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39|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乌斯河峡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0 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乌斯河峡谷
                                                         ■
敬一兵
    乌斯河峡谷是长江上游的一条峡谷。

    数出大地有几条峡谷,比分辨狗的性别还要轻松。大地上的峡谷,天天都赤裸裸躺在我们的面前,不修饰也不掩盖,任人阅读。即便这样,我也无法读出它们的内涵与沧桑,哪怕就是一条我走得烂熟了的乌斯河大峡谷。

    乌斯河大峡谷是从成都到昆明的成昆铁路要通过的第一条峡谷。火车穿越大峡谷时,几乎都是隧道和桥梁。在隧道里面,白天被类似夜晚的黑色担架抬走了,乌斯河弹拨出来的小夜曲被车轮碰撞钢轨的巨大噪声撕成了碎片,剩下来的都是坚硬的岩石,它们成了我唯一可以触摸到的感觉,反反复复考验着我的感官承受力。白天与夜晚的颠倒,宁静被喧嚣的替代,让我的生物钟发生错乱,眼睛的视线和想象的视线都患上了白内障,分不清时间、季节和地理位置。在岩石的肚子里读乌斯河大峡谷,都是比骨头还要坚硬的岩石和让人窒息的元素。峡谷里面隐藏的世界,是一个窒息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海拔位置比四川盆地的盆底要高,但它散发出来的阴森气息,却让人感觉到它才是盆地的底部,再没有比这里更低的地方了,再低就到了地狱。

    经常在成昆铁路上坐火车的人,一说到乌斯河大峡谷,脑袋里出现的不是优美的景致,而是和岩石一样坚硬的肿瘤,令人头都痛大了。难怪一提到乌斯河峡谷这个词汇,总是有干冽多于湿润的粗糙感觉,原来沧桑和烦恼,都栖息在峡谷里。如果不是后来坐汽车通过大峡谷,这样的印象,就会彻底凝固在我的身上,变成我意识上的一条皱纹。

    穿越乌斯河大峡谷的公路,是最近才修建起来的。车轮一碾上这段公路,就进入了一个色彩丰满的油画世界,车里的人就成了梵高——眼睛是画笔,脑袋是颜料罐,视线移动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一幅画卷。

    公路两边的贝母山、大瓦山、小瓦山、寿屏山断层和金口河、七百步以及马托断裂带,以层层迭迭的岩石从高处挤压而下,然后又以刀劈斧砍的姿势,对公路形成夹逼的势态。峡谷里的一切景象,都成了条带的形状——公路是一条乌黑弯曲的蛇,河流是褐黄色的丝带,就连头顶的蓝天,也变成了在谷顶上流淌的长河,白云是融化在水里的冰块。没有风的日子里,谷底是寂静的,除了那条汩汩流淌的乌斯河。

    乌斯河是大渡河的一个支流。它跟大渡河一道,从遥远的青海果洛山东南麓顺从地貌走势,一路吸收了草原的色调,牛羊的气味和高原的元素,机缘巧合地流进了乌斯河大峡谷,没有回头望一眼,也没有停下来歇息一下,就边走边唱流进了长江。湿润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前提,眼睛里能够看见的植物,像椴树、榆树、槭树、樟树、悬钩子、忍冬、箭竹、杜鹃和各种茅草,都是从峡谷的河流里爬到山坡上的。夏天和冬天所有的成分,像高温,低温,高亮的色彩,还有光线里带着的炫耀或者招摇的锋芒,都只漂浮在峡谷两边的山峰上,造就了山峰挺拔的力度和嶙峋的状态。视线从山峰往峡谷里走,就是从夏天往秋天里走,从冬天往春天里走,整个过程就像水在斜坡上流淌,完全是一种解脱的情形。只有在峡谷里真正呆上过一段时间的人才知道,夏天在城市的傍晚中纳凉,然后吃烧烤,喝酒,打牌,搓麻将或者看电视熬夜的方式,其实也是从山峰往峡谷里行走的一个过程。没有人愿意成为夏天菜板上的一坨肉,任由高温的锋利刀口切割,也没有人想在冬天的岩石上,被寒风吹成一截枯树枝。这个经验表明,灵魂更适合停留在峡谷里。

    易木阿呷是与我随行的彝族朋友,他的说法也证实了彝人的生存依旧离不开河流,即便他们祖祖辈辈习惯居住在高山上。每年过彝族年,他们都要从高山上下来,聚集在乌斯河边,白天在开得野性十足的紫色桐花旁,身披黑色的察尔瓦席地而坐,边说边喝烈性的包谷酒,类似游牧的习气和旷达而无拘束的秉性,在烈酒的熏染下,渐渐彰显出了生命的本质。天黑了就在河边燃起一堆篝火,大家手牵手围在火边跳达提舞。溅起来的河水打湿了人的身影,舞动的人影让河流变成了移动的舞池。现在的人唱歌,不是迷茫不甘,就是声嘶力竭,忧伤多于凄美,让感官倍受威胁。只有乌斯河边的达提舞是一个例外。一个人本来在夏季炎热的路上行走,因了达提舞,就到了潮湿清凉的峡谷。优美的歌声和舞姿总是把人引向山谷与河流,这不是山谷与河流的唆使或者绑架,而是瓷实与深厚这些美的元素,总是喜欢聚集在山谷或者河流中。

