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5-1-10 09:51 编辑
朴素的诗行泛着人格的光芒 ——读波眠诗集《败草集》
新年刚至,地处西北一隅西和县的现实主义诗人波眠的诗集《败草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发行,为甘肃诗坛再添一抹令人欣喜的亮色——这大概是甘肃诗坛唯一被天津这家著名出版社推出的诗集。
久有诗名的波眠,20世纪80年代步入诗坛,数十年来在《诗刊》《飞天》等重要纸刊频频亮相,先后出版了诗集《黄雪地带》《黑树上的花色》《波眠乡村诗选》,评论集《泥土之美》,童诗集《最好的奖品》,斩获黄河文学奖、《诗刊》优秀诗集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奖项,是甘肃乃至中国诗人中的翘楚,尤其以故乡元素为主的乡土诗而影响广布。
波眠的诗集《败草集》,包括“水与土”“泥与草”“花与蜜”“月与风”等四辑,收录诗歌130首、散文诗6组章,是波眠近年来陆续创作和发表的作品精选集,命名为“败草集”实乃为自谦之词。波眠20世纪60年代末生于西和县马元镇,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尽管后来从乡镇文化站调进县文化馆工作,价值伦理认识和情感积累大多还是来源于乡村岁月和往昔经历,依然保持着对大地上安身立命的父老乡亲的观照,对他们的坚韧、勤劳、憨厚、善良和苦乐等给予更多的尊重,也对他们的艰辛、不幸、无助和哀伤给予更多的体察,更对他们深入骨髓血脉的道德品质、家园意识和土地情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因而他的诗歌不仅有关于农耕的“描摹与记忆”,还有当下社会现实的“感伤与叹喟”,更有人类生存境遇的“忧患与哀愁”。当然,也有关于地域水土、自然山色肌体内蕴的“探求与感悟”,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诗歌底色与蕴含质地——这是波眠诗歌不同于“他者”较清晰的“辨识度”。
第一辑“水与土”收录诗歌33首。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波眠的诗歌以精短为主,很少见超过20行的诗歌。这一辑中唯一的一首长诗《乡村之歌》也仅有50行,观名即知是关于故乡的诗歌,可谓是一曲注解浓郁乡愁的挽歌,尤其对乡村农事和事物的烛照,呈现出熟稔而朴素的味道。“村子背后空旷的操场上\鸟儿在空中熙来攘往\风恣肆地吹\草场像凉在地上的绿毛毯\燕子来回往复\像两只紫色的夜光杯在空中轻轻相碰\黑背鸦在空中撑开翅膀\仿佛坐在风做的木椅上”(《乡村之歌》),构绘出一幅亲切而熟悉的乡村风景画。在诗歌中,波眠更多关注在故乡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的事物,如“野棉花、蒹葭、野蒿、柳条、马桑、椿树”等植物,“灰喜鹊、小马驹、燕子”等动物,以及“草垛、晒场、白菜、卷心菜、磨坊、玉米、洋芋、麦地、麦垛、马槽”等与农民生活休戚相关的事物,不仅贴近农村生活的细部,而且贴近农民的劳作本相,是真正与土地、农民和农村同频共振的“乡土诗”。“雨”是波眠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一辑中有3首,情态却截然不同,如“昨夜的雨\是一台疯狂的打浆机\玉米 洋芋 一夜被绞碎\早晨的麦地里才拔掉雨的钢叉\石头在寂静趔趄之后\全压在河沟的断裂处”(《昨夜的雨》),呈现出“雨”给庄稼造成的令人心痛到惨不忍睹的景象——这也是他的诗歌多关注现实的例证。当然,波眠的诗歌也有温情的元素,这一辑中与“月亮”有关的诗有5首,从多个角度描摹“月亮”之美,如:“月亮像一只岩羊\站在悬崖上\悬崖太陡峭\\夜深了 它找不见下山的路\就只好卧在草丛中\等待天明”(《月亮像一只岩羊》)就很别致。而“在这无比辽阔的夜晚\像一株干净的玉兰树\开满了层层叠叠的芳唇”(《月亮像一个睡足的人》)却是另一种景象,特别是“她是我的佛阁\我是她云游的醉僧”(《月亮是我的佛阁》)中的“月亮”意象,已经上升到哲思与禅理的高度,再表明波眠生发诗意的能力不同凡响。
