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1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琴 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7 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往事漫忆之——
  
                                                           
琴  忆
  
                                                                 杨  湛
  
  在我们学校门口斜对面,有一间卖烟酒糖茶和日用品的杂货铺,店主大约五十多岁,花白头发,一脸沧桑,面目却和善,生意清闲时,常见他抱着一把秦琴,在门口叮叮咚咚地弹着,弹的都是老歌,那专注和投入的神情,似乎忘了身边大街上车来人往的喧嚣。每当我听到他的琴声,总会感到特别的亲切,也总会想起少年时代的拉琴和弹琴的往事……
  
  记得第一次学拉琴,是在文革之初。那时我在故乡小学的附设初中班念书,很少正经上课,成天除了在“战斗队”里用毛笔抄写大批判稿外,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排剧。宣传队是学生娃娃自己组织起来的,唱唱跳跳还凑合,就是没有乐队,演出时遇到过门只好用“嘴乐”伴奏,常常引得观众大笑不已。几个同学相约,每人学一种乐器,于是,有的拿来了笛子,有的揣来了口琴,有的拿来了二胡,有的扛来了不知那个朝代的三弦。我想起了我姨老的京胡,我的这个姨老是个戏迷,能唱点老生,还拉得一手好京胡,不仅滇戏,什么花灯、连花落,或者山歌小曲,闭上眼睛就能拉。他甚至能拉“哭新娘”的调子,在我的故乡,新娘出嫁,都以长歌当哭,曲调凄婉悲凉,姨老拉起哭新娘的调子,旁听的不仅姑娘媳妇抹眼泪,连姨奶也泪眼婆娑。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姨老会拉的这些曲调都成了“四旧”,他的京胡也只好悬之东壁了。我跟姨老一说,他就把那把几乎伴随了他一辈子的京胡给了我,这样,我便开始学拉起京胡来。没人教,也找不到有关的书,只好自己试着拉,京胡的声音又细又尖,会拉的听着舒服,不会拉的听得人牙齿发酸。拉了几天,居然能把一首《东方红》拉出来了,接着是《大海航行靠舵手》、《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等等,一首拉会了再拉一首,终于,伴奏时也能勉强滥竽充数了。于是得意起来,有空便拉,渐渐的能把一首歌完整地拉出来了。
  
  三年的戴帽初中结束了,我以回乡知青的身份当了一名水库民工,那把京胡也伴我走进了云岭深处。那时候,“抓革命,促生产”,革命似乎比生产重要,水库指挥部一开始就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也因了那把京胡进了宣传队。不过,宣传队里有一些老三届的下乡知青都是真正的红卫兵出身,吹拉弹唱无所不能,他们的乐器也漂亮,二胡、笛子、小提琴都是带盒的玩艺儿,我的京胡也就羞于出手了。在宣传队里,我和另一个大队来的一个回乡知青住在一个窝铺里,他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那一年,都准备高考了,可是,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因为都喜欢看书,我们很快就成了知心的朋友,他有一把漂亮的胡琴,紫檀色的,琴杆顶端雕着精致的龙头。是他教给了我二胡最基本的指法和弓法。其实,真正征服我的,是他的琴声,那如高山流泉的琴声,竟有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能把人的灵魂带入一个无私无欲、如痴如醉的境界。我第一次感受了到音乐的魅力,凭借两根简单的琴弦,就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旋律。也是从他的琴声里,我第一次听到了《赛马》、《江河水》、《良宵》、《听松》和《二泉映月》等二胡名曲。只是,没有多久,教我拉琴的这位朋友被他们的生产大队要回去当民办老师去了。临走,他对我说:“好好学琴吧,只要有琴声的地方,生活是不会寂寞的。”
  
