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6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曹嵩之死,陶谦为何背黑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曹嵩之死,陶谦为何背黑锅?  
                                                               叶之秋

        关于曹嵩的死,有多种版本。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西晋人陈寿采纳的是曹魏的正统意见,曹操本人就一直宣称父亲曹嵩是被徐州陶谦杀害,并因此发动了一场对徐州地区的屠城战。

      《后汉书·应劭传》记载更加详细一些:“ 兴平元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范晔指出了曹嵩死亡的准确时间,是在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3年。而具体经过是曹操邀请父亲曹嵩从琅琊入泰山,并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去迎接护卫自己的父亲。可是应劭还没有赶到,徐州牧陶谦因为怨恨曹操多次进攻徐州,就派遣轻骑追杀曹嵩、曹德,并且将曹嵩全家老小全部杀害。杀害的地点就在徐州的边界。范晔认为是陶谦主动派兵追杀曹嵩,并因此挑起了与曹操之间的徐州争夺战。

      《后汉书·曹腾传》记载“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在曹操祖父曹腾的传记中,对于曹嵩的死,范晔继续认定是陶谦所害。

      《世说新语》的记载就更加生动了。同为南朝宋人的刘义庆和范晔观点相同,认为是陶谦授意,张闿奉命追杀,曹嵩误以为来的是曹操的部下应劭,没有防备,于是被围杀。追杀时,在门口杀死曹操弟弟曹德,曹嵩率领家人逃跑,要翻过后墙,曹嵩先让自己的小妾爬出去,可惜小妾太胖,曹嵩不忍心丢下小妾,一起躲在厕所里,结果两人在厕所一起被杀。

       不过,裴松之却引用东吴人韦曜所著的《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认为曹嵩的死和陶谦关系不大,至少不是陶谦直接下令,杀害曹嵩的主要责任人是陶谦的部将张闿。而张闿杀害曹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曹嵩一路走来,带着一百多辆车子,都是金银财宝,张闿贪图钱财,在华县地界杀害了曹嵩全家,然后投奔了淮南。可是曹操却故意把责任退到陶谦的头上,发动了对徐州的进攻。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综合了各家的意见,尤其是《世说新语》的细节,张闿的出身也被细化为黄巾余党,勉强投靠陶谦。陶谦命令张闿护送曹嵩一家人离开徐州,可是张闿看到曹嵩财产,产生邪念,杀人劫财逃到淮南去了。

       各种版本,究竟孰是孰非?曹嵩的死,究竟和陶谦有没有直接关系呢?让我们从陶谦入手,拨开历史的迷雾。

       历史上的陶谦和演义中的陶谦不同,并非是一位单纯的仁厚长者,陶谦性刚直,有大节,早年就曾经参与征讨韩遂,黄巾乱起,陶谦临危受命,担任徐州刺史,成为一方诸侯,割据徐州十余年。对陶谦的评价,历来也分成两种。一种是以陈寿和范晔为代表,在他们的笔下,陶谦重用奸佞,疏远贤才,导致政局混乱,徐州也因此遭受灾难,十多万人受到死于兵祸。可是时人东吴张昭却高度评价陶谦,认为陶谦是一位文武兼备,才德并具的英雄人物,对国家大义在心,对百姓爱护有加,因为陶谦,徐州才多年免于兵乱。而在陶谦死亡不久,徐州就灾祸连连,实在让人伤心。 

       为何有如此完全不同的评价?

       陈寿以曹魏为正统,立论多维护曹魏,范晔亦如是,同为南朝宋的刘义庆亦如是。而东吴张昭以及东吴人韦曜则不受这个约束,并且,当年陶谦曾经强行征召张昭出仕,张昭拒绝, 陶谦竟然派人抓捕张昭入狱。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张昭才逃离徐州,来到东吴。按照道理,张昭对陶谦应该充满怨恨,可是在陶谦死后,张昭却写了一篇非常伤感动容的祭文,高度评价陶谦。张昭距离陶谦生活时间最近,并且曾经和陶谦有过交往,应该说张昭的评价是第一手资料,最可相信。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陶谦杀害曹嵩,有何利可图?

       在当时,曹操和袁绍联盟,而袁术、公孙瓒、陶谦结为联盟。曹操的兖州和陶谦的徐州确实发生过多次摩擦,双方关系并不和睦。可是,当时公孙瓒和袁绍交战大败,早就躲在自己的城堡当中,妄图关门自守。而袁术也南下扬州,对徐州也不怀好意、虎视眈眈。陶谦等人的联盟早已名存实亡。和曹操交恶,对陶谦一点利益没有。而当时,曹操通过剿灭黄巾军,拥有二十多万青州军,成为北方诸侯中仅次于袁绍的强大诸侯。而徐州的陶谦,不过是数万人马,自保也是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陶谦怎么会主动挑起事端,得罪曹操呢?

