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1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史随笔·吉翂案与中国的政治传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0 0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史随笔·吉翂案与中国的政治传统
  
  说起代父鸣冤,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会想起汉朝那个有名的女子淳于缇萦。当父亲蒙受冤屈的时候,身为女儿的淳于缇萦挺身而出前往京城告状,汉武帝听闻之后非常感动,不但宽恕了淳于缇萦的父亲,还公开宣布废除不人道的肉刑。
  
  相比缇萦救父的完美结局,发生在南朝梁帝国时期的吉翂代父求死的故事,则显得有些阴暗了。可正是吉翂代父的故事,暴露了中国千百年来政治传统的一些潜规则。
  
  吉翂的父亲原是梁帝国原乡县县长,为官清廉,老百姓评价也不错。可惜领导一旦什么都按照规则办事,下面的人日子就未免清苦。一些下属聚集起来,盘算怎么把吉县长挤走,想来想去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诬告吉县长贪污。确实,天下有几个官员没有经济问题呢?
  
  一开始几位下属还担心上面认真起来,拿不出切实的证据,没想到中央接到报告之后,由梁帝国最高统治者武帝萧衍亲自下批示,把贪污害民的赃官吉县长当众逮捕,押解京城,交给全国最高法院(廷尉)审理。吉县长本来是清白之身,可是进入大牢之后不想被狱警折磨,就很痛快的承认了所有罪名。于是,最高法院给出结果,认定罪名成立,判处死刑。
  
  吉翂千方百计躲过官差的追捕,终于也来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之后,吉翂在前往皇城的大路上下跪,流着眼泪恳请过往公卿帮助自己洗刷冤屈。可是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没有一个老爷肯为了吉翂停留。倒是一个路人帮忙指点,告诉吉翂如果告御状,可以到皇宫门口敲响登闻鼓,天下最尊贵的男人萧衍也可以听到吉翂的冤情。
  
  皇宫门口的登闻鼓,其实不过是个摆设,可一旦响起,梁武帝萧衍也不得不起身接见吉翂。吉翂没有强调自己父亲是冤枉的,只是说,自己作为儿子,希望代替父亲去死。梁武帝听后一言不发。退朝之后特意交代最高法院长官蔡法度,说:“吉翂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
  
  梁武帝听了吉翂的述说之后,对于吉翂父亲的案件是否存在冤情,没有做出任何批示,反而对吉翂这个十五岁的女子,想到挺身而出代替父亲而死这个方法有些疑惑。莫非是有人在背后指使吉翂?
  
  蔡法度心领神会,他把各种刑具都放到吉翂面前,恐吓吉翂说:“你请求代替父亲去死,皇上已经答应。不过你真的要去死吗?你的年纪还小。如果是别人教你怎么做的,你告诉我们是谁,皇上一定会赦免你。”吉翂说:“我虽然年纪小不懂事,可是怎么会不知道死的可怕呢?我只是不愿意看到父亲被杀头,才请求代替他去死。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我怎么会接受他人的教唆呢。现在皇上已经同意我代替父亲去死,在我看来,就好像可以登天成仙一样快乐,我怎么会反悔呢?”蔡法度看恐吓不成,换了一副面孔,满脸慈祥的说:“皇上也已经知道你父亲没罪,马上就会释放的。我看你的样子,就知道你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你如果告诉我们,谁告诉你这么做的,你们父子两个都可以活命呢!”
  
  一般人听到这里,那也就顺杆爬,依照蔡法度的引诱去说了,可是吉翂却坚持自己的看法,说:“我的父亲被人诬告,一定会受到刑罚,只要皇上准许我代替父亲去死,那么,我闭上眼睛,伸长脖子,等待斩首,没有多余的话可说。”
  
  蔡法度看怎么诱导都说不动吉翂,也有些不过意,看到吉翂小小年纪,身上,脚上都是沉重的枷锁、铁链,就命令狱警给换一个小一号的,舒服一点。可是吉翂急忙阻止,说:“我现在是死囚,只能够加重刑具,怎么能够减少呢?”无论蔡法度和狱警怎么说,都不肯脱下沉重的刑具。
  
  蔡法度心情很复杂,据实禀报梁武帝。梁武帝最后赦免了吉翂父亲的罪过,吉翂也受到嘉奖,遣送回乡。
  
  在梁武帝,这位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看来,吉翂父亲有没有被冤枉一点不重要,关键是吉翂想出这个代父求死的主意是不是背后有人指使。有人指使,父子一同砍头;无人指使,父子一同释放。可没有一句话提到吉翂的父亲是否被冤枉。而对于之前审查吉翂父亲案件的官员,也没有一句处理意见。在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时,不是依照法律程序,而是依靠政治命令,上级领导的一个批示,胜过千万法律条文,这就是中国的传统。
  
  而梁武帝为什么对吉翂是否受人指使纠结不已呢?因为自古以来,代父求死就是一种美德,受到舆论的赞赏。那么,同意吉翂代父而死,结果会怎么样呢?大家会为吉翂的死而叹息,而埋怨梁武帝冷漠无情。可不同意吉翂代父而死呢?梁武帝更会受到万民的指责。人家都愿意代父而死了,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损害到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但是,如果可以查出吉翂这番吸引眼球的行为,不过是受人指使的一场戏,那么,一切的罪责就都在吉翂身上,而梁武帝就可以继续扮演一个明君的角色。
  
  而吉翂最终救出了自己的父亲,也并非官方认为其父无罪,而是吉翂的救父的行为感动了皇帝,感动了天下。以道德来代替法律,以舆论来左右是非,是中国的又一个传统。
  
  而整个案件当中,吉翂的父亲一直都保持沉默,不是他不去争取,是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任何可能去争取。一旦被朝廷定罪,想要翻案,就无异对抗整个司法机构。吉翂的成功,只是千百年来无数的冤案当中的奇迹。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2-4-10 13:32 | 只看该作者
这段史实没有读过,但是在今天绝不会出现吉翂救父的可能,我们是法治社会,怎么能办人情案呢?而且吉翂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也要另案处理,到时候怕不仅不能救父,自己也要身陷囹圄了。问好之秋,欣赏佳作!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20:3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这一年都在翻译资治通鉴玩,主要是看先秦和三国,有时候会看看后面,偶然发现了这个故事。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7: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chezhiyuan 于 2012-4-10 13:32 发表
这段史实没有读过,但是在今天绝不会出现吉翂救父的可能,我们是法治社会,怎么能办人情案呢?而且吉翂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也要另案处理,到时候怕不仅不能救父,自己也要身陷囹圄了。问好之秋,欣赏佳作 ...

中国逻辑嘛。呵呵。
5#
发表于 2012-4-12 16:14 | 只看该作者
荒谬啊,萧老儿不得善终,就是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历代统治者多为此类混帐
6#
发表于 2012-4-15 15:55 | 只看该作者
上级批示和舆论会引导法庭的判决,确是的。李昌奎案就是如此,如果那位副院长不说什么“标杆”之类的话,如果没有引起网民围攻,恐怕那案就那么定了;也不会不合司法程序地重新判死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1 11:32 , Processed in 0.05606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