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低薪养贪:大明优待士大夫的积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3 1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老庄主 于 2024-6-4 15:13 编辑

大明朝科举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大约300人。平均来说,每年录取100人,如果中进士后还能活25年,那明朝一般情况下全国会有2500名进士。
举人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大一些的省如南直隶,每科录120130,小一些的省,比如说江西省每年录取90人。大明朝有13个行省,每科大概有1300左右的举人。
再多算一些平均下来每年大概有500举人吧。如果中举之后平均活30年的话,那明朝通常会有15000举人。
秀才人数不好估算,但通常每次乡试都有2000人,考虑到一部分人没资格参与乡试,那平均下来一个省应该有5000人,13个省再算上其它地方大约会有70000人。
如此,进士免税的田地为2500x2000500万亩;举人免税15000x400600万亩;秀才免税7万80560万亩;总计500万+600万+560万1660万亩。
大明朝大概有9亿亩的耕地,士绅们占其中有1660万亩,占所有耕地的54份之一强。如果士绅们没有刻意偷税的话,这点田地其实不会对大明朝政府构成任何冲击的。
只是这些人,一句皇权与仕大夫共治天下,变成完全免税了。
历史上有的朝代都有社会工资定得低的问题,但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可以和明朝相比。明朝官员的正式俸禄是历史上制定的最低的,很多地方官员很难靠俸禄来维持基本生活,而高级官员也不可能仅靠官俸就能保证其豪华奢侈生活的欲望。
大明俸禄是以品级制度为基础,共分为九品十八级,实行年俸、月俸双轨制。明太祖在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的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当时的七品知县,每年的的俸禄是90石大米,八、九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科级干部,每年是60石大米,他们的官服和到异地赴任的路途费用都是由自己负责,朝廷不给予报销;请的师爷之类的人员也是自己承担其薪酬;对上级的迎来送往经费也是自行想法,不可以由公费报销;还有妻儿老小一家人的生活需要开销。
如本朝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清官,那就是海瑞。海瑞在为官期间,为自己制定了很高的道德规范和为政标准。他不畏权贵,也不畏死,为民请命,革弊兴利;他奉公守法,从不收别人的红包,是一个廉洁的官吏,他成为了这个时代体制内的一股清流。
有时候,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以至于有一天海瑞去菜场买了二斤肉为母亲贺寿,结果却成了坊间的头条新闻,被载入了明史。明朝当时的地方官员俸禄还不够养活自己的家人,像海瑞这种清廉的官员,穷到连肉都吃不起了。他死的时候,身边只有几件旧衣物、银子八两,这些钱物还不够办丧事,最后他的棺材钱还是同僚和朋友们捐助的。
官员俸禄如此之低,由于物价的上涨,购买力大幅下降,这些俸禄远远不能满足官员们的开销,上要养老,下要育小,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一大家子人怎么养活,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工资太少,导致很多官员入不敷出,这时候他们就陷入了制度性的陷阱,以权谋私,严重影响明代政治生态,造成贪腐之风盛行。
明朝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低薪养官的政策,像七、八品之类的官员,一年就几十两那生活就是太清苦了。
大明朝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官员定这么少的俸禄呢?这主要是源于朱元璋时期,就对大明官员的工资做了超低的安排。
太祖朱元璋治国严谨,对官员薪资要求极其严苛,加上他出身寒微,个人生活节俭,这也影响了他对官员俸禄标准的制定。明朝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实际上也是与朱元璋制定的官员低薪制度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俸禄体系导致了官员走歪门邪道,有的不惜以身试法。诸如通过“三节”、”两寿”收取红包或其他灰色收入,甚至是贪污受贿,形成不收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枉法办事的官场乱象。
当然,官员还是可以享受一些福利,主要是可以豁免纳税和服兵役,这是明朝官员的重要待遇之一,以至于当时很多官员都去买田购地,通过这种方式理财,达到逃避赋税的目的。
既然明朝基层官员收入那么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争相拥挤进入这个体制?这是因为,虽然官员名义上的俸禄不高,但实际上福利待遇还是十分丰厚的,而官员又是铁饭碗;再就是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和市场要素还不成熟,可以从业谋生的渠道狭窄。所以发奋读书,争取金榜题名,来成为官僚集团的一员,仍然是当时读书人的终身追求。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官僚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巨型畸形集团,他们己成为这个国家身上巨型吸血鬼。
