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85|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天堂就在细节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0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堂就在细节中

     ——龚琳娜《忐忑》细节面面观

           敬一兵

   记不记得“天堂就在细节中”这句话是谁说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句话在龚琳娜演唱的神曲《忐忑》中得到了应证。天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但丁把自己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写下来,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的史诗命名为《神曲》,这就证明了他的文字是与神仙有关的。而龚琳娜演唱的歌曲《忐忑》,因为新奇怪异被我们称为神曲,也是由于天堂和神仙总是让我们感到陌生和稀罕。我听一次歌曲《忐忑》,就在这支歌曲的细节里发现了一次天堂的存在和神仙的复活。

  从语意全无的歌词接近神曲的细节


  在电脑带来的搞怪与聒噪日益泛滥的今天,能够被信任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歌曲,一直都以传统的优美韵律,高雅的精神情调,还有音符与歌词协调得天衣无缝的特征,成了主宰我审美意识的上帝。审美意识必须养自于阅历,阅历必须养自于时间。因此,跨越了时间长河的这些老歌,只要被我听见一次,那些收藏在审美意识花瓶里的花朵,就会彻底地怒放一次。花朵绽放的次数多了,就不觉得稀奇了,甚至在花朵还没有绽放的时候,我都知道它们将会以怎样的形式打开自己的花瓣。直到神曲《忐忑》出现之前,我发现我的审美视觉已经疲倦了——听歌需要一杯浓茶,身体懒散在沙发上,歌还没有听完人却睡去了。

  歌曲和舞蹈一直都是比翼齐飞的鸟儿。它们一起被历史孵化出来,又一起长出翅膀在舞台上飞翔。自从芭蕾出现之后,歌曲和舞蹈的飞翔就有了高度上的明显差别,歌曲还在低空中翱翔,舞蹈却飞到了云层的外面去了,就连舞蹈者的脚尖都竖立起来了。事实上,用脚尖舞蹈现在已经成了歌曲和其它舞蹈无法超越的一个止境了。然而,所有的歌曲,即使是英国的原版巨献《猫》这台百老汇演出时间最久、全球演出场数最多、有27年历史的经典音乐剧中魅力猫吟唱的《回忆》这首歌曲,虽然歌者的歌喉无可挑剔也无可比拟,眼里饱含的泪花同样无可挑剔和无可比拟,能够让听众先是泪流满面,继而百听不厌大呼过瘾,成为长盛不衰的公认经典歌曲,但这首歌曲依旧无法超越歌曲与歌词相互依存的格局。

  只有到了神曲《忐忑》这里,歌词与歌曲必须相互依存的格局,才在形式上被突破——曲调还在,歌词却变成了咿咿呀呀的发音而没有了词意。非精进不能合拍,非直接不能表白。歌者忘我,听者忘忧,浓缩精华,霸道给力。神曲一出,装腔作势的歌无人再听,阴阳怪调的曲无人再唱,如同《唐吉诃德》面世后骑士文学就消失了。没有人面对神曲《忐忑》发出亵渎或者是美化艺术的议论,谁都不吱声,任由神曲跨界飞越。这倒不是因为歌曲本身完美无缺,而是因为歌词变成了语意全无的咿咿呀呀的发音过程,像一阵清新的山风吹来,不由自主就把我们带进了听觉和文字感觉之外的广袤想象空间里,一如置身在天堂中那样流连忘返。歌曲是单纯的,语意全无的咿咿呀呀的发音是单纯的,它们都被规定在了一种新的、有限的演唱形式里了。正是这种相对有限与相对单纯,才便于提供无限的审美可能。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从一滴水珠出发,便可以俘获阳光——我相信这就是神曲《忐忑》,也是歌曲艺术的一个闪光点。