  不久,我们的宣传队也解散了。也就在那一年,我们放假回家过春节,我表哥给了我一把秦琴,秦琴有三根弦,圆形的共鸣箱比月琴稍小,弹奏起来叮咚悦耳,别有一种韵味,有京胡和二胡的基础,学起来并不难,而且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乐器。在云岭的深山老林中,我们常常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围坐在窝铺里的火塘边,弹琴唱歌,在那艰苦而又漫长的岁月里,能给我们寂寞的青春以精神上的享受和安慰的,就是琴声和歌声了。那时,许多爱情歌曲都还禁唱,一位上海下乡女知青偷偷地教给我们《红莓花开》、《小路》、《喀秋莎》等俄罗斯民歌和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掀起您的盖头来》等爱情歌曲。那时候最流行的,也是知青们最爱唱的,是一首叫《怀念南京故城》的歌,在深山里的火塘边,一弹起这支歌忧伤的旋律,许多知青都会流泪,就连我们这些十五、六岁就离开父母,离开故乡的乡村少年,也不由得黯然神伤。不过,更多的时候,那琴声给我们的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向往,是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当琴声像叮咚的山泉从指间流淌出来的时候,那美妙的旋律就不仅仅是精神的享受或是情绪的排遣,而是一种寄托了。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琴声犹如荒漠中的绿洲和清泉,给予我们以多么坚实的信念啊!那让我在蹉跎岁月里不至于消沉堕落的琴声,也和我早已逝去的青春韶华一起,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永远也难以磨灭。
  
  也就在那场延续了整整十年的浩劫结束的第二年冬天,我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次年春天,我离开了云岭,读书,教书,一晃将近三十年了。几年来,偶尔上街,听见学校门口那店主的琴声,总会小伫聆听,很想找回当年弹琴时的感觉,有一次,甚至借过来试着弹了几下,结果,手指已是十分僵硬,几乎弹不成曲调,可是,那亲切的琴声,又把我带回到了青春时代,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我,也似乎变得年轻起来。
  
  是啊,有琴声的地方,生活总是美好的。
  
  


[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11-11-8 17:1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1-8 08:5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笔。欢迎朋友光临!
3#
发表于 2011-11-8 09:28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和时光的雨滴,经常落在敏感美妙的心灵的琴上,奏出感人的乐章。问候老兄。
4#
发表于 2011-11-8 09:30 | 只看该作者
未加版权声明?——如非首发,此帖将移到非计酬版!
另外,提请新朋友,按照论坛要:文章无须使用太过张扬的红字,下次注意!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0: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指导。不知道怎样加版权声明。敬请指教。
6#
发表于 2011-11-8 11:0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字。欣赏。
7#
发表于 2011-11-8 14:46 | 只看该作者
您发帖的时候,发完字,把鼠标放在文字下面空白处,在发帖界面,有一个“版”字。点一下,会跳出来一个对话框,您在小条框里打上:版权
版权申明,就会自动加上了。
试试看。:)
您自己还不能编辑帖子吧?多发几个,就能编辑了,别急。
喜欢读您的字,有岁月的温度。
-----------
原来您会拉京胡。真好。
在看《昆曲六百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间艺术,是根本。
:)问好您。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5: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晰子,刚刚在你的《小楼听风雨》后发了一贴,请关注。我昨天有一篇《戏忆》的文字,是多年前写的,只是关于传统戏曲的一点粗浅认识,见笑。于戏,喜欢而已。见识浅陋。看过于丹老师关于昆曲的讲座,受益匪浅。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能探得其中几粒珍珠,已属不易。
9#
发表于 2011-11-8 15:32 | 只看该作者
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06744-1-1.html
这里有示意图,您看看。:)
10#
发表于 2011-11-8 15:38 | 只看该作者
实在不好操作,就从这里复制过去也行啊。
11#
发表于 2011-11-8 16:17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的颜色太刺眼,问好。
12#
发表于 2011-11-8 16:4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
13#
发表于 2011-11-8 17:17 | 只看该作者
字体颜色修正了,版权声明请自己添加——这是你必须学会的!
14#
发表于 2011-11-8 17: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湛 于 2011-11-8 15:12 发表
谢谢晰子,刚刚在你的《小楼听风雨》后发了一贴,请关注。我昨天有一篇《戏忆》的文字,是多年前写的,只是关于传统戏曲的一点粗浅认识,见笑。于戏,喜欢而已。见识浅陋。看过于丹老师关于昆曲的讲座,受益匪浅。中 ...

嗯,读过《汪曾祺说戏》,很是喜欢,这段正迷着呢。
:)问杨老师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8: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7 19:28 , Processed in 0.18792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