依靠军事经济实力,而是剑走偏锋,派一名刺客,去刺杀一国之君主,企图想用击杀一个人的办法,去改变当时的局面,保全倾巢之下的危卵。国家间的抗衡,是一种综合实力的对抗,因一人而扭转乾坤,未免太过天真,也绝难实现。


  荆轲刺秦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让人无语。一次铤而走险,一次幼稚而愚蠢的行动,不但没有达成目的,还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只不过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悲情人物,同时还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旁门左道,有可能谋一时,谋一事,但不可能谋一世。退一步说,假如当时荆轲刺秦成功,强大的秦国,会随着一个人的消亡而分崩离析吗?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不可逆转。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一个个国家崛起了,一个个国家灭亡了;一个个人物涌现出来,又消失了。像流星,也像恒星,划过夜空,光耀天宇。那个时候,风起云涌,波诡云谲,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个战国时代,如一幕幕跌宕起伏的连续剧,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烽火硝烟,政权的更迭如戏剧里的情节,转瞬之间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与关注。于是,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说客,刺客,门客纷纷粉墨登场,搅动了燕赵风云,也让中原大地风声鹤唳。


  于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交好又攻伐,吞并又分裂。孔子,墨子,庄子,老子横空出世,嘹亮了春秋战国的思想天空,如今,还散发出灼热的光芒,照耀几千年的历史。孙膑,孙武,吴起,庞涓一边策马执戈,一边秉烛挥毫。一部部兵书战法,在战火硝烟中淬火成型,三十六计,计计出奇。文臣不畏死,武将忘生死,唐雎不辱使命,蔺相如完璧归赵,晏子出使,三寸不烂之舌,鸡鸣狗盗之徒,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最让人荡气回肠的,恐怕就是孤勇者,赴死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就是一个经典。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这些嘲笑那些不自量力的词汇,在荆轲的身上,变得毫无意义。反倒让荆轲这样的小人物,在悲情中,在慨然赴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高大。


  是崇尚英雄吗?还是同情弱者呢?


  以暴制暴,谁是英雄。


  孰是孰非,似乎并不重要,人们需要一个故事,满足人们需要的故事。同情弱者,崇尚英雄,唏嘘悲情,娱乐暴力……


  在那些思想家,军事家,阴谋家,说客,刺客,门客,里面,荆轲刺秦的故事,成了最著名的一个。或许,不仅仅是因为荆轲,而是因为那个秦王嬴政。


  在很多与之有关的故事中,秦就是一个很理想的背景,一个很好的衬托。就像孟姜女哭长城,就像那焚书坑儒,自然也会有这个荆轲刺秦。无关暴与不暴。哪一个政权不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哪一个将军的头樱不是鲜血染成。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改朝换代,天翻地覆。是因为秦太过强大,是因为秦统一了六国。


  第一者,总会过于耀眼,惹人争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大多来自于汉代人司马迁的《史记》里面,以后人的眼光去看待前人,不可避免有挑剔,有传言,有演绎,有春秋笔法。我们看司马迁,他比较喜欢那些悲情人物,比如楚汉之争,他浓墨重彩于西楚霸王项羽,却对统一了汉代的刘邦多有贬损。自然也不会对创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的秦始皇青眼有加。所以,荆轲就因为刺秦,而站立起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耀眼的明星。


  荆轲,卫国人。卫亡,游历赵国的榆次、邯郸等地。至燕,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常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并且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而非一介山野莽夫,更不是一个好勇斗狠之辈。太子丹向荆轲袒露腹心,“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荆轲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但太子丹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被太子丹所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在司马迁的眼里,荆轲绝不是一介勇夫,也不是一介匹夫,当然也不会是一介莽夫。是一名很合格的刺客,是刺秦的不二人选。所以,太子丹选择了荆轲。


  在说客,门客,刺客盛行的战国时代,荆轲可能不是最出类拔萃的那一个。《唐雎不辱使命》里面说:“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似乎,哪一个都是轰轰烈烈,哪一个都惊天动地。可是,哪一个都没有荆轲刺秦那样的影响力。何者?仅仅是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秦王,荆轲刺秦的故事,就被人津津乐道,盛传不衰了。