第二辑“泥与草”收录诗歌63首,也是收录诗歌数量最多的一辑。“故乡”依然是这部分诗歌重要的抒情对象,因为他这样直言:“这块曾经生养我的土地\是最适合我轰然倒下的地方”(《故乡》),可以感知他对“故乡”的情义到底有多深沉。于是,他不止一次地“回到村庄”——这个给他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地方,即使进入城市生活之后,他也采取“回到村庄”的方式对“故乡”凝目与反观——这种精神还乡不仅抚慰焦躁不安的灵魂,还能理疗难以融入市井生活和与城市喧嚣嘈杂格格不入的乡愁顽疾。“让我在秋收时节回到自己的村庄\让我燥热的身体也透心地凉\让我咬开这被衣袖擦干净的苹果\让邻居葱花的香味邀请我\让我在秋收冬藏的老屋子里\回敬他们一杯\\让紫花苜蓿喂肥我们的马\让红月在铁青的黑树上摇晃\让第一碗饭端给换麦种的人来吃\咱们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回到村庄》),诗中的景象是诗人至今记忆犹新且难以剪除的“眷恋”,属于浓郁且根深蒂固的“乡愁”,而“回敬他们一杯”是感恩情愫的表露,末尾的“咱们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的表白,折射出他对村人的友善,以及故乡邻里和睦、和谐相处的良好人际关系——这一定是诗人对故乡念念不忘的根源。波眠在关注“故乡”之余,也关注在“故乡”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油菜、木耳、雀巢、嘎鸭、荞麦、玉米地、死羊羔、蕨麻猪、半夏、土豆”等事物。在诗歌中,更多传达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如:“虽然撂荒了\荞麦还是在长一些\绽开那些粉嫩的花儿\以备酿蜜的蜂群\和无处讨食的野鹊\急需时所用”(《一块荞麦地》),故乡犹如“荞麦地”一样宽容厚道,即使自身已经显出凋敝与衰败,依然固守着源自本性的慷慨和无私,这种奉献精神每个“故乡人”同样具备。波眠的悲悯体现在对弱者、底层群体,以及受难对象的关切上,如:“她俩是泥洼中水淋淋的两块磁铁\吸附更多的废旧铁钉、铁片之类\\背篼里的铁让她俩弯曲\步履缓慢而沉重\但又十分满足”(《两个捡废铁的妇人》),关注的是“捡废铁妇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窘态,以及隐含在诗行后的对她俩吃苦耐劳、坚韧乐观品质的敬重。故乡“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现象,也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弦:“比门锁还低的小女孩\她的手一直捏在木门的锁上\我问 你妈妈呢\她摇了摇头\接着又像那把锁一样紧闭”(《门锁下的小女孩》),其中隐含了太多社会深层次的因素,这也是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越来越突出且很棘手的矛盾。这种具有真情流露的诗歌还有不少,从多个方面显出波眠作为诗人的价值向度,以及多年对诗歌主题把握始终如一的抒写追求。
第三辑“花与蜜”收录诗歌34首。这部分诗歌的关注焦点,从“故乡事”转向“故乡人”,尤其是关注与自己有血脉关系的亲属。若是从观察视域的广度而言,则是从全景式转向特写式、以“面”到“点”,这样利于更深刻的洞察和更有深度的揭示,放大诗歌为“他者”代言、为“他者”发声的功能。在诗歌中,波眠通过“回乡”的方式,与“故乡人”邂逅并倾心交谈,心如明镜地认为:“过去回马元是小事\现在回马元是一桩大事\耽误不得\耽误了\马元的弯弯路\就像蛇一样在我心里盘曲……我很在乎这地方人的品头论足”(《马元镇》),在“故乡人”面前他谦恭而卑微,才不至于被父老乡亲指责唾骂。