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6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六月:渐行渐远的庙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3 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月:渐行渐远的庙会



       乡村的庙会特别流行,小镇当然也不例外,一到时节大路上满是穿着新衣服的人群。从二月二到三月三,再到四月八,五月端午,接连不断一直到春节。庙会的形式五花八门,最常见的便是唱戏。戏是唱给神的,神又把这份快乐转赠送给一年四季辛苦劳作的人们。


      来小镇这么多年,我当然也不会放过庙会。小镇声势浩大的庙会是六月初一的莲花山花儿会。莲花山位于甘肃南部,地处洮河上游,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教石山,是一方仙山圣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花儿会就在这里集中传唱,这里也是洮州花儿的故乡,不论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时不时都能听到:


      莲花山的水帘洞


      水帘洞里两条龙


      青龙它是我的人


      黄龙给我长精神


      一山头歌声起,漫山遍野便成花儿的海洋。每到这个时候,无论大人小孩、公公媳妇、辈分高低,都要放下手头的农活,抛却一切烦恼,无所顾忌,痛痛快快地去浪山朝会,漫唱花儿。


      小镇现在的花儿会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热闹,反而有点冷静。当我从莲花山返回时,途遇一老者,他详细地告诉我说,他们那时候的花儿会和现在不一样,从初一到初六,进山拜佛,朝山漫歌,人山人海,而且花样繁多。初一到初三的晚上,朝山浪会的各地花儿把式们住店以后便开始互相拜访敬酒,然后唱生活、唱友谊、唱爱情,无所不包,歌声此起彼伏,一唱一和,通宵达旦。


      初四早起是浪莲花山的一天。莲花山的景点很多,有头天门、二天门、娘娘殿、紫霄宫、舍身崖、夹人巷、水帘洞、玉皇阁,过独木桥到达金顶,然后从鹞子翻身处下来。这天的对唱都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只有上到最高峰走完全过程的人,才会折到生长在悬崖绝壁上的枇杷和刺香,挂在伞上作为朝山者登上山顶的标志和留念。


      初五早上各路花儿把式吃饱喝足后就要启程,出发前依依不舍地向店主人道谢告别。告别是花儿会的尾声。连续唱了五天五夜的歌手们,从初六一大早就向紫松山行进。一到地方便扎起摊子,摆上糖茶烟酒瓜子等吃食,席地而坐,不受题材限制,随兴而唱。唱到夕阳西下,夜色降临的时候,人们依然意犹未尽留连忘返,在无尽的欢娱中各自回家。


      我没有看到他说的这些场景,或许这些程序已经消失了,敬酒对歌早已经过时。足古川附近的小店没人打理,早已成了护林工人的宿舍。唐王滩下的宾馆里却很热闹,喝酒的、打牌的、闲聊的,无所不有。宾馆隔壁开了几家酒吧和歌厅,鬼哭狼嚎,花儿都被它们给吃掉了。小镇声势如此浩大的花儿会没有激起我的丝毫兴致,小时候跟随大人逛庙会的情景却时刻出现在我眼前。


      八十年代中期,我跟随村里的大人们浪过一回四月八。草色刚泛青,高山上人群拥挤,耍把戏的,卖凉粉的,吹气球的到处都是,那个热闹简直无法形容。从庙会上回来之后,好几个夜晚我都兴奋得无法安然入睡。想起那些雪白的凉粉,那些青里带黄的杏子,口水一股一股往外直淌。那时候农村的条件基本一样,谁家有多余的钱给孩子去浪庙会呢!渐渐地,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对奢望着的有些事物开始慢慢遗忘,但庙会上的那种热闹和高兴依然没有忘记,也无法忘记。成天在野外打土仗,玩泥巴,把刀子从口中一直插到肚子里的把戏看过几回呀。


      第二次去浪庙会的时候我已经长高了许多。依然是很高的山上,人很多,也很热闹。富裕的人家手里提着录音机,咿咿呀呀唱着秦腔,唱着花儿,不知有多少双羡慕的目光跟随着他们在转圈!老人们站在高处看戏,年青人在草地上席地而坐,掏出一包“双兔”牌香烟,给左邻右舍的发一支,淡蓝色的烟雾在浓烈的阳光里悠悠缭绕,神气得很。像我一样的孩子们便在人群里穿梭,抢拾彩色的洋糖纸。


      第三次浪庙会的时候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庙会有了很大的变化,耍把戏的没有了,卖小吃的却多了起来。看戏的少了,跳舞的多了起来。跳舞在当时的农村而言,是个新鲜而陌生的词语。听说是隔壁村子几个年青人引来的,他们起先在自己家的羊圈里跳,后来便有村里村外的许多年青人参与,跳得满头大汗,全然忘记羊粪的臊臭。再后来,跳舞就扩大到庙会上来了。就在戏台的对面不远处,他们搭建了一个很大的帐篷,里面挂上彩色的灯泡,放着强劲的音乐。说音乐是从美国进口来的,跳的舞叫迪斯科。我们张大嘴巴在外面看,就是进不去,当然不知道是怎么跳的。一块钱,多珍贵呀!进去看一看就意味着三天都不能吃一块糖。于是,只好一忍再耐。一个个进去,一个个出来,满脸的笑容里夹满神秘和愉悦。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群孩子当跟屁虫。跳迪斯科原来这么过瘾:那个媳妇的屁股圆,还瓷实;哎,我的脚面都肿了,疼得很……迪斯科是一种什么舞?怎么跳?与屁股有啥关系?这些话语让我又一次无法入眠。


