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7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当下中国小小说面临的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5 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中国小小说面临的危机

                韦妙才

  中国小小说发展到今天,虽说还没到达鼎盛时期,但亦可以说是方兴未艾铺天盖地了。各地报刊,不乏小小说的天地。举目所及,小小说比比皆是。小小说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工人、农民、解放军,都在被小小说“感动”着,继而将它“珍藏”着。正如小小说的领军人物杨晓敏先生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一文开头所说那样:小小说“红杏出墙”,“让众多的作家们醉心其中,并唤起各种不同身份的读者一浪又一浪的阅读热情。”不仅如此,在文学界,小小说已经赢得了一席之地。小说的权威们也开始不得不承认小小说是“小说”了,不得不让不少在小小说创作上取得瞩目成就的作者们加入“中国作协”。这是好事,是小小说之大幸。


  然而,如果冷静地观察当下中国小小说的状况,就会感到它面临着一种潜在的危机,不得不让人深感忧虑。但愿这种忧虑不是“杞人忧天”。

    这种危机来自于当前作家作者们对小小说文本的粗制滥造。这种粗制滥造,弄得不好会给小小说带来一场灾难。

  何谓小小说,这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理论家都对它的涵义做出了不尽相同的界定。但不管怎样界定,有一点却是共识,那就是小小说必须有“味”,而且应该能够令人“回味”。有“味”,即不乏“味”。而“回味”则比有“味”更上层楼。所谓“回味”,即是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心灵空谷里反复回音,咀嚼再三,反复品味,读过之后还想读,让读者成为阅读的“回头客”,而不是一读不复返。许行的《立正》、汪曾祺的《陈小手》、王奎山的《绣花鞋》、谢志强的《会唱歌的果实》、沈祖连的《老实人的虚伪》、刘国芳的《井》、于德北的《杭州路十号》、侯德云的《二姑给过咱一袋面》、滕刚的《现场》、蔡楠的《行走在岸上的鱼》、秦俑的《化妆》、王琼华的《最后一碗黄豆》、奚同发的《最后一颗子弹》、刘建超的《滑一刀》、邓洪卫的《大鱼过河》、杨汉光的《半个朋友》、黄自林的《地气》、韦延才的《书法家》、墨村的《八条汉子和两个女兵》、李家法的《一只黄蜂窝》等等,都是脍炙人口令人“回味”之作。但是虽“有味”没能让人“回味”的作品,在当下的中国“小小说”里也屡见不鲜。这些“小小说”散见于各地报刊,尽管在体制上也没有超过1500字甚至更短,符合小小说的篇幅要求,但内涵显得单薄,读后没有回味的余地,缺乏一定的艺术高度和技术含量,在平静的读者湖面上没能“一石激起千重浪”。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心理浮躁所致。我虽不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觉得也不无道理;然而,我却更多地认为,这些缺乏艺术高度不能让人回味的作品,是因为其作者缺乏对生活的积累与深层的冷静思考。小小说是“小题大作”,从针孔里看大千世界。如果没有厚重的生活积累,没有善于挖掘提升生活的技巧,想写出能让人“回味”不已的作品,恐怕不是一件易事。写作小小说,应该学会“剥离生活”,在细小的生活事件中剥出最让人思考的那一点“东西”来。

  其次,这种状况的产生,可能来自于这些作者对小小说的误解。他们认为小小说比长、中、短制小说短小,布局谋篇容易操作。所以,有的作者在写作时没有把握小小说的审美特质,没有根据杨晓敏先生关于小小说创作的三个基本标准——“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1500左右)、审美态势(质量精度)和结构特征(小说要素)”——进行创作;有的甚至将“生活原型”一毫不变地套入小小说。殊不知,“生活原型”仅仅是素材,还不是题材。要想将“素材”转化为“题材”,还得经过一个对“素材”提炼与提升的过程。简单的照搬生活,将非艺术的原生态的生活画面搬进艺术中,这正如将刚从山上砍伐下来的树木作为建造房子的材料,其结果只能是“粗制”;不贴近生活,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把似是而非的所谓生活塞进小小说,其结果是“滥造”!


  谢志强老师说过:小小说是螺丝壳里做道场。首届小小说奖被命名为“金麻雀奖”。“螺蛳壳”和“麻雀”,都是体积十分狭小的事物。前者,不仅“小”,而且内部空间奇特——螺旋式的。腾挪跳跃,在里面做道场,谈何容易。用之形容小小说的写作难度十分恰当!“金麻雀”在表明小小说是一种十分精致小巧的艺术形式外,一个“金”字则强调了她的质量!由此看来,我们不要以为小小说“小”,就容易写作了。须知,要制作出“金麻雀”来,必须要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高难功夫”,而要具备这种功夫,那你首先要做“冰冻三尺、滴水穿石”的艺术磨练与修炼。否则,你的作品只能是“粗制滥造”绝非“精品”。

  小小说是一门高难艺术,创作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讲究精品。

  《小小说选刊》总编杨晓敏先生曾经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一文中指出:“小小说作家队伍的迅速壮大,小小说创作中良莠不齐的现状,正引起广大读者的担忧。由于小小说易写易发的特点常常伴有挥之不去的写作上急功近利的情绪,加上大多数小小说作者的知识结构不甚健全,也显露出作品单一化、模式化、浅薄、雷同和华而不实的缺点。”这是一响警钟。我们的作家作者们不得不加以警醒。

刘公博客:http://blog.sina.com.cn/221960liuging


[ 本帖最后由 焦庆福 于 2010-7-15 17:12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4:53 | 只看该作者
此文从《幽默讽刺 · 精短小说》主编刘公的博客中转来,读了多次,颇受益。
3#
发表于 2010-7-15 15:02 | 只看该作者
读来受益匪浅,值得学习。可惜我很少写小小说
4#
发表于 2010-7-15 15: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焦庆福 于 2010-7-15 14:53 发表
此文从《幽默讽刺 · 精短小说》主编刘公的博客中转来,读了多次,颇受益。


的确是篇好文章!邱天读了也很受益。

高亮,推荐写小小说的朋友也读一读。
5#
发表于 2010-7-15 15:46 | 只看该作者
也来学习了。
6#
发表于 2010-7-15 15:56 | 只看该作者
值得一读。确实,稍稍把握不好,小小说就成了讲故事。要么人物不活,失了小说味,要么故事老套,立意不高,写小小说难,本人体验很深,但总是修为有限,难以突破。
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
发表于 2010-7-15 21:01 | 只看该作者
小小说必须有“味”,而且应该能够令人“回味”。有“味”,即不乏“味”。而“回味”则比有“味”更上层楼。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8#
发表于 2010-7-15 21:58 | 只看该作者
小小说要注重一个“小”字,小小说是小题大作,从针眼里看世界!
真正把小小说写好,不是一件容易事。
9#
发表于 2010-7-16 09:35 | 只看该作者
读了颇有启发。小说让人回味,这个警示好。
10#
发表于 2011-9-5 16: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2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kkok 于 2011-9-5 16:51 发表
也来学习了。
谢谢支持!!!!!!!!!!!!!
12#
发表于 2011-9-6 09: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受益匪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1: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荦春 于 2011-9-6 09:16 发表
学习了,受益匪浅。
:handshake
14#
发表于 2011-9-7 16:3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深悟。
15#
发表于 2011-9-7 22: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1 03:54 , Processed in 0.05435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