2#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7:55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在大明朝初期的时候,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以及发生饥荒的时候,赈济灾民没有任何问题,而到了明末就不行了呢
难道是因为明初的经济比明末更发达,明朝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经济处于不断衰退中这显然背离了事实。
米柱手上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大明的经济,越到后期,就越繁荣发达。
万历时期,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发达,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明初与之相比,望尘莫及。即便在连续发生了自然灾害的万历后期,尽管相对于万历初期,经济有所衰退,但在总体上,远远高于明初,则是不成问题的。经济是更繁荣了,生产力是更发达了,而国家的财政,却是更加困难了,这是什么道理
大明初期到末期的赋税收入,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那么,明朝末期的财政困难,自然是因为国家的赋税,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了。收入基本不变,开支却随着人口的增多,而不得不增多,这样当然就造成了困难,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还有一点,如果说赋税收入,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那么至少每个人感觉到的税收压力,应该远远低于明初吧可为什么反而明朝末期,到处都是一片对赋税过高的抱怨,到处都是叫苦连天的声音呢
如果说,是后来增加的军饷,或者额外的加派过多,这也不通。要知道,明成祖时期,修建紫禁城、营建武当山建筑群、郑和七下西洋、五十万大军五次北伐蒙古、几十万大军屡次南征越南,这几个事件,随便单独拿出一项来,所造成的财政开支,就远远高于崇祯时期所有的赋税收入、辽饷剿饷练饷的加派,以及地方上额外的加派的总和。
但为什么明成祖时期,百姓对负担虽有一定抱怨,总体上却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社会保持安定,而到了明末,增加赋税,造成的反对声音,会这么巨大
大明的税收过低,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
大明的税收,几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实际上是在不断减少,农业税减少,商业税减少的更多。
明代晚期,人们对任何一次增税的行为,都叫苦连天,以致于当政府试图增加赋税时,阻力重重。
纵观明初至正统年间,明朝税收大致在1500至2200万两,土木堡之变,中央政府军战力严重不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心无力,地方官员武将开始圈占土地,军户逃亡严重,军事中心由中央变为边防军,正德年间税收只有600至800万两,到嘉靖年间北方和南方同时遭到攻击,税收更低,全年税收不会超过400万,并且边防军开始出现拖响,军力严重下降,无法抵御蒙古军队。
隆庆年间,俺答封贡,北方安定,税收有所增加,万历张居正改革,国库年余400万,以后两朝稳定发展,崇祯时期内忧外患,财政出现赤字,加派三响,税收在800至1000万,但是全国的土地多半在官绅手中,很少一部分农民承担了全国的税收,使得这些农民相继破产,加入流贼,加速明王朝的灭亡。
米柱调查了大量的文案和数据,调出了大明历年历代收入的明细,画出了一张曲图,这一张曲图令人一目了然。
就是朱由校也看得明白,他不禁疑问“为何二百年前,大明岁入可达上千万之巨,而现在,反而越来越少?成祖之年,动辄打仗,大搞建设,还有剩余,而今之世,国家居然无法调动二十万以上的军队?”面对这严峻的问题,连他这头脑简单的人都明白了然,更不用说朝中诸公。
赵南星道“国朝之初,宗室人口不过几百人,而今之世,人口多达数十年,俸禄极高,又免税,国家收入自然极少。”
宗室开支确是大财政一大难题,但绝对不是主要的。
孙承宗道“赵相公!本官就不问你,现今宗室有多少人?每年开支有多少,拥免税田亩多少?如果赵相公想知道,随时可以来户部查,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赵南星脸上一红,他说道“新税法与宗祖家法有极多冲突之处。”这年头,一句祖宗家法可以挡住许多问题,与祖宗家法有违,就是不行。
孙承宗道“有冲突?没有呀!新税法中,没有一条是新增加的,相反是尊从祖宗家法之训,重拾祖宗荣耀,太祖为何规定进士、举人、秀才的免税田亩?因为即使有功名在身,也对国家是负有责任的,但是到了后来,变成了全免,这才是有人为了一己私利,公然违抗扭曲祖法,以致国家财政收入日蹙,入不敷用,国势一日不如一日,重新丈量田亩,清点田册,征收商税,在所必行。”
韩爌嘿然道“孙大人身为翰林学士出身,却一味导君逐财,与民争利,这是为人臣所为?”