      第四次去浪庙会的时候我已经上初中了。我们有了自己的队伍,谈不上浩浩荡荡,但也声势不小。加上邻村的,大概有二十来人。我们把开学时偷偷多要的几块钱糊在墙壁里,这时候就会统统拿出来。庙会上不但有跳舞的,而且还有放录像的。草地上没有人影儿,看戏的也是寥寥无几。我们几个从容地进了那个帐篷,里面黑压压的全是人,音乐的声音震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大家都在那儿扭动着屁股,声嘶力竭地喊叫。这就是迪斯科?也不过如此!我失望极了,同时对白白浪费的一块钱心疼得直跺脚。帐篷不远地方又是一个帐篷,声音也很大。我们挤过去看了一下,再也不想进去。中午时分,几个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被赶了出来,说里面要放“好”片子,不让娃娃们看。于是,我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向往,它们驻在我心怀里,日日夜夜折磨着我。


      之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去浪过庙会,那个帐篷里的秘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迎刃而解。多年之后,当我忆起遥远的旧事的时候,留在心里的只剩下那些音乐了。那些音乐在我尚未成熟的心灵里有着不可抗拒的震撼力,想起来心就砰砰直跳。后来,我渐渐长大了,也了解了与这些音乐有关的知识。他们说的对,那些音乐都是从美国进口过来的,叫“的士高”。


      当我拥有一定的资本能够买起磁带的时候,就发疯般去买。同时,我也知道那些音乐分猛士、野人、荷东等系列。荷东的士高音乐于劲暴中略带温柔成分,旋律也好听。野人等旋律差点,只是疯狂,强劲,包含着无尽的发泄和愤怒,而缺少了情味。荷东系列的士高音乐更多注重一种情味,它在无限劲爆中往往隐含着某种痛彻心扉的决绝与缱绻。我觉得它几乎是经典到无法替代的地步,抑或是潜伏在记忆中永生不会出来的东西。曾经无数次有过这样的想象:庄园里的黑人们歇息下来,冲洗掉浑身汗臭,然后一拥而进,在迪厅里疯狂发泄,所有劳作的疲惫,怨言,甚至不满,都在浩大的乐声里渐次消失……这也许是音乐给予人类的一份厚爱!它让劳动者们在怅然与辛苦中找到了无限的欢乐和激情。


      第五次浪庙会的时候,我刚过而立之年。地方还是老地方,只是浪庙会的人几乎没有。没有人搭建戏台,也没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帐篷。老人们在土庙里焚香磕头,完事之后便也慢悠悠下山去了。当年众人席地而坐的草地上全长出了齐刷刷绿油油的麦苗。听不到那些年响彻山谷的的士高乐声,疯狂过的年青人们却踏进了深秋的门槛。当他们忆起那段疯狂的岁月时,总是笑得前仰后翻,说跳什么“第四课(迪斯科)”,第一课都没学会呢!


      村子临街的几处铺面人家赶上了好年月,铺面改修成酒吧,茶屋,生意火红得很。我也去过那里,就是听不到记忆中疯狂的的士高音乐,充斥其中的大多是低柔而缓慢的靡音。尽管身心能够得到愉悦,而早年的那种震撼之感却已荡然无存。


      回到老家,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开柜子。当年认真收藏过这类曲子的磁带现在也不知道流落何方!岁月总是要带走许多我们无法挽留的东西,留给我们的只是怀念,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旅途中新的期待。


      在庙会和小镇上已经听不到的士高的乐声,它们在时光的流水里似乎渐行渐远了。唯有一件事情,至今令人感慨。早年搭建帐篷,收钱让大家进帐篷跳迪斯科,或者用摸屁股引诱众人的那几个年青人的确是发大财了。他们现在在南方,活得很潇洒,很开心。
                     2011.6.18  兰州·张掖路


2#
发表于 2011-12-13 20:59 | 只看该作者
结合莲花山庙会的盛况,来叙述自己几次逛庙会的经历。前面关于莲花山庙会的描述,引用有些多,后面的内容更生动一些,也许是亲历的缘故吧,问好。
3#
发表于 2011-12-14 0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忆在淡淡的忧伤中缓缓打开,问好小忠。
4#
发表于 2011-12-14 08:19 | 只看该作者
记叙沉稳,文字功底扎实,再凝练些会更好。
问候。
5#
发表于 2011-12-14 08:2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少,因此现在国家倡导保护这些遗产。文中描述了过去庙会的繁荣热闹景象,同时对现在的境况又多少遗憾。问好!
6#
发表于 2011-12-14 10:04 | 只看该作者
民俗的承传与演变,总与社会的进步有关,庙会带给乡亲们精神抚慰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1: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朋友们,继续努力!
8#
发表于 2011-12-14 11:25 | 只看该作者
庙会,富含着很多民风民俗文化的内容,很多地方又开始恢复起来了。问好。
9#
发表于 2011-12-14 12:3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好文章,问好!
10#
发表于 2011-12-15 10:39 | 只看该作者
提起甘肃老乡关于庙会的文章,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问好小忠朋友!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12:1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问好。祝福。
12#
发表于 2011-12-15 12:32 | 只看该作者
写庙会,写传承的地域文化,文笔质朴、形象。
13#
发表于 2011-12-15 20:05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的美文,一定要学习的。问好!
14#
发表于 2011-12-15 23:1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欣赏。
15#
发表于 2011-12-16 16:14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9 10:28 , Processed in 0.06268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