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是什么,我的根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我在网上搜检姓氏起源。没想到,我的那个姓氏,竟然跨长江越黄河,蜿蜿蜒蜒,从故乡江苏绕回太行,停留在山西大槐树下。呵呵,原来,我的根在山西。我是大槐树下的子民。若再顺藤摸瓜,大槐树下的祖先,有的到浙江,有的到福建,继而分化到海外。也有一支迁徙到江苏,他们便是我的直系祖先。渐渐地就有了我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父亲;渐渐地就有了我的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
说起来,我对姓氏之根很陌生。这种陌生,源于对父辈一脉的生疏。迄今为止,我只去过一次老家——镇江。爷爷奶奶早已作古,不要说我,即便母亲,也从未见过他们。所以,那次,我带着朝拜祭祖的心情,踏进镇江大伯的家门。然而,大伯却躲起来,不肯见我们。是怕我们分家产,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反正,一直到离开镇江,我都没能见到他。说到家产,其实也没有什么,地属于集体,草房就那么几间。父亲讲,倘若不是祖爷爷吸大烟,荡尽家财,土改的时候,肯定会被划为地主成份。所以,祖爷爷的大烟,吸的恰到好处,他把他的后代全部吸成贫下中农,以至于文革中,根正苗红,省去了入党提干过程中的许多麻烦。然而,吸大烟,在当时,却给家族带来危机。由于贫困,我奶奶食用观音土(一种有粘性,可以泥塑的土)导致消化不良,染病而逝。父亲因此瞒着家人,跑到上海,再从上海参军,继而抗美援朝。转业到扬州后,认识了母亲,便有了我们全家。
我从父亲的出走得到启示,老槐树下的先人,之所以要迁徙,那是因为,他们不满于老槐树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不甘心臃死在老槐树的贫瘠之中。他们希望有所突破,突破旧的生活方式,实现新生的希望。这样的突破,不仅拓宽了老槐树下的生存空间,也给子孙们寻找到一片新的沃土,让家族重新获得繁茂的机会。父亲就是这样,从镇江走出来,一直走向革命。以此看来,大槐树下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懂得互补的重要性。倒是固守镇江的大伯,因循守旧,顽固地呵护几间薄房,唯恐被人抢去,循规蹈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他至少不如先辈勇敢,也不如我父亲有眼光!
其实,我对根的情感,大多寄托在扬州。是生活在扬州的母亲一族,孕育了我的思想,赋予我根的感觉。
外婆是不能不提的,在她膝下,我几乎渡过童年。大概是因为女孩好养,而我又是独子的缘故。外婆和母亲把我打扮成丫头模样,头上挂着长长的辫子,以至于玩伴经常揪着“她”戏耍。我委屈不过,自作主张,让玩伴替我剪了辫子。外婆知道后,痛骂一顿。然后,让我吃了一碗喻示长大的面条。从那时起,我可以不穿女装了。还有一个深刻的记忆,每逢我感冒发烧,外婆除了喂我吃药,还会用一种当时很流行的土法驱邪。她在瓷碗上蒙一张白纸,一边蹲在碗前念念有词,一边不停地往纸上洒水,直到白纸聚集许多闪亮水珠,外婆才把纸叠起来,塞进我的怀里。后来才知道,那是一种叫魂的做法,魂丢了才会病,把魂叫回来,病自然就好了。我不知道扬州人是否还记得这个方法,它也根本就是一个迷信。但是,我心中,它是童年的标记,一个根的符号。
外公爱听书,也爱讲书。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资料来源有限。但外公凭着听书,记住了许多岳飞枪挑小梁王之类的典故。闲暇时,便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受外公潜移默化,八岁那年,我第一次读长篇小说《迎春花》。尔后,读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学会了独立思考。说来惭愧,外公给我讲的最后一个故事,竟然是在我逃学之后。那天,我和几个伙伴,上学迟到,把心一横,干脆逃学,一起到瘦西湖耍了半日。晚上,为了逃避母亲责罚,直接躲到外公家里。外公严肃批评我,然后叫外婆做了一碗黏糕,边让我吃着,边给我讲了一个“红嘴绿鹰勾”的故事。故事的细节已经很模糊,但我仍然记得大致轮廓:有一窝叫红嘴绿鹰勾的鸟,鸟妈妈教小鸟捕食,教小鸟飞翔。有只小鸟,不听教导,外出觅食时,未能分辨猎人粘网,被生擒活捉。故事很简单,当时,我并不明白其中含义。那夜,外公突发旧疾,嗑然长逝。这个故事,成为他遗留给我的,最后一笔思想财富。
舅舅不甘于平淡,总是做这做那,一会卖烧饼,一会支起玩康啷球的摊子。慢慢也赚些钱,买下自己的房子。可是好景不长,一个投机倒把的罪名,将他的一切化为乌有。文革中两派互斗,其中一派要揪斗地委领导。他和战友冒着危险,悄悄把领导送出扬州,他因此被全城通缉。有次,他被围堵在扬州西门外大虹桥上。揪斗派向他投掷燃烧弹,在被严重烧伤的情况下,仍然冒着火焰,高呼毛主席万岁,并无所畏惧地跳入桥下的水中。后来,他被送到当时正在修建,处于军管状态的南京长江大桥下关二处疗养,才得以康复。改革开放后,他开了一家粮油店,小日子过的有模有样,仿佛以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我小学的班主任叫欧阳一民。逢雨天放学,他总是背路远的同学回家。至今我都记得,他在送我的路上,一句句教我“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样子。也是文革中,红卫兵抓他时,他正在家里劈柴,慌乱中一斧劈掉了两个脚趾。此后,音讯杳无。
我的小姨,在扬州附近的绿杨湖水产养殖场工作。每次回城,她都会带来一些绿杨湖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久居城市的我,带来别样的清新。我很想跟小姨到养殖场住几天。起初,小姨几乎答应了,却被母亲阻拦。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向往,瞒着他们,用积赚的零花钱,买了一张只够坐半截路程的船票,偷偷开始了我的旅行。凭着小姨的叙述,我从邵伯下船后,沿着河边小路,边问边走,终于在傍晚时分,走进小姨故事中的绿杨湖。途中,我后悔过,害怕过。两条腿乏困酸麻,脚板也磨出了血泡。
此时的绿杨湖,正被一抹晚霞染红。湖中荡漾着的小船,踩着悠悠碧水,悄无声息地划进荷叶深处;调皮的水乡仔,扎个猛子跳入水中,眨眼功夫,又从湖那边冒出来;扛镢头的大叔,吆吆喝喝地催赶着甩尾巴的水牛;唱小曲的大婶,挑着簸箕似的箩筐,一步一摇,在柳荫道上吱吱扭扭;远处,雾霭中的小村炊烟袅袅。这如画般的境界,深深感染了我。倘若不是执意走一趟,倘若没有冒险精神,倘若害怕吃苦,我哪里能见到如此纯美水乡。
由此,我感悟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敢于突破旧思维,在不断变化的世事中,学会交流,学会扬弃,从中汲取并积蓄营养,才有可能枝繁叶茂。岁月沧桑,人的许多经历都会遗忘。但有两样东西将永久传世,那就是血亲之源和思想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