       并且,曹嵩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徐州辖区的琅琊郡,陶谦要捕杀曹嵩有很多机会,可是曹嵩一直活的好好的。曹操派去的泰山太守应劭,曾经在初平三年和陶谦一起并肩作战,讨伐李傕,两人感情非浅。从这几点看,陶谦派出人马保护曹嵩,向曹操示好,才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况。

       可惜,问题出在护卫的将领身上。曹嵩从琅琊前往兖州,携带一百多辆金银,实在让人眼红。陶谦的部下,很多都是黄巾降将,演义将张闿如此设定,颇有道理。加上华县、费县地区,有叛军屯聚,治安情况非常不好,张闿假扮贼兵,浑水摸鱼也有个借口。

       更为重要的是,在张闿杀害曹嵩之后,曹操没有尽全力去淮南追杀杀父仇人,而是把所有的怒火都撒向了徐州的陶谦,攻占徐州十余城,攻城之后竟然屠城,把百姓全部杀死。整个徐州都为之恐惧,幸亏青州刺史田楷与平原相刘备带兵救援徐州,勉强抵挡住了曹军的攻势。而恰在此时,张邈、陈宫等人联合吕布,在曹操的老巢兖州发动变乱,攻占了兖州的大部分郡县。曹操不想鸡飞蛋打,于是只能撤兵,徐州才得以保全。

       而张闿呢,在投奔淮南之后,并没有就此消失。淮南是袁术的地盘,袁术和曹操交恶,何况张闿有上百车金银,袁术怎么会不接纳张闿呢?《后汉书》引谢承记载:“袁术使部曲将张闿阳私行到陈,之(骆)俊所,俊往从饮酒,因诈杀俊,一郡吏人哀号如丧父母。”说明张闿确实投靠了袁术,并且在袁术手下担任了暗杀陈国相骆俊的工作。搞暗杀,是张闿的强项。

       当时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张闿的下落,可是,当时的袁术还非常强大,一旦交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可是徐州就不同了,只要没有外人干扰,夺取徐州板上钉钉。曹操可趁此机会将兖州和徐州连成一块,东方战线将再无后顾之忧。

       是以曹操没有追杀杀父仇人张闿,而是把目光锁定徐州的陶谦。消灭陶谦,占领徐州,不用花很大的力气,却可以让自己实力大增。并且,以为父报仇为由出兵,师出有名,其他诸侯强行干涉的可能大大减少,全军上下也必然士气大振。

       曹操的算盘打的很响啊,可惜没想到吕布捅了他一刀子,而且刀子插的很深,差点就要了曹操的老命。诛陶谦,平徐州,为父报仇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叶之秋 于 2011-7-27 22:43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6:0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看看在行文上还有什么错漏。
3#
发表于 2011-7-24 16:3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这种把历史与小说不同对待的认真态度。
分析丝丝入扣;由材料而观点,也易让人信服。
有些前贤告诫写作轻易不要作“史论”,以为易失之主观。
但是,只要占有材料充分,对历史还是可以说上一说的。
“材料学就是历史学”,所以,对材料必须十分重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7:1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武老师自律精神。
读书写字已经成为你我生活一部分,买书一乐,看书一乐,于酷暑之际挥汗如雨埋头码字又是一乐。
5#
发表于 2011-7-24 21:13 | 只看该作者
理由充分,材料丰富,行文严谨,好文章,没有纰漏啊!
只是感觉不像杂文,更像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论文。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21:23 | 只看该作者
杂,或可以兼容百家?
一直在写两类文字,一类是结合历史谈时风的文字;一类是单纯的历史文字,以揭示历史真相,分析历史人物为主。
7#
发表于 2011-7-24 21: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叶之秋 于 2011-7-24 21:23 发表
杂,或可以兼容百家?
一直在写两类文字,一类是结合历史谈时风的文字;一类是单纯的历史文字,以揭示历史真相,分析历史人物为主。

当然没问题啊,我说的是狭义上的杂文。
其实,以现在的情况看,这类文章更应该称为“历史散文”,不知道这名称什么时候出来的,总之还挺恰当……
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22:02 | 只看该作者
当年余秋雨写《文化苦旅》的时候,别样的风格让读者眼前一亮,有历史散文,文化散文之称。加上近些年“百家讲坛”风行,用通俗化的语言讲历史,揭秘文字流行。
呵呵。
在新浪博客中这类文字归类在“草根大讲坛”,以品名著说历史为主,还是挺恰当的。
9#
发表于 2011-7-25 05:59 | 只看该作者
您的潜心做学问的人,仰慕,学习了,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06: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掩帘听雨 于 2011-7-25 05:59 发表
您的潜心做学问的人,仰慕,学习了,问好~

擦汗,工作之余,信手涂鸦。
11#
发表于 2011-7-25 06:49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文章旁证博引,史料享实,虽说史论不易写,但该文据史而论,兼具散文风格。
12#
发表于 2011-7-25 08:50 | 只看该作者
曹嵩之死,史书上有几种说法,姑妄听之。
13#
发表于 2011-7-25 09:00 | 只看该作者
  顺便说一句:先生与我在些“瓜葛”:我有个笔名叫“一叶知秋”,新浪博客也叫:一叶知秋文学网站。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呵呵!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09: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11-7-25 09:00 发表
  顺便说一句:先生与我在些“瓜葛”:我有个笔名叫“一叶知秋”,新浪博客也叫:一叶知秋文学网站。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呵呵!


很荣幸,呵呵。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9 | 只看该作者
说古也好,论今也好,谈的都是人性。只是古人的东西已经全部摆放在那里,可以让我们从各个角度欣赏取用,今人就比较复杂了,更容易被感情,媒体所左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7:02 , Processed in 0.0996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