  从旋律风格接近神曲的细节


  龚琳娜的音线与乐器演奏时而疾风暴雨时而高亢震撼的旋律特征,让我一听见《忐忑》就有了与我过去听见Kraftwerk这类德国音乐似曾相识的感觉:古典音乐中融入了朋克与波普的元素,刻板僵硬和注重集体性的理性气质里掺杂了激情和感性的成分,跳跃的甚至是具有某种危险性的骇人唱法凸显了无法理解的某种信仰力量,加强了我印象中德国人那种坚如磐石的气质感。这些德国音乐的特点,通过《忐忑》的曲作者,也就是龚琳娜的德国音乐家丈夫老锣挥洒而出的天马行空的文化想象力,使这支神曲具有了越是让人琢磨不清、难以效仿的艺术性就越有超绝力量的那种奇崛、另类、让人完全丧失了归纳的能力性。旋律的意义绝非仅仅局限在旋律本身的风格上,而是凭借处处都充溢着由内而外、难以言状的快乐和力量的特征,通过大开大阖、自由自在的风格,表达了我行我素的快感和对学院式民族唱法的坚决反叛。上面这些元素的集体呈现,让我在《忐忑》旋律营造的世界里,看见了属于《忐忑》的时间和地点,还有属于《忐忑》的虚幻性质。如是的性质我很少能够在我的现实生活中触摸到,它们在我的头顶上,很高很高的地方,高出了白云,已经不属于我了,只属于天堂。一提到天堂,我就想起了住在天堂里的上帝,还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想笑”的尴尬。上帝不喜欢看到人类思考,只喜欢看到我曾经在云贵高原上看见的那些皮肤黑黝黝的汉子,不在乎究竟要唱出点什么意义的歌词,而是对着大山、湖泊和牲畜放声高吼的情形。所谓曲为心声,所谓唱歌兼唱情,说的就是这个情形,就是歌曲的最本真的性质。回头再听一听,神曲《忐忑》是不是有这个味道?

  从歌曲的名字接近神曲的细节


  我肯定不知道神曲的作者是怎样想到了忐忑这个名字的过程,我也不愿意轻易将这个迷撕破。我只想沿循忐忑这个歌名提供的线索,敛息轻步走进忐忑这个词汇规定的世界,去看看神曲背后隐藏的东西。从词典上得知,忐忑这个词汇来自3000年前的古希腊神话,如此的搜索结果令我吃惊,“忐忑”竟然也与天堂和神仙有牵连——腓尼基国王Tantalos是宙斯神的儿子,因泄露天机又得罪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而被其父亲罚站于齐下巴深的水里,头顶悬有结满美果的树枝。当他口渴想喝水的时候,一低头,水便哗地退去;当他肚饥想吃果子时,一抬头,果枝嗖地上升。Tantalos就这样承受着充满诱惑,却又不可企及的心理煎熬中。后来人们把惶惶不安或坐立不安这种心理煎熬就叫做“忐忑”。

  有过文学或者艺术创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当灵感袭来的时候准备动手实施之际,自己才会深切感受到,自己已经掌握或者知道的东西太少,还需要更多的东西。这无疑是一个人完成一件伟大事业时的内心呼唤,它的心理学的实质,就有忐忑的属性。就拿我曾经读过的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来说,作者凭借白鲸这条写作线索,不止一次地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隐秘召唤,这就好像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一下子在不经意间被他发现了——把白鲸身上散乱的光点组成最大的光亮这件不朽的事情,只能选择他自己来完成。麦尔维尔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的使命的完成让许多读者认为,他的这部伟大的著作是经过了长期的精心准备才完成的。对于读者来说,也只有这样的猜测,才能够充分说明一部作品的来之不易。可是,在麦尔维尔看来,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一部小说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他根据自己的快速写作过程真切体会到,最了不起的作品往往都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猎人捕捉到猎物后的瞄准射击的干净利落的动作一样,而真正让猎人花费时间的,是在密林小路上搜寻猎物时的忐忑过程。

  麦尔维尔写作的《白鲸》是这样,龚琳娜演唱的神曲《忐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呢?龚琳娜的忘情投入,老锣的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对灵感把握的长期而又精心的忐忑等待过程。没有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所有人都不可能走进深山,看见一如天堂般优美的风景。不管这样的解释是否能够贴近神曲的名字,至少,我是通过了这样的感悟,才认识到了神曲名字的真谛。

