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8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圆明园——一个盛世迷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5 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圆明园是一个谜,五千亩的皇家园林,包含了多少景?没人能数得清,一百四十多座的宫殿楼阁,埋藏着多少珍宝?也没个准。圆明园是满清五代皇帝的迷梦,它始建于清雍正,盛于乾隆,其后经历嘉庆,道光,咸丰。

  圆明园本是康熙帝赏赐给四子胤禛的小园子,胤禛在此韬光养晦十四年,终于继承大统,他对圆明园的喜好可想而知。胤禛继位后即着手筹划扩建,守孝三年之后,他一次拨出30万两白银用于园区建设,工匠们禀承他的旨意开挖了巨大的湖泊——福海。不仅如此,雍正还以“避喧听政”之名长期在园中办公,他最后是死在了圆明园里。

  乾隆皇帝喜好附庸风雅,他在位时,圆明园得到了大扩展,皇帝在《圆明园后记》中写道:(圆明园)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他又在一首诗歌的序言中不无得意地自夸道:海上三神山,舟到辄风引去,徒妄语耳。要知金银为宫阙, 亦何异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乾隆在位时,正是清朝国力最强盛时期,国库大量的金银,以及皇帝本人对书画艺术造园艺术的嗜好和鉴赏,为圆明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圆明园在乾隆朝时扩建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皇家园林,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亲眼目睹圆明园的风采了,只能依靠前人留下长轴画卷和仅存的残垣断壁进行想象。有人这样描绘他心中的圆明园:“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

  圆明园是清朝皇帝们的盛世迷梦,他们把这座皇家园林整饰为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平地上硬生生挖出水波浩淼湖泊,纵横交织的河流。工匠们历尽万难,引入引入玉泉山的水系,堆出洲、修起桥、垒起岛、筑出堤,建起亭、台、楼、榭,把江南的名园,西湖的景致,统统囊括到遥远的北地,十孔长桥,彩虹卧波,草木幽深,山峦青苍。世上已有的美景,皇帝们都要搬来园中,世上没有的景致,皇帝们也要设法仿造,于是,宋元的知名画卷,也成了园中真实的立体卷了。非但如此,乾隆皇帝还要把西洋的园林搬来,他见到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西洋画后,一见倾心,当即命人造欧式洋楼,自此,圆明园里有了西方的群组喷泉,曲折的迷宫。

  皇帝们的私欲是无止境的,皇帝只要健在,他就会不断地扩大园林,收罗财宝,所以圆明园是座生长着的园林,领地扩大,规模生长,无数的奇珍异宝被收罗于楼阁之中,各种牙雕,玉器,珐琅,瓷器,钟表,字画,书籍,以及希奇古怪的物件,只要是人们能够想象的物品,在这里都能找到。据说,乾隆皇帝单单玉如意就有上千根,堪称史上最大的玉器收藏家。

  圆明园说到底,是皇帝一个人的游乐园,这里所有的建筑,所有的池沼,所有的陈设,都为皇帝一个人而存在。夜晚,月光皎洁,一串串灯笼慢慢升起,映照水面,楼上欢声笑语,歌声悠扬箫色遥远,听众是皇帝与他的妃嫔;烟花在空中绽放,龙舟赛的划手们奋力争先,没有人山人海的老百姓,观众是皇帝和老佛爷。圆明园是个寂静之园,管事的太监,禀事的官员,走起路来蹑手蹑脚,官员走错路要受罚,普通百姓根本没资格进园参观,哪怕是隔墙多望一眼也有罪。

  圆明园是皇帝的盛世迷梦,农耕社会的皇帝们从来没有忘记他们依赖的基础:皇帝们重视农业,园里留着专门的地块,以供皇帝象征性地挥动两下锄头做做秀;皇帝们在享受荣华富贵之余,也没忘记体验一把农夫的幸福,所以园中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竹篱茅舍,酒肆旗幡。

  皇帝多么希望与天下人同乐呀!——皇帝有皇帝的快乐,农夫有农夫的快乐。皇帝们不知道,或者他们根本不愿意知道:庞大的帝国已经危机四伏,官僚体系腐败贪渎,老百姓衣裳蓝缕,面有饥色,各地的叛乱,如同地火悄悄没蔓延,大清王朝已经是一艘千疮百孔的漏船了。所有的这些坏消息都被封锁了,皇帝们不知道,他们正沉浸在自己制造的迷梦里。