    彝人的生活离不开酒,这样一来,他们眼睛里的峡谷也就与酒有了密切的关系。

    此刻我和阿呷坐在大瓦山顶上,一边喝酒一边看山下的峡谷。峡谷的风景是下酒菜,阿呷看得高兴就手舞足蹈,峡谷一眼就认出了阿呷,但峡谷却没有认出我这个四十年前就来过这里的南蛮子。是不是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不会喝酒,所以没有引起它的注意?继续根究这个答案的想法还没有完全形成,就被酒性的视线和酒性的峡谷给岔开了。在阿呷的脑袋里,乌斯河峡谷不是峡谷,而是一个洼陷的酒世界。喝酒看峡谷,才让峡谷的轮廓和线条在他的眼前散发出呼吸的景象。谷底流淌的河水,还有种在半山腰的包谷是他们酿酒的材料。不适宜种包谷的地方,还可以砍上一捆柴背到集市卖了换钱喝酒。峻峭的山崖具有酒的烈性。随风摇曳的芭茅成了酒精兴奋的符号。就连那些静静守在铁路边的铁道兵坟墓,也不时可以看见有人敬上的一碗白酒。

    峡谷在保持自己天然面目的同时,也因为铁路和公路的穿越作出了相应的改变。直上直下、如劈如削的嶂谷岩层上有峡谷的岁月年轮,灌木成荫飞瀑跌宕的景致里尽是自然点、勾、皴、擦、干笔、湿笔、中锋、侧锋、顺锋和逆锋的笔法痕迹。只有经过一个个与大峡谷相交的支沟沟口,赫然出现的隧道口、跨越深涧的桥梁,以及突然闪现的列车,才会让人知道这样的地方居然有铁路经过,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原本洼陷的酒世界,在铁路和公路经过的地方,原始的韵致就发生了断裂。文明让峡谷如刚刚出浴的新娘的妩媚与蛊惑力显示出来的时候,铁路边的挡墙就阻挡了山崖的本来面目,公路旁的保坎也遮盖了河床的自然界限。

    很多时候,人的认识结果,就是这样决定了峡谷的命运。

    大地上的峡谷,因为人的繁衍和视觉、语言、行为的认识而有了伦理的层次,从上游流经皱纹又流淌到下游的河流,也由于受到峡谷里人的风俗影响而有了文化的差异。乌斯河流进大渡河,大渡河流进长江,原本属性相同的水,却在一条丝线上,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身体重量和不同的认识归属。比如乌斯河峡谷是三线建设的历史博物馆,而长江三峡却成了中原乃至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我不知道,大地上的一条峡谷,因为人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地位这个事实,是悲剧还是喜剧?

    不管我是怎样看乌斯河峡谷,峡谷还是峡谷,我还是我。彼此并没有发生相互的转化。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0-10-20 20:11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1:5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因为事情多,来得少了。发一文请朋友们批评。
3#
发表于 2010-10-20 12:48 | 只看该作者
xianzuo先坐沙发,慢慢读 小刚问候
4#
发表于 2010-10-20 14:13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盼来了敬老师,激动!
先提起,有空细品。
5#
发表于 2010-10-20 14:57 | 只看该作者
取材上独具匠心,视野开阔,笔触深邃,意蕴深刻。
欣赏敬版佳作!问好!
6#
发表于 2010-10-20 15:18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敬版,学习!!!
7#
发表于 2010-10-20 15:2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敬老师,欣赏新作!
8#
发表于 2010-10-20 16:41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文字很开阔,有气势。欣赏。
9#
发表于 2010-10-20 1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敬一兵 的帖子

  把大峡谷比作皱纹,既新奇又贴切。在你的笔下乌斯河大峡谷完全人格化了,就象一个浑身充满野性和力量的彝族汉子,读来让人血脉喷张。
10#
发表于 2010-10-20 16:47 | 只看该作者
久不见,问好!
粗读了,个人觉得以“皱纹”喻“峡谷”失之轻浮:从表象看,形不似;从实质看,无论深度,还是烈度,都不够!——妄言了,见谅!
11#
发表于 2010-10-20 16:53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我是怎样看乌斯河峡谷,峡谷还是峡谷,我还是我。彼此并没有发生相互的转化。

文字依然生动形象,真切感受到边陲的人文地貌。问好!
12#
发表于 2010-10-20 16:55 | 只看该作者

来问候了!

我也好久没来,见到老朋友很高兴,现在正上班,文章回头再看,问好!
13#
发表于 2010-10-20 17:07 | 只看该作者
车轮一碾上这段公路,就进入了一个色彩丰满的油画世界,车里的人就成了梵高——眼睛是画笔,脑袋是颜料罐,视线移动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一幅画卷。

   的确好久不见先生的文章,十分想念……
   未去过成昆铁路沿线,但通过先生的笔触得以认知与了解,知道了哪里的优美风光,因为修建铁路,峡谷的面目也许会有所改变,但“直上直下、如劈如削的嶂谷岩层上有峡谷的岁月年轮,灌木成荫飞瀑跌宕的景致里尽是自然点、勾、皴、擦、干笔、湿笔、中锋、侧锋、顺锋和逆锋的笔法痕迹”,给人留下了难忘影响,这些峡谷,这些大地上的皱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地域特征,还因为有人类的活动,“因为人的繁衍和视觉、语言、行为的认识而有了伦理的层次,从上游流经皱纹又流淌到下游的河流,也由于受到峡谷里人的风俗影响而有了文化的差异。”

   学习拜读先生最新力作,问好永远的朋友!祝福幸福快乐!
14#
发表于 2010-10-20 20:12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好久不见一兵老师了。见文如见人。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20: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0-10-20 16:47 发表
久不见,问好!
粗读了,个人觉得以“皱纹”喻“峡谷”失之轻浮:从表象看,形不似;从实质看,无论深度,还是烈度,都不够!——妄言了,见谅!


这个意见很中肯,已经作了相应的调整。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9:29 , Processed in 0.1297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