  从器乐伴奏接近神曲的细节


  神曲《忐忑》的伴奏乐器是笙、笛、提琴、扬琴等。这些器乐伴奏表现出了乐思相对固定的特点,这是声乐艺术的传统特征。然而在神曲《忐忑》的特定环境里,器乐伴奏除了横向广度外,还必须加强纵向的深度的传统声乐艺术要求,发生了横向广度的蔓延和纵向深度的萎缩变化。无疑,如此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的需要。从创作过程看,任何艺术创作都有一个主观化的过程,而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则显得尤为特殊,它是由客观到主观(曲作者)化的情感表现的多重认识活动。这是声乐艺术创作过程的显著特征。前一个主观因素歌词是在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而后一个主观因素器乐伴奏所依据的实际上已是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为此,后一个主观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它必须在尊重前一个主观化选择的同时,按音乐创作的规律来反映它,从而形成一个多环节性的综合的情感流动与再创造的过程,但在神曲《忐忑》里,因为没有了第一个主观因素歌词的限制,所以器乐伴奏也就没有了具体的规律束缚,于是在表现结果上就出现了横向广度的蔓延和纵向深度的萎缩变化,突出了模糊性的情感刺激效应,给人带来天马行空和想入非非的状态。这样的效应和状态,与天堂给我们带来的效应和状态是一致的,因为凡是去了天堂的人,没有一个愿意回来告诉我们天堂是什么样子。

  变化无穷的快节奏伴奏,是一种瞬间获得的意向,抽象到了简约的境界是不可多得的。伴奏的效果如拍翅天空的鸟儿,改变的是一种气味和一种视觉,而不惊动变化无穷的快节奏本身。这类充满了暗示和想象的伴奏,让我立即就感受到了审美大多是极端片面的,或者说要通过片面的极端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不片面就不深刻,就无以一针见血,就无以刻骨铭心,更无以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反应。

  没有结尾的结尾

  我从上面的几条途径走进神曲《忐忑》的世界里,它的每一个细节就告诉我说,以前我所听见的歌曲,并不代表我现在听见的。曾经我认识的声乐,已经不是我现在认识的声乐。神曲《忐忑》的最大特征和本质,就是用事实说明了艺术陌生化的魅力所在。《忐忑》的出现,仅仅是陌生化问题的开始,而绝不是结束。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08:52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08:53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08:53 | 只看该作者
被称为神曲天后的民歌手龚琳娜是少数没有登上春晚却能在春节过后持续引发话题的新闻人物。近日,她的几首单曲《丢丢铜》、《相思染》等作品纷纷被冠以超越《忐忑》的“新神曲”在网络上亮相。没有了王菲的加持,这些歌曲在网络上“裸奔”却依然收到了不错的反馈,这让龚琳娜接下来发行个人专辑的期望增加了不少。
5#
发表于 2011-2-15 08:55 | 只看该作者
下载欣赏,回头再说
6#
发表于 2011-2-15 09:15 | 只看该作者
听过一次这首歌,先找下资料熟悉一下,回来细看细节中的天堂:)

新京报10月22日报道 审美体系的不同造成的鸿沟无疑是巨大的,这就是古语“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的由来。网络时代激发了人们的恶趣味,最近,一个名叫《忐忑》的民歌演唱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视频上的一位名叫龚琳娜的歌者用一种被网友称作“挤眉弄眼”的神态演唱着一首绝大多数人都不太能欣赏得了的跨界民歌。虽然这个视频是近一年前在一次声乐音乐会上录制的,但一经好事网友发掘,立刻在几天内引起了一次不能和“小月月”风波相比,但也足够称得上是大型的网络狂欢。而杜汶泽的翻唱和王菲的“欲翻唱”更加速了这段视频的流传速度。

