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24-5-16 10:40 编辑
古籍中的家乡——朱孟震
朱孟震是我的家乡荷浦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新干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的主要成就,不仅停留在古代仕人追求的所谓“仕途一时荣”,更体现为历代文人孜孜以求的“文章千古在”。
在明朝中后期的政坛上,朱孟震为官近二十四年,履历丰富,历任重庆知府、河南兵备副使、陕西副使、山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贵州左布政使、顺天府尹、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等职,足迹遍天下。在文坛上,他与复古派“后七子”互动密切,与吴国伦、张佳胤、王世懋诸人多有诗文唱和,被视为复古派的拥趸;其文坛影响随其辗转各地的仕宦生涯而不断变化,其中,隆万年间,与陈芹、盛时泰、魏学礼、莫是龙等数十人结金陵青溪诗社,名震一时。
朱孟震一生著作丰富,有《秉器集》八卷,还有《河上楮谈》、《汾上续谈》、《浣水续谈》、《游宦余谈》及《玉笥诗谈》等多种笔记,或记载旧闻轶事、或评论诗文、或考证典籍,喜欢谈论神怪。这些著述为后世学者进行历史、文化、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治版《新淦县志》有朱孟震本人的小传,也有其父朱瓒的小传,细读这些传记文字,可以大略梳理其家世和生平事迹。
孟震的曾祖是朱显隆,祖父名叫朱朴,字熙纯。父亲朱瓒,字尧献,别号墨泉。因为家里穷,朱瓒十七岁才开始学习。嘉靖十三年(1534)朱瓒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第二年参加工作,任江苏徐州睢宁教谕,后改武昌府、应天府教授。从记载来看,朱瓒从事教育事业很有一套,约礼博文,能够引领一方学风,武昌人们为了纪念他,专门把他修建的一段湖堤叫“朱公堤”。由于教育工作抓得好,朱瓒又先后转任山东武城县令,湖南麻阳县令。麻阳是苗民聚集区,经常发生叛乱,朱瓒为了保境安民,带领群众奋起平乱,建了一座“与存楼”,表示誓死守卫的决心。
父亲朱瓒的文武兼修,重视教育,必然给朱孟震带来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县志上说他“天资敏断,学问优长,津津以诗家自命”,说明朱孟震从小就有文学天赋,底子很好。他的主要作品在诗歌和散文领域,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也是《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他的作品并得以传之于世的主要原因。
各种资料对朱孟震的生卒年都没有确切记载,从其活动来看,他大约生于1534年,卒于1593年,字秉器,号明红。隆庆二年(1568),朱孟震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
朱孟震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出任重庆府时,“接济饷千余缗”,时人称其清廉。任职潼关期间,时值歉收,除向流徙而来的灾民施粥、发放粮食,还在春天播种时期,以自己的薪俸购买粟种发放给灾民。担任四川按察使期间,因四川人民苦于采办,奏请罢免三分之一大型土木工程,并且平定川西叛军。贵州左辖宣慰安国亨“素来狂悍,为边患”,朱孟震任职贵州期间恩威并施,国亨大惧,边患除。
宦海沉浮,朱孟震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弹劾,在日渐腐朽的明朝中后期就更加坎坷。也许是倦于官场,也许是天性使然,朱孟震在公务闲暇,写出了大量著作。他的作品几乎无所不包,政治、文学、山川、地理、民族、风俗乃至花草树木等等。他通过写作“述先哲之旧闻、综同人之丽句”,有人评论他“有宏博绝丽之学,而又有经纶开济之才”。朱孟震在著述中成就了另一个自己。
以现在的眼光看,朱孟震虽非广为人知的大家,影响也相对有限,但在明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依然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欣喜地看到,目前很多学术专著中都有对朱孟震作品的援引。对新干而言,挖掘整理朱孟震的文化遗产,正当其时且非常必要。
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一月,朱孟震上书请归新淦,两年后,朝廷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诏令到达新淦时,朱孟震已经病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