  圆明园不容许老百姓进出,但每逢重大的节庆,洋使节受邀入园参观,并出席皇家宴会,皇帝想向外国人展示天朝的国威,盛世的富有。1743年,法国人王致诚在书信中,描写了元宵之夜,圆明园里放河灯的盛况:“小小的灯船在每一条河,每一个湖上荡漾,所有的山上,桥上,几乎每一棵树上,都悬挂着灯笼,这些灯笼做工精巧,材质包括丝绸的,角质的,玻璃的……,如果我一一列举,将没完没了”。他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及圆明园的集市街,“这里是丝绸街,那里是棉布街,这里是瓷器街,那里是漆器街,一切皆有分工,这家卖文具,那家卖首饰,另一家则是书店,小城里还有茶馆和酒肆,大大小小旅社,小贩向你叫卖水果,老板缠着你买东西,像真的一样嘈杂,每个人都夸耀自己东西,甚至还争吵,……,这个集市,只是为了给皇帝,皇后,妃嫔们取乐用的”,很显然,皇帝并不想看到真实的集市。那么真实的帝国又是什么情景呢?

  离开北京百余里,就可以看到帝国的贫穷与落后,由于人口爆炸式地增长,老百姓的生活并未改善,英国人看到清帝国的子民们表情麻木、生活困苦,“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 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说:清国人“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 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 在镇江,英国人注意到,两千多名士兵的装备除了弓箭、戟、矛、剑之外,仅有几支火枪。巨大的差距,让英国人猛然意识到:清帝国已经衰落了,而这样的衰败将给英国带来以暴力谋取暴利的天赐良机。

  清帝国的皇帝做梦也没有料到,他们善意的展示,居然弄巧成拙,引来了凶狠的豺狼。圆明园毁灭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先是被无情的劫掠,英法军队拖运珍宝的车队逶迤而行,长达十余里,后来又遭到焚烧,三千英兵四下纵火,大火三日不灭,成千上百建筑和各种奇花异草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北京城的居民则望见了西郊的滚滚浓烟。更彻底的破坏还在后头,强盗们前脚刚走,土匪和附近的村民就入园盗窃,“攘夺余物,以挽车运之”,清廷派贝子率两百兵士护卫,也无济于事。这样的破坏持续几十年,直到残砖拾尽,片瓦不存,河池淤积为止。的确,对于生活在饥寒中的老百姓来说,皇家禁苑的艺术价值与他们无关,朝廷的兴衰荣辱与他们无关,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搬来一跟木头没准就是房梁,收集些碎砖头可以垒个猪圈。而今,偌大的的圆明园,仅剩下西洋楼区一小片残破的石柱和石券,因为坚固得以保留。它们作为废园的象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过往游客无言地倾诉着,万园之园往昔的辉煌。











[ 本帖最后由 顽主 于 2010-9-15 17:3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9-15 17:42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慢慢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10-9-15 19:39 | 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是盛世里的一朵奇葩,开得那么美艳,却只为皇帝而开,那份美不艳属于人间,开在人间,必要遭到妒恨和垂涎,因此引来入侵者,残忍地侵略,毁灭,成为永远的遗憾。赏读顽主的文字,问好!
4#
发表于 2010-9-15 21:03 | 只看该作者
而今,偌大的的圆明园,仅剩下西洋楼区一小片残破的石柱和石券,因为坚固得以保留。它们作为废园的象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过往游客无言地倾诉着,万园之园往昔的辉煌。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万千宫阙都做了土。徒留后人感叹,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0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0-9-15 19:39 发表
圆明园是盛世里的一朵奇葩,开得那么美艳,却只为皇帝而开,那份美不艳属于人间,开在人间,必要遭到妒恨和垂涎,因此引来入侵者,残忍地侵略,毁灭,成为永远的遗憾。赏读顽主的文字,问好!

正解!:handshake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0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9-15 21:03 发表
而今,偌大的的圆明园,仅剩下西洋楼区一小片残破的石柱和石券,因为坚固得以保留。它们作为废园的象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过往游客无言地倾诉着,万园之园往昔的辉煌。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万千宫阙都做了土 ...

总结得好
7#
发表于 2010-9-16 09:27 | 只看该作者
避开垂吊的常态,让思辩显示深度!
8#
发表于 2010-9-16 15:43 | 只看该作者
一篇与历史题材有关的好文章!
9#
发表于 2010-9-16 16:2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沧桑,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读来别有风味。
10#
发表于 2010-9-16 1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顽主 的帖子

  的确,面对万国之园的圆明园,人们有太多的感慨,也有太多的辛酸。它曾是大清帝国繁华梦的缩影,可也是大清王朝衰败的耻辱象征。
  游览过圆明园的人大多会产生一种“勿忘国耻”的强烈信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14:34 , Processed in 0.17434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