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唱大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7 2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5-1-18 14:38 编辑

                                                                                         唱大戏

                                                                                               ■文/于文华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秦腔,作为西北大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以其粗犷豪放、刚健有力的风格,展现着黄土地的厚重与沧桑,诉说着西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在我的家乡,秦腔也叫大戏,每年过年乡村里都要唱大戏。

  最近一段时间,从快手和头条等新媒体看到,源自甘肃会宁的民间艺术团——安万秦腔艺术团火遍西北五省,在2025年新春的文化舞台上,如同一颗耀眼闪亮的明星,迅速走红,吸引了线上线下无数观众的目光。其影响力更是迅速蹿红到了全国和央视,不由自主想起儿时观赏秦腔的记忆来。

  秦腔,又称乱弹,作为中国汉族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源于西秦腔,流行于西北地区的陕、甘、青、宁、新等地,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因来自最基层、最广大的老百姓灵魂深处,以西北人独有的怒吼宣泄方式,演绎出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以其豪迈奔放、高亢激昂的风格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秦腔之所以被称之为大戏,还是百戏的源头,其发展历史悠久,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与四川梆子、晋剧、豫剧、河北梆子都有深厚的渊源,北方有秦腔,南方有昆曲,这两种最古老的剧种直接影响其他剧种的产生或发展。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体系和艺术风格。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其化妆、脸谱、音乐等吸取了秦腔的精华。到西北各地随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传承和语言唱腔及乡野小曲,成为当地的小戏品种。如在民勤结合秦腔和当地戏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民勤曲子戏;而在我们古浪结合秦腔和河西民间民歌小调,尤其是陕西眉户调的融入与渗透,形成了省级非遗项目:古浪老调。在广袤的西北地区,陕西秦腔和甘肃秦腔都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和广泛的影响力,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各有千秋和独特魅力。秦腔唱腔高亢激昂,充满了力量感,仿佛是从黄土高原的深处呐喊出来的,那一声声的嘶吼,如泣如诉,直抵人心,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

     在我的记忆深处,儿时观看秦腔戏的经历如同璀璨的星辰,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难忘。那时候,乡村的生活简单而宁静,秦腔戏便是人们为数不多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在西北的农村,每逢庙会或诸如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总会有秦腔剧团免费义演数天时间,或是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草台班子来演出。当年因没有过多的娱乐项目,没有电视,没有手机,都会抢着追着撵着观赏仅仅有数的几次巡回电影,来满足寂寞的心灵。多数时间唯有春节期间才可唱大戏(也称之为老戏,就是秦腔),且在正月十五前后三四天才可尽情观赏,也是村民过戏瘾的最好时光。看戏往往在寒冷的晚上,早早吃过晚饭,拉上架子车,为的是全家总动员,到地方后车头、车尾支上凳子,即可随意坐几个人。

     人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我们小孩子总是下午就提前“占座”,早早抱来大石块或土坯,占据有利位置,为的是晚上好好过把赢。可到演出时,人来的太多太多了,加上那些大小伙子,专门在大姑娘小媳妇跟前故意挤来挤去,小孩子只好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而大人们有的提着凳子,坐着架子车,占好了有利位置,期待着好戏开场。家乡用秦腔烙在我记忆深处的痕迹,就是这样强烈而又质感,逶迤荡漾,挥之不去。

     少年时的我,总是由奶奶或妈妈牵着小手,来到戏台前。那时的我,还不太懂秦腔的韵味,只觉得那花花绿绿的戏服和演员脸上浓重的妆容十分新奇好看。锣鼓和梆子声震耳欲聋,让我的小心脏也跟着“砰砰”直跳。后来,上了初中乃至高中了,还是一如既往的观赏,多数是百看不厌的《三滴血》《十五贯》《游龟山》《白蛇传》,或是《猿门斩子》《三娘教子》《骊山救母》《穆桂英挂帅》《李彦贵卖水》等秦腔折子戏。但那些似懂非懂的唱腔戏文,春雨般一点点滴入心灵深处,教化了我们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

