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祖国传统医学致敬之书
——读春桃长篇非虚构《国医》手记
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合肥市作协副主席春桃新著长篇非虚构《国医》,于2023年7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至11月已经重印7次,可见该书出版后受到的欢迎程度非常的高,这是近年来出版界极其少见的书热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部书的选题极大的契合了当下阅读群体的心理。
作者春桃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从事医务、文秘工作多年,1987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民间包公》《失忆的龙河口》《南下北上求学记》《寻找大别山》等600余万字。《国医》是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更是一部反思中医百年坎坷历史、为中医振兴发展鼓与呼地作品。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陈万举,是清末名医巢渭芳再传弟子、针灸大师承淡安的门生,自1938年起坐堂行医76载,出道以来,攻克大量的疑难杂症,救治病人数十万人,亲历并见证了中医的重要发展过程。他自己到老眼不花,牙不掉,头发半百,96岁无疾而终。
春桃历时八年,以“儿媳”的便利身份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全书把老中医陈万举的生活轨迹作为叙述线索,讲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传奇人生,探索中医的奇迹,再现了近百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坎坷多变的兴衰史。此书语言生动,事例鲜活,开掘深刻,直面现实,启人思索,是纪实文学一部中难得的佳作。本书33.8万多字、十二个章节,笔者从阅读过程中采撷了部分精彩而引人深思的内容,在此和爱好阅读的朋友共享。
写作《国医》的缘起,作者在序《天意》中做了说明。1993年春节后的第一天,春桃从她的成长地江西省萍乡到安徽蚌埠拜见公公,那年公公陈万举已是75岁的老人,但头发乌黑、脸膛红润、腰板笔直、风度翩翩。得知陈万举的传奇式从医经历,春桃于2013年着手整理老人遗物中的医书、资料和专业技术总结,至2019年9月初完成此书的初稿,目的是向伟大的祖国传统医学致敬。引言《淮河在这里打了一个弯》,介绍陈万举的出生地:裔家湾陈家大屋,时间:民国七年(1918年)七月十五日,农历中元节。此年,陈家在此地繁衍生息逾三百年。从第一章《名师出高徒》至第十二章《亦喜亦忧话中医》,春桃以质朴的文笔和诸多的细节故事,娓娓道来地讲述陈万举的中医从业之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并由衷地对像陈万举这样的祖国中医真诚地敬仰。
1923年的春天,陈万举的大嫂在家生孩子因胎位不正导致难产身亡;父亲陈广义木匠出身,却有常年咳嗽的老毛病,导致肺丧失呼吸功能;陈万举打小身子弱,时不时会发烧;父亲去世后,二姐出嫁,家庭的变故和现状,对他的内心的触动很大。十七岁那年,陈万举决定:“我要当一个医生”。次年,1935年孟春,陈万举到临近的大岗集拜开诊所的朱复初为师。在得知师父是中医的经方派后,接触到中国针灸研究社承淡安编写的《中国针灸治疗学》教材,花了两年时间自学针灸社寄来的关于内经、诊断、经络施穴和针灸学等资料,为复兴祖国针灸事业做出积极的努力。1937年8月,蚌埠受到日本飞机轰炸袭击,陈万举机缘巧合遇到蚌埠市中医工会的会长宋立人。宋立人的师父是给慈禧太后治过病的孟河中医代表巢渭芳,和民国时期山阳医林高手赵小楼,他们令世人称道的分别是内科和儿科。陈万举由此开始第二次学徒生涯,系统钻研战国时期诞生的《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论》等医学经典。
从第二章《万病一针》起讲述陈万举的从医之路。1938年,陈万举的诊所开张后,成功救治了罕见的重危病。患者三天前突然头痛欲裂,送来时昏迷不醒。陈万举了解清楚发病情况后,分析病症成因,在病人尚存一线生机时知难而上,以银针刺扎合谷穴无效之余,采取通过尿道给病人补阳之法,几盅姜汁被吸光后,患者终于苏醒,再经过服药和食补,一周后患者病痛全部消失。此前,他用轱辘车治好了余八的疝气病。他到永安学医的第二年,淮河发大水造成水患,引发当地病疫,陈万举采取针灸救治了无数“霍乱”病人,由此名声越来越响。
