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的研修即将结束,回顾十天的时间,聆听了专家专业而系统的讲解,欣赏了课程简报中一篇篇颇有心得的美文,得到了指导老师中肯的评价,接纳了各位老师真诚的建议。此时此刻,有些不舍,但又无奈,权且以“这次分别,是为了一下次更早地重逢”来聊以自慰吧!
如同人生不尽是鲜花与掌声一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也存在荆棘与阴霾。尤其是农村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人都说“缘尽不出恶语”,我觉得,作为一名在农村从事十多年教学的教师,有责任与义务来谈一谈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同一缕春风,让我们感到了春的气息;如同一场春雨,让我们在炎热中得到了丝丝清凉,正如同这次培训,让我们收获颇丰。然而遗憾的是,不和谐之音在某些地方还在时隐时现。
一、 暂让浮云遮望眼——认识不到位
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在农村部分学校,学校、教师的认识没有真正到位,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视仅放在口头上。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规模较小的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口头上承认思想品德课在育人中的重要,但实际工作中却把思想品德课置于虚有实无的地步。久而久之,学校不重视,教师也不再重视,学生更是将其排在了“最不受欢迎课”的第二位。
二、 西出阳关无故人——专职教师比例小
由于受学校教师编额的限制,农村初中几乎没有能配备专职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兼职的思想品德教师根本无暇重视,认为这是“副科”,背熟是第一要务,根本不关心学生的道德情感,心理成长,追求教学成绩成为了第一位。同时教学手段落后,教法陈旧的问题在部分学校仍较为严重,学校的多媒体室,多数成了迎验的资本。由于教师人数少,平常教学各自为战,很少开展教研活动。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教研组,制定了计划,但这些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没有专门的对思想品德课检测和对学生的考核。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及学生品行的评价仍在以应试教育为标准。
三、 不识庐山真面目——教材与师资不协调
教师的理念以及他们的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关注学生的需求,注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但是教师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由于新修订的教材删除了许多抽象的概念以及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使教材实用性强,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同时教材又增加了许多小栏目,如问题探究、理论导航、实践与评价、活动建议等,有时候教师不知道这些小栏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合理利用。另外,有的时候教材中所给的材料并不十分恰当,离学生较远,这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教师感到查起来有困难,没有配套教材的辅助材料。有的教师感到新的课改强调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但当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的时候,教师感到时间不好调配。新教材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材中大量的跨学科、跨文化、超时代的素材更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教师自身知识和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四、 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形式轻实效
当前,通过培训教师的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和交流成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但目前,教师注重的是表面形式的变化,至于效果如何,则思考很少。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后,教师都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但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中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草草收兵。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是在当听众,即使他发表意见也不会受重视。
思想品德课,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的思想品德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然而,如此的现状,让我们不再奇怪为何“药家鑫、马加爵”的存在了;思想道德缺失的现状,让我们也不再去声讨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了。
然而,我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希望这次培训能够成为思想品德课,特别是农村思想品德走向正规,走向良好的开始!
“凤凰涅槃”已为时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