      开场锣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下比一下响亮。四街八巷的男女老少潮水般,黑压压向戏台前奔来,挤挤挨挨的,燃烧一般热烈,集市一样喧腾。人们聚集在早就搭建好的戏台下,把戏台前的空地挤得满满当当。黑压压那么多的人,少不了有民兵来维持秩序。他们拿着树枝条,在人群中打着那些“惹事生非”者,打的人貌似很严厉很生气,但被打者却不急不恼,嘻嘻哈哈。打急了或打疼了,一个蹦子闪到一旁。转眼间,五六个人又重新向瞅中的那个穿枣红色棉衣的少女,或俊俏的年轻媳妇身边故意撞过去。但台上的演员们则全情投入,唱念做打,一丝不苟,根本不顾及台下的吵闹、嬉笑和不那么安分守己者的打闹。板胡响起时,高亢悠扬刚柔相济的音色,每一个音符和每一句歌词,它们都就会像一部怀旧的老电影那样在我的感官里驻足,男的唱得脸暴青筋,声嘶力竭,女的则唱得婉转悠扬,如泣如诉,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那种气势豪情,与软语呢喃的南方剧种绝对是冰火两重天。台下许多上岁数的的观众们则如痴如醉,津津有味观赏着,嘴里不时念叨着戏词,甚至轻声哼唱着,时而为演员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时而为剧中人物的命运叹息落泪。荡气回肠苍茫开阔的高亢旋律,映现出了绵亘于大西北的崇山峻岭和深沟峡谷。女演员穿着艳丽明亮,头上插满了闪闪发亮的银簪子,化妆的那么美艳动人,千娇百媚,好像目不转睛的一直盯望着我,我被她的眼神和俊俏美所俘虏,且专心致志关注着她台上的一举一动。后来才明白,其实,她对所有人的眼神都一模一样。演员的唱腔随剧情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我虽然不太明白唱词的意思,但从他们的神情和动作中,也能感受到喜怒哀乐。那挥舞的长袖、灵动的眼神,每每让我看得入了迷。当那种毫无顾忌的唱腔被喊叫出来,西北的天地同时低昂俯仰,山水与天地同醉。不喊不吼不足以将心中的悲愤痛苦倔强不屈痛快淋漓的宣泄出来。什么样的山川,孕育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该唱出什么样的歌。我不知道是秦腔赋予了西北人大气厚重的性格基因,还是西北人的是非分明、善恶有别,让秦腔烙刻上大气磅礴的气度!

     如今,每当回忆起儿时看秦腔戏的情景,那热闹的场面、悠扬的唱腔仿佛就在眼前、在耳边,让我深深陶醉,难以忘怀。记得有一次,演的是《三娘教子》,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台下的观众时而欢笑,时而落泪。我看到奶奶也悄悄抹起了眼泪,懵懂的我问奶奶为什么哭,奶奶说:“这戏啊,唱到人心坎里去了。”那时的我不太理解,只是觉得这秦腔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大人们如此动情。我爷爷早早就去世了。在外出乞讨时,因耳聋未听清楚远处疾驰而过的货车,被碾的粉碎。我清楚的记得,有年的春节,三十日晚上的团圆夜,我大爹、父亲、尕爹,和我的石姑妈、安姑妈几个人,来看望奶奶,不知何故,他们商议了一番,合起来吼起一段秦腔唱段来。没有伴奏的乐器,我父亲口中拉着二胡,权当过门,几个人敲着瓷碟子,有板有眼的唱起来,虽则听不懂戏文和唱词,但囫囵吞枣却听得我如痴如醉。后来,这样的景致再也没有出现过,但父亲却一直对秦腔及戏剧有浓烈的爱好。生产队时,大些的村子都有自发组织的自乐班,唱的大多是秦腔。父亲年轻时曾参加公社的样板戏演出剧团,饰演剧中的刁德一,到各集体大会战的劳动工地和水库建设场地慰问演出。很是红火了几年,成为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后来,一直爱好秦腔,嘴里不时哼唱几句唱腔……

