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范亚团:在《兴平政法》发行暨通讯员培训会上的文学创作辅导讲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8 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哲学家的头脑、慈善家的胸怀和美学家的眼光》
             ――在《兴平政法》发行暨通讯员培训会上的文学创作辅导讲稿


                                                              作者:范亚团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文学作品创作给大家做简要辅导。在讲前,首先大家要明确三点:


       一是明确文章的整体分类。古人讲立德、立行、立言,将文章写作看得很重,因为文章是表达的书面记载,是长久的事,所以曹丕讲“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又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写作而言,文章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应用文,共分为八种,主要有书信类、笔记类、公文类、宣传类、告示类、礼仪类、契据类、史志类。第二类是文体文,主要是学生时代写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第三类才是平常讲的文章,叫文艺文,也称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今天我们讲的主要是文艺文,也就文学作品的创作知识。


       第二、明确短文章的重要性。鉴于版面限制,《兴平政法报》文艺版需要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短小的散文、诗歌和小小说。这些作品都要求简短。不仅如此,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下,按接受美学理论,快餐文化流行,短文章需求量大。散文本身就是文学中的轻骑兵,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小小说的概念本身就是以容量取名的,一般在1500字以内。需要注意的是,短文章也出精品,也有造成大影响。如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拿它寻找光明”,18个字影响一代人。又如白小易的微型小说《客厅里的爆炸》成为学者、教授讲课的经典例证。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从音乐史中研究文学时提出了肖邦战略和贝多芬变调战略两大概念,他以贝多芬变调战略为指导,写出了变调小说,而肖邦战略指肖邦对大作品赌气,只写音乐短曲,不写协奏曲、交响曲、四重奏,但他每部作品都更有生气和活力。昆德拉举了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柯夫文学创作为例证,说明了肖邦战略的可行性。

       第三、明确文学创作的理论体系。关于文学作品创作理论,有系统的《文体通论》和《文学概论》专著。从理论上看,搞好文学创作,理论内容涉及四大部分:文学本体论(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发展论(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创作论(如何创作文学)和鉴赏论(如何评论文学),而这四部分内容与写作关系密切,知道本体论,也就是文学的特点,写出来的才能像文学作品,具体说,散文才像散文,诗歌才像诗歌等;知道发展论,我们才能了解每种文体内容和形式的演变过程,才能创新,才能走在写作思潮的前列。知道创作论,才会有正确的心态和成熟的技巧。知道鉴赏论才有科学的审美标准,比如书法,要写好字,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字才算好字。今天在很短的时间不可能谈得很系统,同时,由于创作相对比较专业,也不想谈得很具体,我们主要谈认识论,个别涉及到方法论,涉及到一些创作的技巧问题,但主要目的是开阔大家的视野和启发大家的思考。

                          一、文学本体论: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审美性,它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理智感说的是写出的话和主题有没有道理,符合不符合哲学上的真理,也就是事物发的规律;道德感是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是不是高尚,也就是能不能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美感就是要有审美,有美的体验,如美的情景(真实美),美的言行(情趣美)和独创美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分别指向真、善、美,对应文学的功能分别指向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审美性传统一般具有三大特征:

   1、哲理性。在艺术中认识真理是艺术最大的追求。雕塑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艺术是要锻炼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巴尔扎克说过,“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文学这一艺术品的宠儿更不例外,也闪耀着理性认识的光芒,与哲学、科学一起,构成人类茫茫长夜中三盏不灭的明灯,指引人们在历史长河和个人生涯中不断前进。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1989年说过:“作家能否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比如,小说就有理性追求。美国女小说家韦斯特说过:“小说能揭露事实掩盖了的真理。”捷克杰出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被贬低的塞万提斯遗产》一文中说:“小说的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作为一部小说而没有发现存在中迄今尚未所知的部分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唯一的道德。”他还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说:“任何可以被思想的都不被小说的艺术排斥。”著名作家王蒙在1982年写的《漫话小说》中强调,“小说是对生活的发见。”他又说:“小说作者发见了生活中那些迷人的、有魅力的、有趣味的、美的、诗的、发人深省而又有教益的东西”。不但杰出的作家是这样说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也无不印证了这一追求。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家——美国小说家克里斯蒂在《走向决定性的时刻》中,一切悬念、证据、推理和侦察,目的只是查出真凶。在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陈景瑞研究数论是探索自然科学之谜。在张炜的《古船》中,老大探索的是生活如何富裕,这是对社会真理的追求。在米兰·昆德拉的《搭便车游戏》中,女主人公哭着说:“我是谁?”这是人认识不了自己。无论针对事件、自然、社会和人性,文艺作品都在寻找真相和真理,这是文艺追求理性自由的需要,是作家肩负的神圣使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独特的发现,下面讲创作论时再具体探讨。

        2、情感性。文学是人学,而人是感情动物。因此,情感性是文学的一大特征。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人类对外界刺激作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爱与恨,又如人有七情等说法。广义的情感在文学中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情绪流,是人对景物和环境的下意识的本能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心境,它表现不强烈而真实存在,比如我们常说的瞀乱,比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白居易“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的恬淡平静。二是情感流。情感流是在情绪流基础上积淀而有意识的较为强烈的反应。如喜怒哀乐、爱与恨,在作品中呈现出顺向流动、逆向流动和曲折流动三种形态。如杨朔《荔枝蜜》中对蜜蜂由不喜欢到喜欢。三是情操流。是一种高级情感,表现为人的道德、责任、信仰、宗教等社会意识和社会感情。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如文学反映“小我”与“大我”的问题,就涉及情操流的问题。写作离不开抒情,所谓情景交融,有情有理,都是讲在作品中自然地运用情感。比如,在我市作家孙文胜发表于《西安晚报》的散文《等待落雪》中,首段“没了雪的冬日,就像遗忘在枝头的干果,没了个性色彩,没了滋味魂灵,还让人心里隐隐生出一种期盼和等待。”这是一种情绪流,第二段回忆了儿时雪中之趣的“那一刻大人小孩的脸上,挂的可是一样的惊喜和快乐”到第三段院中落雪的“雪无言,但她带来的实惠和滋润,却让庄稼人喜上眉梢”是一种情感流,随后是“长大以后,我时常浮躁和迷离。但有雪的日子,心却是洁净和清爽的。”再到文末“在等雪的日子里,雪已以她的缺席,教会了我们懂得珍惜和爱护,以她的洁白,教会了我们懂得无私和纯朴”,使等待落雪自然转入想念着那份湿润和纯洁之情的情操流。

       3、形象性。任何艺术都是用形象来表现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形象是人类认识和反映世界特殊方式。哲学也认识世界,但它是理论,不是形象化的手段。理论文章中生动的语言是形象,却不是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有多种,雕塑、舞蹈等属于造型形形象,而文学属于表现形象。文学是用形象来说话的。当代著名作家余华说:“(对于作家平说)一粒纽扣掉在地下的声音和形象,比一位总统的死亡更重要。”文学特别是诗歌要求形象要鲜明,情感要含蓄,古人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例如,前面谈到的忧愁在古代诗人笔下有不同的形象化描述:李白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特别是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了三个比喻来描述他在一次刻骨铭心的偶遇后心中滋生的愁绪:“烟草”连天,说明“闲愁”之多,“风絮”满城飞舞,表示“闲愁”的纷烦杂乱,“梅雨”连绵,说明闲愁的连绵不绝、永无尽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述,令人觉得愁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遮天漫地,茫茫无边。