表情夸张引起关注



神曲《忐忑》视频
《忐忑》被广大网友们冠上“神曲”之名,但它绝不类似于“山歌教”那样的山寨货。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旅德多年的声乐歌唱家龚琳娜曾在多个音乐会上演唱这种作品,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录制于今年北京新春音乐会上。这场音乐会在电视上曾经播放过,但这种专业音乐节目似乎是广大拥有恶趣味的网友日常生活中不感兴趣也不会观看的,所以迟迟没有在网上“曝光”。直到最近一星期有好事者贴了出来,才引起了一片连锁反应和普遍关注。

龚琳娜在舞台上,在民乐器的配合中,演唱了一首在国际声乐界流行的无歌词,极似“乱哼哼”的一首《忐忑》。之所以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乃至被评为“神曲”,更多地在于龚琳娜的表情:因为唱得过于投入,她的表情实在是太夸张了:时而惊讶、时而喜悦、时而沉思,由于表情变化过快,乃至于充满了喜感。而后面吹民族乐器的大哥更是激动,吹到节奏快处还青筋暴突。加上电视台配的一本正经的字幕,就显得更有趣了:“《忐忑》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个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夸张变形,独具新意,这首作品刚刚荣获了欧洲举办的聆听世界音乐作家作品演唱大奖。”

王菲杜汶泽推波助澜

王菲的推荐绝对起到了让这首歌的爆红推波助澜的作用。她说这首歌激起了自己“强烈的翻唱欲”。此话一出,瞬间引发了网友的热烈回应,在天后复出的演唱会上听到这首网络神曲,其神奇效果一定不会低于宋祖英在春晚上真的和周杰伦翻唱《辣妹子》那次。不过,仅仅过了一天,王菲又在博客上“认输”,承认自己实在学不会《忐忑》:“眼珠子都转丢了,也没找着那忐忑劲儿,擦肩而过吧。”

而比天后王菲更有娱乐精神的杜汶泽则经过一番勤学苦练,通过一段自己传到网上的翻唱视频表达了对这首“神曲”的致敬。他在表演过程中,先是把手指竖到鼻尖,努力地作出对眼的表情,然后努力地学着戏曲锣鼓经典手眼身法,后来因为实在坚持不住,以笑场作结。

网友旁解和歌者正解

龚琳娜的演唱方法走的是跨界民族风,也许刚开始听这种唱法的老外会产生一种类似陌生化的正经喜爱,但这种唱法显然被网友用了另一种找乐子的方法去欣赏。有人给这段歌曲加上有点情色意味的注解:“生动地描述出一对农村小夫妻在大自然中尽情释放自己欲望,又难以冲破心中传统枷锁的场景。”也有人说“这是唱出了网络时代乱码给人带来的困惑。”还有人牵强地把这首无歌词的随便哼唱“音译”为“阿姨压抑带个刀”或“摘你蛋,带个刀,割不断,哎呀哟,用牙咬”之歌。

掀起的网络风波这么大,身在德国的龚琳娜本人也有所感知。她在网上观看了自己的这段视频以及网友的种种围观后,解释说其实这个曲子压根就是没有歌词的,每次演唱都是即兴的,发出的声音也都不一样。不过同样具有娱乐精神的她表示完全理解网友们的趣味,自己看了视频表演也觉得自己的表情好夸张。

《忐忑》走红关键词

表情戏剧:在短短3分45秒的时间里,龚琳娜时而摇头晃脑,时而瞪大双眼,时而横眉怒目,时而开怀大笑,辅以大开大阖的手部动作,是各种晚会上千篇一律梨窝浅笑的民歌歌手完全不能比的。

歌词神秘:整首歌曲无一句歌词,多是龚琳娜根据京剧唱白发挥的咿咿呀呀,网友却展开了对歌词的热烈讨论,“得儿得儿得儿唉呀一哟哎呀”“阿姨压抑带个刀”……至于歌唱的到底是什么,网友们仍是一头雾水,也正是因此《忐忑》而被称为神曲。