孙承宗道“本官身为计相,所做者,是用尽一切之手段,为大明开源节流,本官不像韩大人,解决财政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请开内帑。”
韩爌怒道“你!作为一翰林学士,汝只知一味媚上,是何道理。”
3#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8:07 | 只看该作者
用米柱的话,那一千万流到那里去了?流到那里去,大宝就属于那里,先皇有言:“内帑在则大明在。”帝王之术基本在于平衡,他们用国库平衡天下,内帑则平衡国库和朝廷,一旦失衡,那就皇权不在之时,内帑不过三四百万,那一千多万,流到那里去了。
朱由校看着群臣争论,觉得有些累了,这些东林君子,开口闭口,仁义道德,不屑曰利,仿佛曰利都是污了耳朵,自坠身份,但是争起利润来,他们丝毫不口软,每一次加税加赋,这都千难万难。
大明赋税之低,为历代最低,一直是藏富于民,休养生养,但二百年下来,民没有富,富的倒是广大的官商利益集团。
大明商业基本没有,皇祖父派人去收商税,尽入内帑,又被这些人恶毒攻击说贪钱,说与民争利,明明是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装作大仁大义,为天下万民而抗争。
现在直接指向他们了,不向百姓加税,向官员加税了,他们还是这样,又像是小丑一样跳出来,拿什么祖宗家法说事,拿什么仁义道德说事,其实就是一个小丑,拼命为自己挣钱的小丑。
海瑞是这个时代官员的道德标杆,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以海瑞的标准要求自已,只会以海瑞的标准要求别人,用米柱的话,应该是用圣人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标准要求自己,东林党就是这么一群人。
朱由校突然道:“海瑞先生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世人赞曰: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然刚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为何?”
皇帝这么一问,大家都不好说了,海瑞为天下第一清官,却屡受排挤,连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他是一个刚直之人,但却不是做官的人,没有一个官员愿意这么所以正人君子,反成异类,备受排挤,大家不敢言语了。
米柱道:“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他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他的丧事,看见他的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朱由校道:“传旨!追封海瑞为太子太师,谥字文忠!着海南知府建庙以纪念之。”
一代名臣,生前死后都为天下人所景仰,但是朝廷谥号却是如此寒酸,可见其处境的艰难。
许多官场中人把海瑞视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那种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宛若污水横流中的一脉清泉,也让他为官场所不容,但其人格魅力,却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景仰,米柱抢先道:“谢主隆恩。”海瑞儿女俱早夭,无人继承香火,官方立庙以纪念之,再合适不过。
朱由校冷晒道:“若果海文忠公在世,断无为只有2000亩免税田而抱怨朝廷恩德太浅。”
朱由校的话,说得大伙儿面红耳赤,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之点头,他们担心一旦点头,必为千万读书人所指,遗臭万年了。
新税法的推行,离不开朝廷六部和内阁的支持,即使朝廷支持了,还是必须获得天下各地抚督和布政使司的支持,没有这些大佬的支持,新税法就是一句空话。
4#
发表于 2024-6-8 16:25 | 只看该作者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官僚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巨型畸形集团,他们己成为这个国家身上巨型吸血鬼      今天何尝不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09:38 , Processed in 0.0577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