       综合以上文学特性,我们在写作时就要注意写出此情、此景、此思的综合运用。常见的就是没有形象化。比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有大量的认识、历史和自己的感想,但几乎没有形象的描写,不论是在都江堰、敦煌还是天一阁。我们有些作者写游记只写些历史和传说,发些感慨,没有处在当时的景物描写,只听“人世几回伤往事”,不见“山形依旧枕寒流。”一些诗歌没有意象,或干巴巴抒情,都不能做到情景交融。我们一些哲理性散文,缺少形象化叙述,只空发议论。这些都是没有充分认识文学形象性、情感性的特别造成的。

                        二、文学发展论: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

        1、散文的发展过程:解放后至文革前的十七年文学,散文在建国初为通讯特写,写大时代、大事件、新社会,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60年代前后有杨朔、刘白羽、秦牧三大家,追求诗意、意境和自然美感。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巴金《随想录》开真情真性之先河,散文重在写内心世界。九十年代,余秋雨《文化苦旅》开文化散文、长散文先河,以大气魄、大胸怀、大视野取胜。21世纪前后,个性写作成为主流,散文空间更加拓展,形式更加自由,更加注重个性,作者可以为一片花而动情,代表人物是苇岸和刘程亮,代表作品分别为《大地上的事情》和《一个人的村庄》,特点是自然、细腻、慈善、纯净、质朴等,但总体发展轨迹一言而蔽之,越来越趋向于叙真诚性情,写作对象越来越广阔。

       2、小说的发展过程: ①从小说侧重的着眼点看,小说经历了四种类型的演变,即故事化小说、性格化小说、心理化小说和印象化小说。故事化小说是原始形态,不论是古代的轶事小说、志怪小说、唐传奇,都有故事性。性格化小说重点在刻画人物,如明清小说四大古典中已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当然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由最初写扁平人物发展到立体人物,这方面有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心理化小说重在写人物心理,大多运用意识流技法,在理论上写言行的由外视角,写内心的叫内视角。印象化小说最前沿,没有了故事情节,甚至人物、环境等,我们不再细说。②小说中文化思潮的演变。我国当代小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历史主义文学、新写实文学、新体验文学等。1995年后,我国小说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例如新写实小说写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之小事和普通人卑琐的心理,其实是对十一年以至于文革中英雄人物高大全形象的拒绝,如《新兵连》中新兵地战争的恐惧,《一地鸡毛》中为买菜和孩子上学的烦恼。又如新历史主义小说拒绝阶级分析,不单纯以正史观念看历史,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抗日是民间的自发行为,竟然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被视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鼻祖。张炜的《古船》中,村长只不过是在阶级斗争环境下敢打人的无赖。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地主白嘉轩对长工很好等,一些新历史主义作品甚至走向极端,如刘震云的《故乡乡处流传》,将官渡之战说成是曹操和袁绍为了争一个小寡妇,慈禧太后南巡是为了找小情人。先锋小说不但探索多种可能性,而且不再写真善美,突出人性之恶,如余华《现实一种》中的兄弟残杀,《世事如烟》中的父亲卖女儿,有钱人逼死穷人等。在理性认识上无疑都是一种进步。③当代小小说发展历程。80年代,小小说还依附于短篇小说,所关注的和所表达的也是时代的特征,如“文革”弊病、改革浪潮和人性的根底。90年代,小小说作者文体意识更加强化,新世纪以来,小小说的通俗性、娱乐性更加明显,主题上表现出来的关注民生和人性,主要表现为反转故事情节类和营造氛围意境类两大类型,但叙述视角以反讽为主。

        3、诗歌的发展过程:胡适的第一部诗集《尝试集》出现白话诗,郭沫若的《女神》出现自由诗,闻一多等人的新格律诗及其代表新月派主张“戴着镣铐跳舞”,象征流派的“诗怪”李金发到戴望舒、卡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解放后有50年代的现实主义写战歌牧歌颂歌、文革后70和80年代初期的朦胧诗以象征手法为主,反映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情结,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代表人物是韩东、于坚,反英雄、反崇高、反抒情,表现内容为平民化、日常化。80年代末至90年代出现两大流派,以海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和伊沙为代表的民间写作,内容分别指向文化意识和日常生活,新世纪头10年为下半身和垃圾派时期,北有下半身(沈浩波),南有垃圾派(徐乡愁),当然各时期还有乡土诗、城市诗、打工诗等。总之,85年以后,诗歌写作也偏重于个性化,注重个人感受的抒发。