配角给力:乐曲《忐忑》加入笙、笛、提琴、扬琴等多种乐器伴奏,视频中的一排民乐手也跟着龚琳娜同步走红,特别是龚琳娜身边吹奏笙、与她一道摇头晃脑的某男乐手,被网友力赞。

龚琳娜其人

贵州省贵阳市人,代表作《孔雀飞来》获全国广播新歌评比金奖及中华民歌广播大擂台十大金曲、中国民歌排行榜第一名。5岁登台演唱,7岁国内巡演,12岁出访法国。1999年,她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25岁时,她获得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银奖和“全国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出版了多张个人专辑,加盟中德音乐家组成的世界音乐乐队,并在荷兰、德国和奥地利等地举办个人音乐会。

德国籍老公

龚琳娜远嫁德国,和德国籍老公“老锣”成立五行乐队,做有中国民乐风格的世界音乐。五行乐队是由四个分别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年轻音乐家组成的世界音乐乐队。他们立足于中国民族音乐,在和德国巴伐利亚民族文化的现代音乐元素碰撞中实现统一。

演唱者自白

“第一次演唱这首歌是在去年我的老师邹文琴的音乐会上,当时我唱了热门电视剧《血色浪漫》的主题歌,以及《忐忑》这两首歌。因为那次演出,我被推荐到北京新春音乐会上表演。这首歌对我来说,很有力量和幽默感,它是在歌唱一种生命力。

网友翻译的歌词我看过,想象力非常丰富,没想到我的演唱给大家带来那么多和想象的空间。不过我的表情确实夸张,脸都变形了,这是因为长期在国外做演唱会,不会在电视上播,所以没有考虑镜头。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如果动作不到位,观众就会看不到。我看了自己的表演也吓了一跳,当时眼睛怎么瞪那么大?”

■ 另一神人

陈鸿鹄

和龚琳娜一样身为传统音乐的歌者,但因为另类的方式走红的还有广东省茂名市一所小学语文老师的陈鸿鹄。陈鸿鹄当然不如龚琳娜专业,但她是“红人不红歌”,而龚琳娜则是“红歌不红人。”她有一套独特的鸿鹄唱法,自认为非常独特而空灵,还要利用这套唱法来扩展声乐教育,却被一些听摇滚乐听多了的网友听出了重口味,继而“顶礼膜拜”。有网友开设选项,让大家选出陈老师的音乐分类,这些分类里包括原生态噪音、车库油渍实验、迷幻民谣、酸人声浩室乐等专业名词。在陈老师强大的音乐气场下,不少网友开始了“再创造”,他们把陈老师的歌曲和国外经典摇滚歌曲混音在一起,并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和谐。
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峻毅 于 2011-2-15 08:55 发表
下载欣赏,回头再说
期待你的意见哈。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0: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1-2-15 09:15 发表
听过一次这首歌,先找下资料熟悉一下,回来细看细节中的天堂:)