第三章《百人坐堂》中讲述,1948年8月陈万举将诊所迁到蚌埠的太平街,起名“永生堂”。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后,陈万举诊所更名“陈万举中医诊所”。在蚌埠市卫生局举办的中医进修班,陈万举也参加了培训,从医之路发生了改变。在第四章《仁心仁术》,陈万举全身心投入胜利卫生所的工作。某日,一小伙找陈万举“求救”。陈万举发现对方舌心嫩红少苔,眼角皮色发暗,询问得知病人常常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情绪特别悲观;饭后脘腹胀满,少气懒言,肢体倦怠,心烦意燥,诊断为典型的抑郁症,特采取以“笑”之法施治,并开出“五言诗”药方:咧嘴腮含笑,睁眼喜眉梢,深吸一口气,气往脸上调。两月后,病人愈后专程致谢。另一位女病人的头痛病,陈万举又采取“哭”之法施治,事由是:陈万举了解病人的病因是儿子赌博输钱,同赢家发生争执菜刀砍人致死,被判处死刑处决。病症是:急火攻心、心火上泛,久居脑涎,造成剧痛,引起头脸肿胀。陈万举突发奇想,让病人到荒郊野外放声大“哭”,并开几味益气补血中药,七天后病情明显好转。而且,他对小儿破伤风的诊治之“奇”法也被当地人广为传颂。
第五章《高光时刻》讲述陈万举的治病之“奇”的故事。1958年初冬,陈万举接诊同村名叫李德森,小时说话有些结巴,18岁那年因故被父亲照脸一巴掌,气得在家躺了两天两夜后彻底结巴,如今二十五岁,家人为此焦虑不堪。陈万举发现小伙脸色暗,鼻子不亮,脾胃功能弱;舌苔泛白,中气不足。结合成因确认是失语症,病根在肾虚,又引起脾胃失调,根是“结巴”导致的自卑。通过把脉,得出结论这种“哑”能治。他“三管”齐下:用针灸打通经络;以药力发动中气鼓动声带发声;开口锻炼。经过两个疗程,“哑巴”果然开口说话,一夜之间,陈万举成了当地的 “新闻人物”。之后,省卫生厅借调陈万举专门给聋哑学校的学生治病,治愈率为同行中最高。此后,陈万举还在上海参加国家卫生部举办的“中医内科专修班”,医术更是精进。
第六章《多事之秋》讲述陈万举创造的“走路法”,被他取名为“鸟意行走法”,这是其长达数十年健身研究的经验结晶。由于家庭成分“富农”的原因,陈万举培训结束未得到“重用”,尤其是中医的术语被列入“四旧”后,使他感到巨大的不安,然而令他欣慰的是,他还可以继续治病救人。1978年以后,陈万举迎来了“第二人生”(第七章)。年逾花甲的他被分配到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病人多为疑难杂症,且多是慕名而来的。1983年秋,陈万举凭借《上海中医学院结业证书》获评高级职称,并开始在《蚌埠日报》登载介绍医学常识的文章。第八章《多彩的黄昏》,讲述陈万举在用中医救治“癌症”病人的故事,特别是患者还是自己的女婿和女儿。陈万举得知在西医和“化疗”效果甚微的情况下,翻阅大量医书,几经斟酌,为女儿陈桂荣开出由二十八味药组成的药方,既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消肿瘤药,也有养心安神改善身体素质的益补药,一个月后去医院复查病情稳定,后又新配一个月的药,几个疗程下来奇迹出现——女儿基本康复。之后,每吃两月药停一月,坚持两年陈桂荣已与常人无异。1987年,70岁的陈万举退休后被返聘医院,两年后才正式离职离岗,之后,他着手总结一些益寿健身法,如《巧开幽门顺气法》等暑湿篇在当地报纸连载,后来,引起药厂主意,还特意找上门来要合作生产他的“灵丹妙药”,但因诸多原因而未能如愿。
第十章《绝活》讲述陈万举退而不休治病救人的典型事例。2006年,虚岁九十的陈万举的妻子崔新如去世,他的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开始整理自己的从医经验,对当年的医案重新修订。期间,救治多例癌症患者。其一是保姆同村的四十岁的农民夏立国患肝癌晚期,陈万举从自然辩证法入手,为病人开具了有二十九味药的处方。三个疗程的药吃完后,病人不再来,还亲自上门寻找,在得知其经济困难后告知偏方,还免费提供药品。另一个是怀远县打工妹李雪,得干血痨,陈万举从“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兼治脾胃”入手配药,三个阶段让病人得到康复。
至于第十一章《上医治未病之病》和第十二章《亦喜亦忧话中医》,在讲述陈万举的经历过程中,穿插中医的治病之法和中医医理,使得深奥的传统中医易于广大读者理解。当然,也从另一侧面表明,像陈万举这样的老中医在治病救人的生涯中,不仅治病救人为己任,还心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和发扬光大心怀忧虑,而且做着诸多努力。老一辈中医人治学严谨和救死扶伤的人格精神很值得后辈们尊重,并成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极大动力。
因而,笔者认为陈万举是祖国传统老中医的代表,其从医经历也是众多老中医从医经历的缩影,有着不可忽视的典型性和时代性。作家春桃所著的这部《国医》,也很值得更多读者深入阅读,并从中汲取到丰沛的精神力量。在此,笔者也呼吁更多有识之士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地为弘扬传统中医学做出不懈的努力,让祖国中医技艺传承得自此更加久远,以至“百世流芳,万代兴盛”,且造福全人类。借此机会,也衷心祝福祖国的传统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