对“父亲”的爱戴,波眠表达道:“你是火盆式的人\一家人多年习惯围着你坐开\温暖惬意地松垮\死心塌地任你数落赏赐”(《父亲》),父亲的“主心骨”地位,父亲的威严,父亲的关爱,使得他对父亲的怀念感人至深:“我是获取温暖最多的一个\现在也是最寒凉的一个”(《父亲》),以“温暖”与“寒凉”的对比反衬对父亲“不在了”的哀痛与悲戚。他对“二叔”的感激这样言说:“微驼的背曾背大了我\又背大了我的孩子\\现在我远\我的孩子更远\\我放下好多事\这件事一直难以放下”(《二叔墓志铭》),隐含了太多难以当面表达感恩且深铭于心的歉疚。他对“大姐”的感激通过“从新疆摘棉花返回的大姐\把一袋雪白的棉花\放在我家略显灰旧的院落\她不肯去我家的屋里\只在屋檐下坐了一会儿”(《大姐的棉花》)的场景,诠释大姐对姊妹和“我”的关爱,“我”也深深懂得并珍惜源自“大姐”的亲情:“多少金银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她送的棉花\我在礼单上密密麻麻地记了一夜”(《大姐的棉花》)。对“晚辈”,波眠又多了循循诱导式的教诲和语重心长地劝导,尤其对“玄儿”的赠言:“你必须是一张现实主义的犁\在尘世的荆棘中小心地耕耘\一时的光环\最容易成为后现代的瘪籽”(《寄玄儿》),把如何做人处事的箴言和盘托出。此外,还有对“大舅、花四娘、表弟、木匠兄弟、牧羊女、巧妹”等“故乡人”的观照。
第四辑“月与风”收录的是散文诗。这部分作品所占篇幅较少,但文本的蕴含与容量反而更大。从主题而言,这几组散文诗观照的对象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却在写法上避开常规描摹旖旎之态、构绘山水之秀和叙述民风之奇的窠臼,而是以殊异的切入角度、深层次的感悟给予另辟蹊径地展示,其敏锐性、独特性和深刻性等得到较为妥帖的彰显。这类主题的诗歌前三辑中也有不少,为了论述便利特意没有涉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在感悟写作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汲取到关于哲学的意绪,使得艺术的层界得到更大提升。在《鹅嫚沟的碎片》20章散文诗中,波眠妙语连珠、字字珠玑,不但诗句灵动隽永,而且清幽而壮阔、妙悟哲思涤荡,把诗歌的意境营造得空灵而深邃,尤其善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让“鹅嫚沟”充满诗情画意,如:“每一处碧潭都是酿酒师,水沫像酒花一样泛起”,品尝如此美景怎能不“沉醉不知归路”呢?“我愿意相信一只胡蜂就是这里的主人,悬瀑是它的布匹,池水是它的邻居,杉树是它的高地,月亮是它的明灯”,一连贯的“比喻”生动形象、恰切传神,也发挥出“排比”营造气势、铺排宏阔之效。特别是,“请尊重每一块石头的方向,请尊重每一棵草的去留,请尊重水渠边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礼赞之余,也告诫人们敬畏自然,不要过度“人为”破坏自然秩序和生态之美。《晚霞湖十帖》《篝火与幽谷》《比翼与蜗居》也各美其美。唯一不同的《风中的草屑》,以30首的阵容观照“故乡”和在故乡土地上生活的事物和父老乡亲,映射出的诗意和韵味是清芬的“独一味”,如:“腿骨像一截风化了的草船,容易扎上风的箭镞”;“米黄色的天空中,月亮新鲜得像一颗粘着花胎的大樱桃,皮薄、肉厚、颗大”;“待谷禾以土的温暖,待秧苗以水的潮润,关注百姓门外的泥沙,关注牛羊干渴的嘴唇”等句,不仅情态毕现,还别开生面,更触及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等命题。
客观地说,波眠诗集《败草集》呈现的远比我采撷的更广角更多元更深邃,我所说出的仅为其诗歌特点的浅表和很小的部分,未能全面开掘出属于波眠的“富矿”,仅此,我已经对他的诗歌和他的抒写深感敬佩。在此,以真诚之心对他深度观照社会现实和坚守个性化诗歌之路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