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史三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4-6 0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史三章


  1、项羽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千年的中国史,兴兴亡亡浮浮沉沉的戏码不断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个王朝轰然倒塌,另一个王朝在瓦砾和废墟上建起来。一个王侯倒下了,另一个枭雄冒出来。那些轰轰烈烈悲悲喜喜的人物,有的在历史的瞬间留下浓重的一笔,有的则尘埃一样,随风消散。却从来没有哪一个如项羽一样,短暂的一生轰轰烈烈却又悲悲切切,留下那么多浓墨重彩的故事。几千年来,让人难以忘怀。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用长矛大刀撬动了刚刚建立起来尚未根基稳固的秦王朝,大厦虽未轰然坍塌,却也有了将倾的迹象。于是,那些蛰伏的,隐忍的,蠢蠢欲动的人们也不甘寂寞,纷纷拥兵称王,开始瓜分历经几百年才统一下来,安定下来的大秦王朝。大秦的千里江山,燃起了烽火,天下苍生,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高喊着这个口号,率领着那些本应该守护大秦王朝的戍卒,转而拆了大秦帝国的基业,上演了一幕背刺的好戏,也揭开了大秦王朝衰落的序幕。


  的确很讽刺,守护者变成了掘墓人。


  更加讽刺的是想成为王侯的陈胜吴广却成了失败者。倘若不是那个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提了一笔,现在,谁还记得那个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秦王朝短短不过二世,便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始作俑者陈胜吴广为何人呢?


  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向强大的秦帝国发起挑战的陈胜吴广成了一个过客,却引爆了一个火药桶,燃起了遍地烽火。


  被秦灭掉的各诸侯国,纷纷按耐不住,趁乱展开了复国运动。齐楚燕韩赵魏的遗老遗少趁机扩充势力,在各自的地盘恢复了原来的国号。这其中当属“楚”的项羽,“汉”的刘邦势力最大,形成了楚汉相争之势。


  两个争雄的人,终将成者为王,败者身死。


  按照当时的形势与实力,项羽本可以成为那个成者为王的人的。


  但造化弄人,本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弱势一方却逼得堂堂西楚霸王身陷四面楚歌之中,最终魂断乌江,丢了江山,也失去了美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四面楚歌之际项羽发出的灵魂叩问,武功盖世的人却落得一个四面被围走投无路,是天时地利都不对,还是那匹战马已经不那么骁勇善战,让一个西楚霸王徒叹奈何了呢?虞姬无法回答。滚滚远去的乌江,也默然无语。


  武力值固然重要。计谋百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做大事不拘小节,才是成功的关键。


  与刘邦相比,项羽显然还是太率直,太简单,太意气用事了。


  谋一事,或许武力可以解决。谋一时,武力也能起决定作用。谋天下,武力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项羽就是太依仗自己一身的武力,以至于忘记了计谋,忘记了谋略。最终还是丧身于一身盖世的武功上面。于刘邦而言,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慨叹,对项羽来说,岂不也是“成也武力,败也武力”呢?


  倘若他不那么盲目崇尚武力,稍加善待身边那些谋臣智士,也不至于最后一个范增也负气出走了。项羽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残暴又优柔寡断,铮铮傲骨又柔肠百转。“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作为一代枭雄的绝唱,也是英雄末路的哀鸣。那其中的无力与不甘让人扼腕痛惜。与那些最终能够登基称帝的人物相比,项羽只是一介武夫,一个草莽英雄。


  也许正是他的草莽本色,让人又爱又恨又念念不忘。几千年了,关于他的故事从未消失过。从文学到戏剧,从书籍到舞台,项羽的形象虽不可爱却也让人垂怜。短暂的一生却也轰轰隆隆。即便是死,也那么惊天地泣鬼神。金戈铁马铁骨柔情,一个男人身上该具备的品质,在他的身上都能寻找得到。


  完美吗?一个失败了的枭雄怎么会完美。


  可是,宋代那个最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却为他绝句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位诗人从女性的角度来评价那个乱世枭雄,给予了男人不曾给予的肯定。或许是因为项羽顺境时不屑于那些阴谋诡计,绝境时不屑于摇尾乞怜,什么时候都是铮铮傲骨的大丈夫。一身傲骨,才是李清照如此青睐的缘由吧。


  之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为项羽写诗的不少,批评者有之,赞誉者有之,更多的则是一种叹息。其中清代王昙有一首《住谷城之明日,谨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侑祭于西楚霸王之墓》写道:


  江东余子老王郎,来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击,嗟渠身手竟天亡。


  谁删本纪翻迁史?误读兵书负项梁。


  留部瓠芦汉书在,英雄成败太凄凉。


  这是诸多关于西楚霸王的诗词里,让我颇有感慨的一首。我们之所以去吊古,往往是因为今天的心境;我们之所以对某些古人情有独钟,也是因为我们从他们的身上看见了自家的影子。哭古人也是哭自己,叹息古人的凄凉,又哪里不是在叹息自己的不如意呢。


  楚汉之争,刘邦成了那个成者为王的人。可是从古至今那个成者为王的刘邦却一直成为人们诟病、调侃的对象。反倒是失败了的项羽,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哪一个不是让人荡气回肠,让人心生向往。


  或许,西楚霸王项羽符合人们对一个大丈夫的期许吧。


  2、荆轲


  说到项羽,人们很难忽视他的《垓下歌》。说到荆轲,我们也自然会想起他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样的苍凉悲壮,一样让人唏嘘不已。项羽自刎乌江,是身陷死地,再无生路。而荆轲以身赴死,却是一种毅然决然的舍身取义。


  荆轲的慷慨赴死,更让人嗟叹。


  明明可以不死,却慨然赴死,是古人那种“士为知己者死”信条的践行吗?


  我们在荆轲的身上,看见了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士”的精神,那种一诺千斤重的侠义思想。那个时期,纷争不断,战火不息,各国的豪强贵族纷纷争相招贤纳士,以扩充自己的势力,来抗衡来自对手的冲击。侠义之士就应运而生了。陶渊明长诗《咏荆轲》有句云:“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燕太子丹养“士”目的就是为着报复秦灭燕之仇恨,荆轲就是“士”的一员。如此说来,荆轲就是燕太子丹豢养的“士”,应该还是“死士”一类。


  史料记载,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此去即为诀别,荆轲还是义无反顾前去了。送行人的白袍,高渐离的击筑声,还有迟缓呜咽的流水,都不曾让荆轲有一丝的迟疑,一点点动摇。唯有那苍凉的诗句,让我们窥见了荆轲此时的心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是诀别,是悲壮,是苍凉,是不是也有一种不舍呢?我们无从得知。恐怕谁都无法推测出那个时候荆轲的心思吧。“悲歌辞燕士,慷慨赴秦庭”。后人只是看见了慷慨悲歌,看见了毅然赴死,却没有人从人性的角度去揣度荆轲的内心世界。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惜情,惜命,珍惜眼前的一切。荆轲应该也不例外,尽管他是一名刺客,一个抱着必死之心的“士”。秦舞阳不就在生死关头惊慌了,失措了,累及了一心向死的荆轲吗?生死攸关之际的刹那失神,或许才是一个人应有的反应。


  以一介布衣面对强大的秦,以一柄匕首去刺杀残暴的秦嬴政,怎么说都类似于儿戏。荆轲还是去了。这荆轲,还真是英雄。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差一点,荆轲就成功了。差一点,荆轲就以一己之力改写中国几千年历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历史就是这样,无法做到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发生。在那种情形之下,仅凭两个惴惴不安的人,一把匕首,怎么能够刺杀得了秦嬴政呢?倘若荆轲真得刺秦成功,那才是笑话,或者灾难。图穷匕首见,不仅仅是一个笑话,也是必然。


  斯人已去,他们的事迹,让人徒增感伤罢了。


  我们城市的一座山上,就遗存着燕长城的废墟,我曾不止一次登上那座山,去凭吊那旧时的岁月,去感受燕赵慷慨之士的风采。自然更多的是神往那些曾经将一诺视为生命的人。


  也曾经到易水河畔,寻找那个男人的脚步,如屈原那样孑孑而行一边呼号,一边泪飞如雨。


  易水呜咽,滚滚而去。


  突然就想起了另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悲情人物项羽,想起了他四面楚歌之下的那首绝命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茫然与无奈,与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其相似乃尔。项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荆轲则是悲情,还有不舍。


  他们不是文人墨客,他们不是吟诗作赋,他们是用生命与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垓下歌》也好,《易水歌》也好,都是他们的倾诉,他们的叹息。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告别,也是叹息。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不知道荆轲为刺秦而死,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几位让人心痛的人,最后的蹒跚的步履,都行走在一条河流的旁边。屈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污浊不堪,唯有汨罗江水能冲刷他内心的愤懑,带走他无以排解的迷茫和绝望。他选择了做汨罗江一块石头,一块结实,纯净的石头,与滔滔江水,万古不息。项羽选择让年轻的生命止步于江边,如那个女诗人所说的那样:“不肯过江东”。是为了生前身后名吗?我不知道。那么荆轲呢?顺着易水而去,一边高歌,一边击筑,是送行还是诀别?