  这就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先例,刺杀那些名声显赫的人物,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名垂不朽。


  我沿着燕长城的遗址逆风而行,朔风从阴山那边吹来,凛冽刺骨,地上的积雪被风扬起,撒向空中,飘落在荒野与树林里,就像那时候飘散在易水河畔的击筑声。燕赵风骨,说的是燕赵的风貌,也说的是燕赵的人。


  这里的人,将荆轲看作是英雄,将荆轲刺秦,看成是反抗暴政,有除暴安良的意思。以弱小抗击强大,本身就是一个煽情的故事,更何况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这是一个视冒险为英雄的族群。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抱着必死的决心一去不回头,如何不让人泪流满面,如何不让人扼腕叹息。


  荆轲被司马迁写进了他的《史记》里,当做英雄。尔后几千年间,“荆轲刺秦”就被演绎成了各种版本的故事,戏剧,被传颂,被歌颂。而秦王嬴政,就成了最恶的那一个,就像司马迁笔下的汉高祖刘邦。功过是非,没人关注,也没有人愿意去关注。


  荆轲刺秦,以暴力手段企图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却没有人问一问这样做的本质是什么,后果是什么。人们似乎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戏剧性。有戏剧性的故事,往往都注定悲情。悲情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本身就是悲哀。


  忽然想起了宋代刘克庄的一首诗:“把袖谋几售,开图计忽穷。空遗千古恨,不中祖龙胸。”“不中祖龙胸”就“空遗千古恨”么?


  阴河水缓缓流淌着,绕过那座承载着燕长城废墟的山峰,远去了。寒风里,泛出冷冷的光来,闪闪烁烁,就像荆轲眼里的那条易水。那些故事,也在寒风中,飘飘渺渺,却不曾消失。


  就像眼前的河流,断断续续,但却一直都在。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3-6-13 10:35 | 只看该作者
在历史面前,尤其一个政权面对另一个政权的吞噬都不会坐以待毙,必须做出一些动作了,荆轲刺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视为无奈之举,,在易水送别唱的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生死都决定了,最后不过尽点人事罢了,不至于国去家亡而心存遗憾,所以荆轲刺秦主旨在于燕主我做了,做了,失败了也就无愧于心。
3#
发表于 2023-6-13 10:53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3-6-13 10:35
在历史面前,尤其一个政权面对另一个政权的吞噬都不会坐以待毙,必须做出一些动作了,荆轲刺秦明知不可为而 ...

这个点评合我心。
4#
发表于 2023-6-13 10:55 | 只看该作者
站在历史的高度,发今日之概叹,气活祖宗也。;P
5#
发表于 2023-6-13 22:47 | 只看该作者
荆轲轻生死而重道义,而这个道义在历史潮流中却轻之又轻。
6#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16:31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3-6-13 10:35
在历史面前,尤其一个政权面对另一个政权的吞噬都不会坐以待毙,必须做出一些动作了,荆轲刺秦明知不可为而 ...

喻版此评,颇有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
7#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16:32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3-6-13 10:55
站在历史的高度,发今日之概叹,气活祖宗也。

我等说史,就是一发今日之感慨。
谢谢梦儿。
8#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16:3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6-13 22:47
荆轲轻生死而重道义,而这个道义在历史潮流中却轻之又轻。

是啊,在当时多么重要的人物,放在历史去看,都是一粒尘埃。
9#
发表于 2023-6-14 16:44 | 只看该作者
有这么多的想法,足以道哉了。荆轲被大家绑架了,不得不去,明知不能成功,但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就是那时士的选择吧。
10#
发表于 2023-6-15 10:01 | 只看该作者
以卵击石是一种悲壮,螳臂当车是一种壮烈,荆轲刺秦的意义就在于刺不中。
如果成功了,那就什么英雄主义都没了。
11#
发表于 2023-6-16 10:36 | 只看该作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英雄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4 13:22 , Processed in 0.04834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