  从以上分析来看,文学演变越来越注重个性,越来越强调真情实感,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但悲观地说,近30年诗歌和小小说质量并不是很高,特别是诗歌,中国现代诗歌没有古典诗歌成就高,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没有古诗大。当然大作家都在做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及影视剧本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有志于写作的,在今后时期的短章创作中,更容易出成果。2003年至2005年,我阅读了《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漓江出版社)、〈中国现代诗歌珍藏版〉(作家出版社)和〈中国当代散文排行榜〉(中国文艺出版社)感觉水平整体不是很高。

                      三、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

        1、文学创作的动机:从事文学创作的动机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名利论。认为写作可以使我们出名,获得稿费,这是一个危险的想法,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写作是一件效益很低的职业,只有艺术大腕才适宜于在市场大潮中遨游。文学不是急功近利的事业,柳青说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何况高尔基早就说过,一个人报着过多名利观念去写作,迟早要在美学上沉船。二是记录论。写作是一种记录吗?也不是,记录社会上历史学家的事情,记录个人经历的是自传、是日记。作家刘庆邦认为,一些新闻性、社会性、事件性的东西,是与小说有很大距离的。三是干预论。这是比记录论还偏颇的说法。文学有认识功能,有教育功能,但根本上是审美功能,利用文学改变社会是不可能的,当然要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可能的,例如鲁迅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提倡文艺运动,走上写作之路。鲁迅也达到了这样的成效,但是鲁迅是思想家。我们一般人却达不到他那样的认识深度。五四时期,曾出现过社会问题小说,但是这并不是小说的终极目标。四是释放论。弗洛伊德所说,写作是利比多无法得到释放吗?不是,泛性论本身就是一种较偏颇的学说,写作也不是性欲的升华。五是表达论。契柯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要叫。作家张炜说:“文学是表达生活感触最方便的武器”,所以,写作只是我们想要发表一些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和这个人生的一些看法。我们有一日如古人一样,胸中有块磊,需要倾吐之,发泄之,我们便拿起笔,写出我们想说的话。正确理解文学创作的动机有什么意义呢?第一、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少些功利心,特别是急功近利的想法。因此,刘庆邦说:“进入写作状态时要有闲心。”第二,写我们确实想写的。作家王定认为:“创作乃心灵的搏动与倾吐。”他认为创作时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应该确实打动了你。

        2、文学创作的准备:按传统的说法,文学创作的积累有生活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和艺术积累。茹志娟说,文学的基本课程有三项,一是读书,二是生活,三是创作实践,尤以第二项为主。在生活积累的过程中,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观察力。作家在生活中首先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就像古代刽子手和人交谈时会时不时地盯着人的脖子一样,因为他养成了习惯,总是要迅速判断从囚犯脖子的哪个部位下刀最有效最省力。要学会观察人、景、物,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古典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三国》中关羽脸红是面如重枣,张飞眼圆是目如铜铃,《红楼梦》中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观察人是这样,观察景物、动物也是为样,我们看老舍笔下猫、丰子恺笔下的鹅、何其芳笔下的鸭,哪一个不是形象生动。比如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中的《雨前》,在描写下雨前池塘中鸭子的形态惟妙惟肖,没有细致的观察是无法做到的。还要观察到形神兼备。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压抑的生动”。其次要运用多种感观去观察。作家在生活中要养成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的习惯。要调动眼耳鼻舌身去感受,例如余光中在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写到:“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然后就是具体的描述,这样,真正写出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使我们感到形象生动。第三要注意色彩、动态和特征。细致的观察产生生动的形象。观察中我们特别要注重色彩、动态和特征。“万绿丛中一点红”何以形象鲜明,这是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如同样是描写秋天和老人,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比韦应物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以及白居易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更加形象,因为诗句中色彩鲜明,信息量大,比兴兼用,意象直观。要学会以动写静,比如,我们看到阳光下物体的阴影,在何其芳的笔下,街道和房屋上都有华表柱的影子,而他在散文《丁令威》中写道:“华表柱的影子在街边折断又爬上屋顶。”这样,将静态的阴影写出了动态。再比如,连用动作的有鲁迅《故乡》中的捕鸟,贾平凹《商洲初录》中的杀猪,我们都曾见过,却没有经典地写出来。同样,在该篇文章中,他写少年用弓箭射击丁令威时还运用了电影般的特写镜头:“少年拉开了弓,箭头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耀眼的光芒。”