      有人说陕西秦腔是阳春白雪,属于学院派风格。陕西秦腔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了较多的文化和艺术熏陶,其表演形式和艺术规范相对较为严谨和规整。从唱腔上来说,陕西秦腔注重旋律的优美和婉转,强调声音的控制和技巧的运用,往往给人一种精致、细腻的感觉。在舞台表演方面,陕西秦腔的演员动作更为规范、优美,注重身段和姿态的展现,整体呈现出一种高雅、大气的艺术风格。同时,陕西秦腔在剧本创作上也更为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常常融入了更多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相比之下,甘肃秦腔则被认为是下里巴人,但更接地气,更具民心,也更加吸引人。其实甘肃的先祖特别是天水、陇东一代最早属于秦人,其秦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源自民间的甘肃秦腔,深根于百姓生活之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其唱腔更为质朴、豪放,充满了力量感,往往能直抵人心,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表演上,甘肃秦腔的演员动作较为粗犷、有力,更加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印象。甘肃秦腔的剧本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大众,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然而,窃以为将陕西秦腔视为阳春白雪,甘肃秦腔视为下里巴人,这种简单的划分方式并不科学全面和准确精准。陕西秦腔的高雅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关怀,而甘肃秦腔的质朴里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它们都是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丰富了秦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无论是陕西秦腔还是甘肃秦腔,都承载着西北地区人民的深厚情感、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它们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发展演变,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都为传承和弘扬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当以包容和欣赏的态度去领略它们各自的魅力,让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秦腔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比如,净角的脸谱色彩鲜艳,线条粗犷,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生角的表演则注重刚柔并济,展现出人物的豪迈与柔情。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身感受着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其剧目繁多,内容丰富,既有反映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如《杨家将》《岳飞传》;也有表现民间生活和爱情故事的,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剧目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自幼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的得到善良、真诚的熏陶和教育,让我始终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人心是向善的,文笔一直秉承并弘扬真善美,善良做人,踏实做事。而来自草根的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团,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表演,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乡间引流。窃以为安万秦腔艺术团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扎实硬邦的唱腔艺术,本色到位的认真表演。在西安这样的省会城市,竟然能掀起类似当红偶像演唱会般的热潮。演的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唱的是社会底层人民大众,吼的是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喜闻乐见,自然广受欢迎。在西安巡回演出时,得到三秦大地父老乡亲的热捧,多次谢幕。安万更是当众跪倒在台上答谢,还深情的说:到西安演出,真的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对每一个戏剧人来说,死了也值得!他们用心唱戏,真心为民,也在于他们对传统戏剧的尊重与坚守。安万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坦言:一是守正,二是创新。据说安万艺术团有150多人的强大阵容,光乐队就有40多人,15人的后勤保障。他们在西安巡回义演一周时间,获得巨大成功,是因秦腔在陕甘宁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许多老大爷从下午五点多,冒着寒风早早围坐在戏台下,就为了近距离、真切实在的观赏演出。其美轮美奂的舞美、大气磅礴的伴奏、真情感人的表演都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演唱方式,特别是演出结束后,和观众台上台下合唱《潼关》经典唱段的做法,得到了人民群众尤其是戏迷的广泛认可。

    【据报载:2024年12月30日下午五时,随着这穿云裂石的一声声秦腔怒吼,西安大明宫畔,甘肃人安万率领的百人剧团在万达广场的义演到了最后一天,台下观者如堵,万人在寒风凛冽中齐唱这三秦大地流传千年的血脉之声。声浪如山呼海啸,宣泄出秦地百姓那股潜藏在血脉中的粗粝与豪情、对现实的不屈,也吼出了普通人向上的力量和要逆天改命的倔强精神】。


  随着时间的流逝,儿时看秦腔戏的场景已成为了珍贵的回忆,但那充满乡土气息的秦腔戏,却始终在我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如今,乡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人们从智能手机上玩抖音、快手等,对古老的戏剧秦腔渐渐失去了兴趣,过年时唯有老年人观赏,我退休前工作的单位县文化馆,属于普及群众文化。县上在九十年代,也曾成立过剧团,但改革开放后人员被分流到各事业单位,如今,几个台柱子成立了各自的自乐班性质的文艺团队,大多属于自娱自乐。其中的一个中老年艺术团,以家乡时代楷模六老汉治沙的故事,以秦腔的唱腔,排练了新编舞台剧,获得第五届甘肃省群星艺术节戏曲类金奖,参加了2022年省卫视的春晚节目录制。也得到过省委宣传部拨付的5万元项目资金,扶持他们购买演出设备和道具等。每年县文旅局有100万元的惠民文艺演出资金,但他们却无资质,无法、无缘招标,就得不到一毛钱的财政补助。他们极想巡回到乡下演出,但却演出苦于没有经费,没有伙食费的尴尬境地。有年的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初赛时,听到了家乡土门子的秦腔《三娘教子》,其唱腔优美,但唱词许多人却不大听得懂,自然其节目未能被吸纳。每年县城的城隍庙和家乡的戏台上,会请来景泰县的专业剧团,唱几天大戏。安万剧团虽然没拿过戏曲界的大奖,却会演80多个完整本子,且武戏大气,功底扎实,文戏唱腔婉转动人,演得入戏入情,接地气、贴民心,贵在真实大气,不搞花架子,不故弄玄虚,而是有板有眼,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了发自肺腑、真真切切、痛快淋漓的唱给老百姓听,让戏迷们能痛痛快快听一回秦腔。其演员一板一眼的唱腔,一招一式的身段,无不展现出秦腔深厚的艺术底蕴。从短视频中得知,在西安,在兰州,在平阳,在最近的银川红寺堡等地,演出虽则结束了,观众依旧意犹未尽,久久不肯散场。安万只好再次和演员上台,当曲目旋律响起,全体观众不约而同都加入了集体合唱。台上台下,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全情投入,慷慨激昂的唱词,从每个人的胸腔吼出来,西北人的狂放和豪迈扑面而来,仿佛要将那股潜藏在血脉中向上向善的力量和倔强不屈精神,一股脑尽情宣泄出来。安万的秦腔剧团在多地演出时,均出现了万人空巷,线上线下上百万戏迷齐声“吼”秦腔,这一“吼”:吼出了底层民众的心声,吼出了生活的艰辛,吼出了生活的压力,吼出了秦腔秦音久违的原汁原味!他们深谙秦腔的韵味,将古老的故事和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安万看来,戏比天大,只有用心唱戏,才能唱好戏,才能把秦腔发扬光大。为了唱好戏,安万和他的团队不怕流汗吃亏,不怕危险受伤,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用心排练每一场戏。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每一处场景,他们都要反复雕琢,精益求精。在快手上看到,在演出后演员们每每在台上认真排练,苦练基本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背后,是汗水,是泪水,是痛苦煎熬后酿出的香甜果实。然而,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在保留秦腔精髓的基础上,安万秦腔艺术团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从舞台布景到表演形式,从演出灯光到音响设备,从唱腔唱词到舞美效果,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将当代社会的主题和价值观融入传统的秦腔故事中,使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虽说是民营剧团,但演出效果却比专业剧团还专业,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深切思考。其精美的舞台设计、新颖的灯光效果,为观众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视觉享受;与现代音乐的巧妙结合,让秦腔的旋律更具时代感,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在兰州演出时,后面的观众说听不清戏文,安万果断急观众所急,紧急采购来四台远程音响设备。演员们身着精美的戏服盛装登场,绚丽多彩的服饰、精致考究的盔头,瞬间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权谋与忠义交织斗争的戏曲世界。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牵动着观众的心。人们跟着剧中人物的命运或欣喜或叹息,也为秦腔艺术的精彩呈现而喝彩。看到许多老爷爷、老奶奶甚至中年观众,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让人当我们真正静下来,停下来时,才明白我们追求什么,需要什么。或许秦腔不能一下子吸引你,但当你认认真真看完一本戏后,你才发现其独特的魅力,它的厚重,它的大气,它的唯美,它的凄婉。如果那种艺术能让你百听不厌,百看不厌,越品越有味,那就是戏曲。