新京报10月22日报道 审美体系的不同造成的鸿沟无疑是巨大的,这就是古语“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的由来。网络时代激发了人们的恶趣味,最近,一个名 ...
期待你的意见!
9#
发表于 2011-2-15 10:36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细品后回复。
10#
发表于 2011-2-15 11:04 | 只看该作者
说句实在话,作为一个普通的受众来说,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演唱风格是有点怪异的,只能算是另类演唱,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美感的冲击和艺术享受。也许我的欣赏还不太专业,待我再体味一下演唱和敬版文字的论述,再发表评论。问好敬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7:41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在这里恭候着二位版主的意见!
12#
发表于 2011-2-15 17:58 | 只看该作者
就像敬版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听歌歌,确实需要一杯浓茶,身体懒散在沙发上,歌还没有听完人却睡去了。面对这种听觉上的疲劳,已经很难有一种声音来唤回疲惫不堪的神经了,也很难再有经典的旋律和我们产生共鸣了。但在神曲《忐忑》里,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许这就是神曲的力量吧!
拜读敬版如此专业的作品,学习了!
元宵节快乐!
13#
发表于 2011-2-15 18:58 | 只看该作者
老锣的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的歌曲探索或者是一个试验品,可以带来涉及许多主观和客观的的感受的冲击,这也许是曲作者和歌者愿意看到的景象。由歌曲名字以及演唱形式带来的随想,以及由此引申的一脉相袭的美学、文学、音乐以及哲学的思考,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意味。人们因为各自的阅历,修养和趣味,可以在有些作品里产生和取得许多属于自己的经验。对于天堂的感受,也是多少都有一些主观的感受在其中的,但是至少不是冲突和奔突,以及怪异的感受。因此,感到在如此细节里去感受天堂,感觉缺少更多的说服力。甚至可以说,因为一个名字或者像是神乎乎的乐曲,就定义为神曲也缺少更直接的证据。这一中外杂糅,演唱奇异的作品,以其怪异的特征和形式,冲击了人们的视听,带来新奇的体验,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感觉只是一个新奇的小作品。而从其中体会到美妙如许,精湛如斯的感受,包含着对于歌曲的认知和随想。好的作品会被人们喜欢,能经受时间的检验。认识也许会有转变的过程,对于这一首《忐忑》,还远远没有达到涉及美学的认识,因此可以期待进一步的觉悟和宽容。

欣赏,问好:)
14#
发表于 2011-2-16 08:30 | 只看该作者
老大说“天堂就在细节中”,而以我阅读后的第一感觉来说,你是故意把叙述里的细节蕴藏在高亢震撼的旋律里,你是想用旋律的韵味来描述你叙述中的细节。天啊,你这遮蔽功夫实在是太深了!还有你的收藏功夫也越发了得了——用“简约”收藏“大自由的万象”和“多层意向”,我有一种不敢分散一丝注意力感觉,稍有不慎就抓不住文魂似的,真的让我越来越觉得“望文却步”了。以欣赏歌曲佯攻,一文两展。看来我真的要先放下一切,好好地闭关修炼,提高内力和阅读功才行啊!

[ 本帖最后由 峻毅 于 2011-2-16 09:03 编辑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1-2-15 18:58 发表
老锣的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的歌曲探索或者是一个试验品,可以带来涉及许多主观和客观的的感受的冲击,这也许是曲作者和歌者愿意看到的景象。由歌曲名字以及演唱形式带来的随想,以及由此引申的一脉相袭的美学、文学、 ...
十分感谢万版如此认真与率性的评点,面对如是评点,如果我不和你同样进行一次率性的交流,我会过意不去的,我会惶恐的。面对歌曲、绘画、美术和文学作品,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不足为奇的,由此形成的审美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忐忑》无论其是歌曲也好,小的新奇作品也罢,它的本质都只是一个载体,传递作者意识和思想的工具。所以,我们不要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它的“小”上,能够以最卑微的、最细小的、最不起眼的切点来反映和传递意识,本身就值得敬佩。再说天堂一词的问题。我们一面对天堂这个词汇,第一感性认识就是把它与优美、完善或者优秀等含义等同视之。如果局限在这样的范畴内,无疑就是陷入了形而下的泥潭。事实上,天堂的基本含义就是陌生化的一个指代,为了强调,我在文章末尾专门进行了说明——神曲《忐忑》的最大特征和本质,就是用事实说明了艺术陌生化的魅力所在。《忐忑》不能用审美上的差异与偏颇来看待,它的意义也不是受审美倾向决定的,它的意义是独立的,客观的,从形而下向形而上过渡的。这便是我成文的目的所在,也是我的认识所限因而只能冠以“接近”的描述的实质所在。尼采说过这样的意思——我们不要像水鸟一样总是一头扎进水底寻觅食物,然后发现这些食物总是与淤泥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还应该吧头抬出水面,看看水面以外的风景。我一直在努力像这样去认识问题,看待问题。希望我们能够达成同样的认识共识。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1-2-16 08:4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1 02:35 , Processed in 0.05079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