       二是思考力。昆德拉之重视小说的理性,并不是要求作家以救世主的身份告诉人们社会与人生应该如何。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思考力要求我们对一件事保持自己独特的看法。一是要注意思考问题的独创性。昆德拉强调“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同样,前面提到王蒙的《漫话小说》也进一步解释说:“发见,便是创造,至少是创作的开端与前提。发见者,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小说是这样,同样,写哲理性散文也要表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古人经常有一种红颜祸水论,但在我市马嵬坡古诗碑刻中有一首赵长龄的诗,“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动秦关。祸端自是君王启,倾国何须怨玉环。”二是要探索多种可能性。昆德拉重视认知,却反对简单地处理社会认知,他在《被背叛的遗嘱》中写道“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告诉人们,事情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筱林深处》中,和尚、樵夫、武士妻子对武士之死的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叙述,使人觉得都像合理。我国一些小说家的作品已表现出这种精神:余华在谈及小说理性精神时说:“作家不是神甫,单一的解释与理论只会窒息他们,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无论是健康的肌肤,还是溃烂的伤口,在作家那里都应当同样的激动。”我国先锋作家首先学习了外国作家探索多种可能性的做法,如马原的《关于纸鹞的三种叠法》。三是要有先进的视角理念。从文学认识的角度来看,存在着政治观视角、社会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存在性视角等叙述视角。如今我们看一些文革的作品往往觉得可笑,那种机械政治观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是典型的简化认识。不仅仅机械的政治观,庸俗的社会学和单纯的文化观都影响小说对存在之真的勘探。我国新时期出现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都是政治视角,寻根文学是文化视角,其理性视角都有些狭隘。目前最前沿的理论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提出的存在性视角,是说文学主要表现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言行反应。刘庆邦说:“写短篇小说在现实中,只写一点点东西。这一点点东西,我称之为短篇小说种子。”他举例说,文革期间一个货郎因家穷把家中东西卖掉了,生产队就开他的批判会,他就报复队长,把队长打死了,社员发现追他,在麦子地里他被社员乱棍打死了。这个不能忘怀的事使他觉得有短篇小说的种子在里面,但迟迟没写。这个素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如果说,人因太穷而卖货,被当作资本主义批判,这不对,这是在批判极左路线,这就是政治视角,刘庆邦说,“想写成极左路线的东西,觉得这类东西太多,没有新意,就不想这么写。”又比如,可以写人的心理受到侮辱难以承受,想报仇,就成了文化视角。刘庆邦说,“想把它写成复仇的小说,造成人性的震憾的效果,但此前我已写过一两篇复仇的小说了,自尊心不允许我再重复自我。”直到后来,他读美国一个作家的小说前言中关于人的群性的恶的观点时,脑子一亮,想到好多事件都是群性的恶的参与所致。例如,观众为什么喜欢看赛车,就说想看翻车;庙会上有些人想在高竿上做动作的人为什么不掉下来;有人想跳楼最后没跳众皆失望。然后,他把这个故事重新虚构,让他们来劝导这个货郎,一步步地推动这个货郎来杀死这个队长,全村的人都很兴奋,象过节一样,满足了这种群体的恶的东西。他最后说,文革中好多的群众性运动,都是群人的恶的结果。很多事都是群人的恶的推动所致。这就是不同的视角。