       此外,艺术团还注重剧本的创作和改编。据说安万本人整理了100多个剧本,更是花费了十多年时间精心打磨了《兴汉图》一剧,安万带领剧团一路艰辛,矢志不渝追求弘扬秦腔艺术,在他身上,仿佛能看到甘肃人,甚至中国人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让秦腔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团的火爆,不仅为2025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树立了典范。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文化并非过时的遗产,而是可以在创新中绽放光芒的瑰宝。相信在未来的日月里,安万秦腔艺术团必将继续砥砺前行,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演出,让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在中华大地上永远传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5-1-18 10:5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美文,这大戏没有看过,偶尔电视剧中有,有时间去看看,听听,民族的东西是原生态的,有味道!
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14:36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5-1-18 10:55
欣赏老师美文,这大戏没有看过,偶尔电视剧中有,有时间去看看,听听,民族的东西是原生态的,有味道!

诚挚感谢建华文友第一时间的评读与支持,祝福安好如意!
      秦腔很有味道的,听起来粗犷大气,又深沉激越,也许,西北人的高天厚土赋予了其独特韵味……
4#
发表于 2025-1-18 16:50 | 只看该作者
虽然现居陕西,第一次现场听秦腔是在甘肃天水,伏羲庙小广场上一些老人吼得惊天地泣鬼神,我久久驻足
于老师文章总是这么结实。学习
5#
发表于 2025-1-19 13:55 | 只看该作者
秦腔一响,心脏一震。喜欢粗狂、大气。
6#
 楼主| 发表于 2025-1-27 17:49 | 只看该作者
孙姜 发表于 2025-1-18 16:50
虽然现居陕西,第一次现场听秦腔是在甘肃天水,伏羲庙小广场上一些老人吼得惊天地泣鬼神,我久久驻足
于老 ...

感谢新文友孙姜的提读欣赏及支持,问好1
7#
 楼主| 发表于 2025-1-27 17:52 | 只看该作者
邢震 发表于 2025-1-19 13:55
秦腔一响,心脏一震。喜欢粗狂、大气。

的确如此,秦腔就是接地气,吸引人,深受人民群众的由衷喜欢……   
    感谢邢震文友前来捧场指导,问好文友,提前祝福新春吉祥!
8#
发表于 2025-1-28 10:02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也跟老人看秦腔,不过只记得《虎口缘》和《周仁回府》
9#
发表于 2025-2-1 14:51 | 只看该作者
秦腔,高昂粗犷,令人振奋!
10#
发表于 2025-2-1 15:24 | 只看该作者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安万秦腔艺术团通过传承与创新,使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09:31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5-2-1 14:51
秦腔,高昂粗犷,令人振奋!

感谢千幻烟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祝福新春大吉!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09:32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5-2-1 15:24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安万秦腔艺术团通过传承与创新,使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 ...

诚挚感谢文珺版主的鼓励及支持,祝福你蛇年大吉,阖家幸福,万事胜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5 14:52 , Processed in 0.18893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