  屈原为着信仰,舍弃了生命。项羽为了尊严,也舍弃了生命。荆轲慷慨赴死,所欲为何?


  江水寂静无声,唯有那风,依旧那么寒冷。


  3、唐雎


  唐雎,历史上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因为一次出使而名扬天下,成了比那个著名的刺客荆轲还让人津津乐道的人物。


  也是因为强大的秦国,也是生死关头的一次豪赌。赌一个人的性命,赌一个国家的命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战国林立纷争不断,一个国家的命运常常系于一场战争,或是一个人的身上。就像燕太子丹和他的大臣们眼睁睁看着荆轲冒着寒风,伴着呜咽的河水去拯救风雨飘摇中的燕国。而他们却什么都做不了,只有等待,祈祷。得到拯救,或者灭亡。毫无意外,他们等来的是噩耗,是铁骑战车,是灭亡的时刻。


  唐雎的出征没有荆轲那样庄严肃穆,那样惶恐不安。有击筑,有高歌,还有一身缟素送行的众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悲切切。唐雎的出使,一个人,衣袂飘飘,犹如平常素日串门走亲戚一样。安陵君派他去,他就去了。


  不是不知道此行的凶险,也不是不知道此行对于安陵的重要性。他还是义无反顾前去了,一个人,一腔热血,还有一颗无所畏惧的心。《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里面并没有详细记载唐雎出使之前的场景,这与同样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三》对荆轲出征之前详细描写送别的场景略有不同。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突出荆轲此去凶多吉少,还是想突出荆轲是一个重义轻生的刺客本色,亦或者是在暗示,易水一别即为诀别。


  战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谋士说客大放异彩的时代。


  英雄可以攻城略地,那些凭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的谋臣说客,也有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本事。没有刀光剑影,不见烽火连天,却也惊心动魄步步杀机。那些宽衣弊袍的布衣之士,凭着能言善辩见机行事之本领,凭着过人的胆色,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虎口拔牙,挽大厦于即倾,救国家于水火。


  唐雎就是这样一个人。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的说辞,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褒奖。


  有什么被你的对手尊敬,畏惧,称赞更加让人称道的呢。


  荆轲一去不回,燕国也随之消亡了。他却被后世无数人赞颂着。虽然匕首在手却没有让秦王有一点点的畏惧,更不用说有什么收获。唐雎去而复返,那片巴掌大的国土得以保全,却不见后世之任何的评说。查阅了许多资料,才觅得只言片语。“雎自釐十一年请救,至是五十余年矣。彪谓:诸刺劫之士,自曹沫以至荆轲,皆不闻道,惟若唐雎者可也。”这段话只知道出自于宋人之笔端,姓氏名谁亦无从得知矣。


  寥寥数语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能够从强秦全身而退,并不辱使命者,唯唐雎而已。


  从项羽到荆轲,人们喜欢的似乎是那种悲情英雄。


  尽管唐雎的经历足够惊险足够精彩。因为他成功了,有激动有喜悦,唯独没有悲情。


  世人皆如此。西方的四大悲剧,我们的四大悲剧,都比那些喜剧受人追捧。人们内心深处皆有悲悯,愿意去同情。


  说起来有些讽刺,同样是救亡图存,燕太子丹派杀手荆轲刺秦,不但白白搭上两条无辜的性命,还加速了燕的灭亡。面对强秦的威逼利诱,百般无奈的安陵君派出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唐雎前去应对。唐雎却不辱使命,以一己之力保全了五十里之地,成了那个时代的第一人。


  看起来,生死攸关之际,头脑比刀剑有用得多。


2#
发表于 2025-4-6 15:0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支持发帖。问候。
3#
发表于 2025-4-8 08:30 | 只看该作者
《读史三章》对“项羽、荆轲、唐雎”三位历史人物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论述客观。拜读,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25-4-8 09:41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5-4-8 08:30
《读史三章》对“项羽、荆轲、唐雎”三位历史人物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比较分析 ...

谢谢彦林版深刻解读,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11 13:26 , Processed in 0.20120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