       三是想象力。刘庆邦说:“一个作家的智力由三种基本力量组成: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当然,刘庆邦非学院派,他的说法在心理学上不通。(记忆在心理学上属于心理现象,理解和想象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属于智力范畴)他又说:“小说的主要生产力是想象力,一个作家缺乏想象力就不成其为作家。有想象才能有艺术创造的空间。”米兰·昆德拉十分看重小说中的想象,将想象称之为塞万提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余华说:“我个人认为,二十世界文学最大的成就是让想象力重新获得自由,十九世纪的文学在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却把文学的想象力送上了医院的病床。”余华悲叹现在的文学在“缺乏想象的茅屋里度日如年。”又说:“我们的想象力在一只茶杯面前忍气吞声。”王蒙称:“小说作者的想象尤为发达。”没有了想象,就没有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学创作时常见的想象有十种类型:一是象形想象,指化无形为有形。如毛泽东《雪》中的原驰蜡象,海明威小说标题《白象般的群山》。二是象征想象,指用具体表现抽象。如高尔基、茅盾分别用海燕、白杨象征革命者,贾平凹用浮躁的洲河象征浮躁有人,张承志《北方的河》通篇运用象征,茅盾小说标题《子夜》。三是推测想象,指从已知到未知。例如电影《英雄》中的部分情节。四是幻想想象,指从现在到将来。这两种想象均与时间概念有关。五是合成想象,指由群体到个体。如龙凤、麒麟均是多种动物产生的合成想象。六是变幻想象,指由一种到多种。如《西游记》中三头六臂的哪吒。七是人格想象,指由物到人。如拟人手法。同样,卡夫卡还将人想象成了动物。八是虚幻想象,指由实到虚。如梦境,昆德拉的《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反复出现的游泳梦境,如幻觉,《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烤鸡、圣诞树和奶奶。另外如天堂和地狱,《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九是伸缩想象,指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如《西游记》中的金箍棒,吃米时突然变大的猪八戒。十是联想想象。特别在诗歌中,如由红豆想到相思,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想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己”。只有不断地想象,才能打开思路。

       四是表达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好文学作品一定要有较强的文学表达能力。要积累词汇、学好语法,掌握修辞,特别是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古人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文章不厌百回改”等,都说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文学史上也留下了诸多的例证。古代如此,现代也是一样。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语言表现力极强,他因此被人们称为“语言魔术师”。好的文学作品语言有张力、密度、弹性和质感,表达上准确、形象、信息量大。一些优秀作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莫言的同语反复和对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杨争光的视觉化电影特写镜头式描写,鲁迅的白描技法,古龙的短句运用等。即使外国作家的作品翻译出来,也都很有特色,如博尔赫斯善于运用主谓谓语句,马尔克斯善于运用进行时态等。例如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开头一句“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被我国当代小说家广泛运用,如莫言的《檀香刑》开头:“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又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开头:“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优秀的小说不是说教,它是启发式的,启发另一种思维,让人们的大脑开动起来。上面我谈的关于文学创作的体会,同样不是说教,只是启发。联系文学的哲理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祝愿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一定有文学家妙笔生花的彩笔,一定要有哲学家聪明睿智的头脑、慈善家悲天悯人的胸怀和美学家发现和欣赏美的眼光!

                     发布时间:2012-3-19 9:55:08   

文章出处:
http://wl.snxingping.gov.cn/news-671.aspx
2#
发表于 2012-4-9 15:24 | 只看该作者
读后很受益,转贴的作品,稍后移会员沟通吧。

[ 本帖最后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2-4-9 15:2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8:36 , Processed in 0.05015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